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新強
摘 要:在教育改革力度不斷加大的今天,如何進行有效的教學改革,是現下教師正在致力探討的問題之一。只有解決這一問題,才能促進素質教育目標的有效落實。現如今,新課改一再呼吁要在教育教學中體現學生主體性,以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為目標進行教學改革。所以,教師應當基于以生為本教學理念對傳統的教學模式、教學內容進行創新與優化,從而給學生構建高效課堂,讓學生在良好的人文環境中得到全面發展。
關鍵詞:以生為本;初中;課程教學;改革;創新
前言:
學生是教學服務的對象,讓學生在學校里高效學習,在未來健康成長,這是新課改背景下教師努力奮斗的目標之一。現如今,衡量課堂教學質量的高低,其中就包括“是否遵循以生為本”這一項。為了實現教學現代化和高效化,初中學校以及教師應當樹立大教育觀,把握住教育的發展趨勢,基于以生為本教學理念對教學流程和教學方案進行優化,促進課程教學改革的順利進行,推動初中教育事業的健康長足發展。
一、樹立“少教多學”教學理念,突出學生主體地位
在傳統的課程教學中,教師習慣性自己講而學生聽。一整節課,學生基本上都是處于“被灌輸”的狀態。在這樣的教育環境下,學生的學習效率普遍較低。一方面,教學內容由教師直接“咀嚼”過“喂”給學生,學生“囫圇吞棗”,看似吸收了很多的知識,但是因為沒有自己“咀嚼”,所以只是從表面記住了知識, 但真正理解的知識少之又少。通過這種方式掌握的知識學生很快就會忘記,而且也不利于學生的有效運用。另一方面,課程知識由教師直接灌輸給學生,學生就無法體驗到學習過程中的快樂以及獲取知識后的成就感,這不利于學生學習興趣的培養和自信心的增強[1]。素質教育背景下,教師應當遵循以生為本的教學原則,在這個基礎上樹立“少教多學”教學理念,注重學生主體地位的突出。換言之,在具體的教學實踐中,教師不能再以課堂為中心,或者以自己為中心,而是以學生為中心。花一小半的時間講解知識,剩下的大半時間給學生自己練習、交流。在學生自主學習過程中,教師也不能“袖手旁觀”,而是根據學生的實際學習情況給予學生適當的指導,引導學生朝著正確的方向努力。這種讓學生自己“咀嚼”而吸收知識的教學方式,不僅能夠讓學生在理解的基礎上牢固記憶,還能讓學生掌握知識的本質。這樣,學生在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時候就能夠有效應用。
二、運用多元化教學模式,調動學生主體能動性
單一的教學模式很容易讓學生在課堂上產生疲勞感,如果教師長期使用同一種教學方式,會影響學生的學習興致和課堂參與積極性[2]。所以,在以生為本教育理念下,教師應當根據初中學生的認知水平、性格特點、身心發展規律等加大對教學模式的探索力度,多開發一些適合初中學生的教學模式,將其合理地應用到課堂教學之中,使學生在課堂上始終保持新鮮感。這在一定程度上能夠提升學生在課堂上的參與積極性,而且能夠活躍教學氣氛。在這樣的學習環境下,學生會全身心投入其中。例如,教師可以運用多媒體教學法,將課本上枯燥的文字轉化為形象生動的視頻、圖片等文本形式,這樣的教學方式能夠增強學生的視覺體驗,有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使學生積極、主動參與到教學活動之中。又如,教師可以采取小組合作教學法,這是現如今在教育領域中普遍受到師生歡迎的一種教學方式。在講解知識的時候,教師可以圍繞知識點設計若干個問題,尤其是一些開放性的問題,然后讓學生相互交流,各自發表自己的看法。這樣的教學方式能夠激活學生的思維,還能開闊學生的視野,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合作精神[3]。再則,教師還可以采取分層教學法、任務驅動教學法、情境創設教學法等各種各樣的教學方式。總而言之,教師要立足學情,根據教學內容開發和應用有趣、新鮮、有效的教學模式,讓學生從抵觸上課到喜歡上課。在這樣的課堂上,學生會全身心投入其中,主動配合教師的教學工作。不僅有助于提升課堂教學水平,還能培養學生濃厚的學習興趣。
三、構建完善的內容體系,促進學生身心全面發展
在傳統的教學中,很多教師習慣性“照本宣科”,傳授給學生的知識基本上都是教材上的知識,這就造成學生的學習范圍局限于教材。從長遠角度來看,這不利于學生的長足發展。新課改強調要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綜合型人才。所以,僅僅對學生進行智育教育不符合當前素質教育要求。以生為本教育理念下,教師應當針對教學內容進行豐富,根據學生的學習和發展需求構建完善的內容體系,讓學生在接受智育教育的同時能夠獲得德育教育、美育教育等各個方面的教育,這對促進學生身心健康發展具有重要意義。在筆者個人看來,初中各科教師應當利用現代化技術的資源共享特點,從網絡上開發新資源,亦或從其他的途徑開發新資源,然后將其納入到教學體系之中,讓學生在習得知識的同時還能獲得情感上的熏陶,心靈上的洗禮,使學生的道德素質、審美鑒賞等各個方面的能力和素質與學習成績一樣,均能得到大幅度提升。
結論:
新課改背景下,初中教師在課程教學中應當本著以生為本的原則進行教學改革,從教學理念、教學內容和教學模式這三個方面著手創新,打破傳統教學中的低效局面,確保學生的主體地位在教育教學中被凸顯出來。隨著教育改革力度的加大,教師應當繼續強化自身的服務精神,以促進學生高效學習、健康成長為目標進行教學探索,為學生構建高效課堂,促進初中教育事業的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譚福河,鞠芳輝.大眾化教育背景下“以生為本”教學模式初探[J].浙江萬里學院學報,2005(06):12-14.
[2]陳梅,何冬梅.重建以生為本的新型教學關系 走向高質量學校發展[J].教育科學論壇,2018(22):67-69.
[3]吳樂樂.解讀“以生為本”課程理念[J].襄樊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0,9(05):95-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