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海英 蔣林 張培志
摘 要 現如今,隨著“互聯網 +”技術對我國各行各業特別是在教育領域,發揮著十分突出的重要作用。基于互聯網的教學平臺,也應運而生了,互聯網平臺不僅實現了高校間信息的互通與交融,優質資源的共享,而且還拓寬了學生的學習的視野。通過網絡平臺拓寬學生學習的知識面,激發學生對新知識學習的興趣,發揮其主動作用。教師利用網絡平臺豐富自己的教學手段的同時,根據教學平臺數據的引導,因人施教,有效推動了電工電子技術課堂教學的發展。
關鍵詞 導學式 網絡信息平臺 改革
中圖分類號:G424 ? ? ? ? ? ? ?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DOI:10.16400/j.cnki.kjdkx.2019.07.060
Abstract Nowadays,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Internet +" technology, it plays a very important role in every aspect?of life, especially in the field of education. The teaching platform based Internet has also emerged. The platform has not only realized the exchange and integration of information between universities, the sharing of high-quality resources, but also expanding the student vision. The knowledge of students is broadened through the network platform, students 'interest in learning is stimulated. Teachers use the network platform to enrich their own teaching methods, and according to the teaching platform data to teach students, the development of electrical and electronic technology classroom teaching has been effectively promoted.
Keywords guide mode; network information platform; reform
0 引言
隨著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各類信息的大量融合,傳統的填鴨式的滿堂灌的教學模式已不適應高速的信息發展下的“千禧大學生”,要把他們從“枯燥死板”的理論中,從豐富多彩的網絡游戲中吸引到課堂上,已成為老師們教學中亟待解決的問題。孔子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傳統的教學方法已經不能適應當今社會形勢的發展需求,教學模式的改革已迫在眉睫,各式各樣的教學探索接踵而至。要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體和主人,老師在課堂教學中起到主導的作用,遇到學生上課玩手機,我們不能避之,那就且迎之導之,利用發達的網絡,讓網絡豐富的信息資源豐富學生的課堂教學,為書本上的理論服務,通過網絡拓展學生學習的寬度和廣度,激發學生的求知欲和探索精神,以點帶面,拓展學生的視野。
新的學習方法可以提高學生學習興趣,增強團隊協作能力,激發學生從自然、生活、社會中學習和培養學生的興趣。而在現今的課堂教學中,教師授課過程講解的理論過于抽象,抽象的理論與生活實際沒有緊密結合,導致學生感到難以理解,沒“意思”,不“好玩” ,沒有“有趣”,很“死板”。學生不僅不愛學,而且堅決的學了也非常容易遺忘。根據學生學習金字塔的經驗數據,學生通過老師單方面講授所獲得的知識,在一天僅能記住5%;通過自己閱讀獲得知識在一天后能記住10%;視聽結合能記住20%;通過討論能記住知識的30%;時間練習能記住75%;向其他人講授,并對所學知識進行運用能記住知識的90%。基于此思想我們嘗試利用網絡信息平臺進行“導學式”教學方法的改革,探索學生由“學會”到“會學”會思考,讓學生學會思考,乃至愛思考,提高學生自主學習和獨立的思維能力,培養學生良好的思維習慣和方式。
1 傳統教學存在的問題
教材內容相對陳舊,與理論結合的例題太過老舊,比如,電路模型中手電筒的例子,現在還有多少同學用老式的手電筒呢,例子跟不上現在高速發展的科技步伐,導致教材與教學內容枯燥,缺乏特色,與專業脫節。傳統的教學模式學生被老師牽著鼻子走,講什么感覺都能聽懂,做課后作業時,要求運用知識點解題時,很盲目無從下手。因為課程無趣,激發不了學習興趣,索性放縱自己,機不離手;最后學不會,不會學,更不愿意學。
如何才能打破這種僵局呢?我們要從現在大學生的特點和優點出發,他們接受新知識快,對新事物新科技有好奇心,喜歡豐富多彩的網絡等特點,教師在教學中可以利用網絡,在課堂上改變自己滿堂灌、一言堂的模式,讓他們有思考的時間,讓他們質疑,讓學生真正的融進課堂,成為課堂的主人。
2 教學改革——改變傳統思想和模式
