【摘要】提問是教學過程中極為重要的師生互動環節,教師借此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并根據反饋信息做出教學調整。而目前高中英語課堂提問多局限于師問生答,提問形式化、表層化。對話互動策略下的閱讀課堂提問模式具有開放性、自主性和生成性,通過營造和諧平等的互動氛圍,設計有梯度的問題和鼓勵學生自主提問,來促使學生主動思維,構建靈動高效課堂。
【關鍵詞】對話互動策略;提問
【作者簡介】王莉(1977.06-),女,漢族,寧德市民族中學,高級教師,大學本科,研究方向:英語教學。
教學活動本質上以教學內容為紐帶,師生間進行信息交換和再生的過程。課堂上,對話互動的氛圍越濃厚,師生參與度越高,教學的效果越好。可是目前高中英語課堂中,“獨白式”的教學仍占主要地位。教師根據自己對教材解讀和對學生的了解,設計出一系列的問題,引導學生進行解答,教師是提問的主體。教師權威、主導的課堂就培養出了“海綿式”的學生,他們善于接受教師想要表達的觀點,竭盡全力地記憶知識,認真詳細地做筆記,對課堂活動沒有主動參與的熱情,思維不活躍,學習處于被動狀態。對話互動策略下的課堂提問就是指以對話互動為基礎,圍繞教學目標,通過問題的有效設計,引發教師、學生和教學內容之間的對話,在思維共享中促進個體的發展。
一、互動對話策略下的高中英語閱讀課堂提問的特征
1.開放性。對話的本質就是心靈與心靈、思想與思想的碰撞。對話互動的課堂強調的是能夠激發師生思維的對話,強調師生間、生生間的交流互動,具有開放性,教師和學生通過開放程度高的問題,進行思維的碰撞。
2.自主性。對話互動的課堂在培養學科核心素養的必然要求。著名教育家孔子說:“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這就是說既要學思結合,又要多聞多思,有存疑精神,不要盲目相信,而要隨時發現問題。學生要主動地參與到教學活動中,學習的責任在于學生,教師更加關注學習的過程,發揮引導作用,促使學生知學、樂學、善學。
3.生成性。在對話互動的課堂上,每個學生都能夠成為教學的關注點,師生就教學內容進行有意義有深度的對話交流,是信息和思維交互的過程中,其中有豐富的教學資源可開發。這樣不僅有利于形成個性化的見解,而且教學相長,師生共同完成意義構建,產生新的認知。
二、對話互動策略下高中英語閱讀課堂提問模式的構建
1.營建良好的課堂氣氛,創設對話的互動氛圍。學生參與課堂對話互動的程度和課堂氣氛有很大的關系。積極的課堂氣氛能夠吸引大多數學生參與到課堂的互動中來,尤其是中等偏弱的學生能夠積極主動的提問并回答問題。良好的課堂氣氛離不開彼此信任、和諧融洽的師生關系,這既是師生對話互動的基礎,也是師生對話互動的目的。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有親和力,營造和諧、平等和交融的對話氛圍,消除學生緊張焦慮的心理,讓學生能夠積極參與對話,主動提出自己的主張或是疑問,讓學生真正成為知識的構建者。同時,教師針對問題的“導”和“候”也有助于學生積極參與課堂對話。教師要為學生搭建解答問題的支架,讓學生能夠較好地完成答題任務,并給足學生充分思考的時間,耐心候答,有思維深度和挑戰性的問題可以通過學生之間的合作學習來降低難度。
2.設計有梯度的問題,促進課堂的有效對話提問是課堂對話互動的源泉和原動力,課堂教學的精華。《學記》有言:“善問者,如攻堅木,先其易者,后其節目”,教師應根據學生的認知規律,設計不同層次不同深度的問題,充分挖掘學生的思維,促進課堂的有效對話。根據布魯姆分類學的六大問題類型:認知性問題、理解性問題、應用性問題、分析性問題、綜合性問題、評價性問題,教師在教授人教版高中英語必修二第一單元的課文In Search of the Amber Room時,設計如下的問題:
What did the Amber Room look like?
Why did the King of Prussia give the Amber Room to the Czar of Russia as a gift?
How did the Amber Room get lost?
What makes the history of the Amber Room “amazing”?
Take the Amber Room as an example. What adds to the value of a cultural relic?
Is it worth rebuilding lost cultural relics such as the Amber Room? Why or why not?
前三個問題是基于文本閱讀淺表層性的問題,學生可以直接從文中獲取信息,后三個問題屬于高階認知問題,源于學生對前三個問題的思考,又有利于發展學生思維的深刻性和批判性。有層次有關聯有挑戰性的問題,能夠讓學生的思維處于活躍狀態,調動學生的積極參與意識,促進有生成的課堂互動。
3.引導學生自主提問,激活對話互動的源頭。《漢典》中“提問”的定義為:在一定的情境下,教學的一方為促進學習而向教學的另一方拋出問題解決的任務并期望學生積極反應并作答的一類教學行為。可見,提問在傳統意義上是教師的行為,師問生答。為了讓學生更好地參與學習,積極思維,教師不妨將提問的主動權交給學生,通過啟發和培養學生主動提出問題,在師生互動、生生互動的過程中學生主動地去探求問題的答案。引導學生自主提問實質上就是學生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學習過程,是讓課堂互動深入持續進行的一個良策。
教師要讓學生主動參與閱讀課堂的問題設計,幫助學生掌握提問的技能和技巧,提高學生解讀文本的意識,促進學生積極地閱讀。學生可以利用Question-Answer Relationship (QAR)策略,從四個方面針對閱讀文本自主提問:Right There Question、Think and Search Questions、Author and You、On My Own。在閱讀人教版高中英語必修四第一單元閱讀文本A Student of African Wildlife后,教師給學生提供提問的視角并對學生進行示范提問,為學生自主提問搭建了腳手架,學生提出的問題有:(1)What does “a student” in the title mean? (2)Why does the author write about “our” experience in the first paragraph? (3)How does Jane Goodall achieve everything she wanted to do? 等。接著教師和學生一起對提出的問題進行歸類,并對有價值有意義的問題進行解答,教師還應對學生提出的問題做出及時反饋與評價。
提出問題的過程就是一個思考的過程,學生的問題能夠體現他們對文本的關注點和理解的深度,能夠恰如其分地提出和回答有質量的問題的能力是學生閱讀能力的一個體現。由于學生有相似的知識經驗和閱讀體驗,他們更愿意分享問題,積極思考同伴提出的問題,并在共同尋求答案的過程中,交流互動,發展思維,這樣的過程體現了學生的主體地位。
三、結語
基于對話互動策略的英語閱讀課堂提問模式落實了學生觀和學習觀,教師通過師生、生生之間的對話互動來引導和指導學生的思維過程或思考體驗,激發學生尋求學習活動的意義并努力從這些活動中獲益。英語教師要不斷學習,提高自身的專業素養和教育教學水平,為思考而教學,讓有效提問及問題的解決真正成為學生學習的工具。
參考文獻:
[1]胡紅林.對話互動策略下的高中地理課堂提問模式研究[J].中學地理教學參考,2017(5):15-16.
[2]陳丹.對話教學彰顯高中英語選修課堂有效性的探索與策略研究[J].考試周刊,2017(5):79-80.
[3]Woolfolk, A. E.. Educational Psychology (8th edition)[M]. Allyn and Bacon,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