利用網絡拓寬電工理論在學生相關專業中的應用。讓學生講,讓其參與其中,同學間團結互助,將老枯燥的老知識運用到新觀點新理念中,通過實踐和實驗加深理解,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采用老生帶新生,愛學習、學的好的同學帶動和督促不愛學習、自律性差的同學,采取同學間互幫互助集體考核機制。輪流隨機發言的方式,從學生查找資料,準備資料,以及最后資料的整合,到最后課上的宣講和答辯。鍛煉了同學的表達能力的同時,也加強了同學間的團結與協作。
利用“學習通”和“雨課堂”等教學網絡平臺進行隨堂測試,及時掌握學生學習情況,根據隨堂學習情況布置課后作業。
傳統的教學模式是老師教學生學,老師教的是方法;改革后,學生帶著問題去學,去總結新知識,發現新問題,然后老師再教,在將知識深化,在學生的腦海里形成印象。變被學習動為主動學習,通過提示、自學、解疑、精講、演練和小結等步驟開展具體內容的學習,促進學生自主學習、創造性學習,提升教學質量,激發學生的想象力和創造力,使學生獲得扎實的基礎知識,為今后各科的學習奠定基礎。
教學結束后通過教學質量評定、學生問卷調查和智能考核等對教學法進行綜合評價,總結經驗并不斷提高。導學式“以學生為中心”教學法在電工電子技術中應用,克服了傳統電工電子技術教學模式中存在滿堂灌、知識點枯燥無趣、晦澀難懂等弊病,通過對學生采用協作式、個別化等教學形式或采用多種教學形式相結合來進行教學。學生共同參與解決實際問題,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強調學生的主體性,培養學生分析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接受新知識的能力以及團結協作的社會能力。下面主要從課前準備、課堂教學以及課后延伸三個方面介紹一下具體實施和做法:
2.1 課前準備
A分班:考慮到學生知識基礎和能力水平的差異,學校基礎課程實行分級分類教學,為每位學生提供適合個人能力水平和發展方向的課程,真正做到以人為本、因材施教。
B自學:依托網絡教學平臺和課程教學資源,圍繞教學目標,依據章節教學內容,出示自學閱讀提綱。開展自主學習,培養獨立思維,領悟各部分知識,實行“以考帶學”的教學模式,學習過程以學生自學自測為主。
2.2 課堂教學
教學改革實現從教師到學生、從教學到學習的中心轉變,體現“學是目的、教是手段,學是主體、教是主導,學是內因、教是外因” 的關系,教師進行導學,真正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
A解疑:在教學過程中積極開展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如:基于問題的探究式教學、基于項目的參與式教學、基于案例的討論式教學等。針對學生自學過程中存在的疑點,在教師引導下,組織小組討論,進行解惑。
B精講:根據學生自學和討論情況,教師有針對性地講解和解析章節的重點、難點。
C小結:梳理知識,總結收獲,評價學生學習知識、開發智力和培養能力的情況。
2.3 課后延伸
A作業及評定方式:定期發送網絡作業,按規定時間完成,就學生給出的答案進行學生知識點掌握情況分析,針對于學生經常出現的錯誤進行專題討論和講解
B課后答疑:課后答疑通過QQ群以討論組的形式進行同學間討論,各組之間進行輪流的知識總結和梳理,做學習的主人。
C教學反思:課后再對教學進行反思,對教學設計進行改進和完善。
打造高效的課堂,教學方法應該合理化、有效化、科學化和具有前瞻性。以學生在知識的掌握、能力的提升、學習方法的運用、情感態度價值觀的正確形成等多個方面都能獲得良好的發展為目的。
3 教學意義
在信息高速發展的今天,要尋求適應當前國情的高校教學模式,必須推陳出新,利用網路強大的信息資源,拓展學生的知識面,同時適應00后學習的發展的需要,將學習的時間維度從課堂的45分鐘,拓展到課前的思考、課后的知識拓展和學以致用。俗話說:“思之則深,思深則透,思透則新,思新則進。”從學生學習的知識維度則從課本拓展到豐富強大的網絡,拓展到課外,以及學生生活中的方方面面。本學期通過新的教學模式的改革,學生的抬頭率顯著提高,采取分組討論和匯報的方式,將大班劃整為零分組,每個小組10名成員,其中1名組長,教師采取對學習小組進行集體考評的模式,激發組員間的互助精神,學習小組成員互相監督,分工協作。提高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分組后,分工合作效果明顯,小組成員積極參與,與傳統模式有部分同學濫竽充數出現懶惰情緒形成鮮明對比。對于采取的基于網絡教學平臺的導學式教學模式的探索成效顯著,學生積極性高,滿意度也大大提高。在教學中,教師需要做好學生課前、課堂以及課后三階段的全程把控,課前挖掘知識,課堂整合知識,課后吸收、拓展和運用知識。推動教書和育人相結合,實現教學主體由“教”向“學”轉變,學生的學習評價由“結果”向“過程”轉變。拒絕“水客”,打造“金課”,讓我們的大學課堂與時俱進,適應時代的發展。
參考文獻
[1] 裴琴,蔣燕.基于OTO模式的非電專業電工電子技術教學改革與實踐探索[J].校長論壇,2017(22):76-77.
[2] 謝家燁,徐國峰,胡勝輝.“新工科”背景下非電類工科專業電工電子技術類課程教學改革探索[J].改革探索,2017(27):140.
[3] 張暉.電工電子教學方法與教學模式的改革探索[J].考試周刊,2017(99):44.
[4] 南秀全.課堂教學改革的偏見、誤區與思考.2017(37):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