匡亞萍
摘 要 本文通過分析宋朝出現的積分制,發現我國古代積分制具有現代高校學分制的特點,以此認定積分制乃世界高等教育學分制的起源,并從我國古代積分制的特點來重新審視現代高校的學分制。
關鍵詞 分齋教學法 三舍法 積分制 學分制
中圖分類號:G40-09? ? ? ? ?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DOI:10.16400/j.cnki.kjdkx.2019.07.078
Abstract By analyzing the point system that appeared in the Song Dynasty, this paper finds that the ancient Chinese point system ha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credit system of moder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t is recognized that the point system is the origin of the credit system of higher education in the world, and re-examines the credit system of modern university from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ancient Chinese point system.
Keywords sub-satellite teaching method; three-line method; integral system; credit system
1 積分制的由來
1.1 分齋教學法
選課制是現代高校學分制的靈魂,選課制充分尊重學生的學習自由,根據學生資質的不同提供多樣化的課程、修業年限等。而中國古代的分齋教學法與積分制之間的淵源恰如選課制與學分制之間的關系。宋仁宗慶歷二年(公元1042年),胡瑗設立分齋教學法,又名蘇湖教法,他在校中設立“經義”與“治事”齋,經義齋以學習六經經義為主,治事齋主教實用學科,如治民、算歷等學科。學生在治事齋根據自己的能力與能力選擇一個主科,加選一個或幾個副科。這種主、副科的教育制度,在當時來說是一種創造性的改革,從內容、時間來看,這項改革在世界教育史上也是首創。[1]同時,在范仲淹主持的仁宗慶歷學中,分齋教學法作為一種先進的教學法所推行。
分齋教學法在某種意義上來說相當于現代大學的選課制。凡是進入治事齋的學生,每個人選擇一門主科,同時還加選一個副科,意味著主輔修制和選課制在世界高等教育的萌芽。實際上,這種制度是文、理分科教學和必修、選修科目制度的先聲。最先創立并實施分科教學和必修、選修制度的是在中國的北宋時期,早于世界各國四百年之久。[2]分齋教學法雖不及現代選課制的自由度,但對于當時的世界教育來說,已然是一項十分偉大的創舉。
1.2 三舍法
宋神宗年間,王安石創立三舍法,將太學分為由下及上三等的外、內、上三舍。據《續資治通鑒長編》的記載“……公試外舍生入第一,第二等,參以所書行藝,預籍者升內舍。內舍生試入優平二等,參以行藝升上舍。上舍分三等:具優為上,一優一平為中;若一優一下為下……”即太學生入學前通過考試進入外舍,一年后學生的平時操行與公試總成績凡列入一、二等,即有資格升入內舍,兩年后學業成績與平時操行成績達到要求則升入上舍,在上舍學習兩年后參加畢業考試。畢業考試成績同樣為學生操行成績與考試成績相加,等級劃分標準為:皆優為上、一優一平為中、皆平或一優一否為下。學生若取得上等成績則被授予官職,中等則免除禮部考試、下等則免解。[3]
2 積分制的發展
南宋“積分制”的創立配合了三舍法的進一步完善,“積分制”具體做法為:一年舉行10次月考,月考達優則積1分,積滿8分才能升舍。這種做法與現代高校的學分制將教學與管理相結合一樣。平日“行”指率教不戾規矩,“藝”謂學業成績。其考查由齋長或學諭負責,逐日登記,一季末送學諭、學錄、博士及司業、祭酒處逐級審閱評定等級。崇寧三年(1104)規定,外舍生入學5年不曾公試入等第,及內舍已降舍又一試不合格者,除籍退送。三舍法進一步將降級制度和學籍管理結合起來。[4]
明朝完善創新了積分法,創立坐監積分法,把太學分為六堂。“升至率性乃積分……每試,文理俱優者與一分,理優文省者與半分,修緲者無分。歲內積八分者為及格,與出身……”此后,在太學中,“分”是成績的最終體現,積滿8分是做官的最低要求,同時,學生可提前或推遲畢業,與現代高校的學分制一脈相承。這種古代學分制教學管理制度一直沿用至清朝,是現代學分制的萌芽與雛形。[5]
3 積分制特點及其價值
3.1 品行與學業成績兼重
積分制記分包括兩個“行”和“藝”兩方面,“行”是指率教不戾規矩,“藝”是指學業成績。可見積分制不僅對學生的每月學習效果進行考核,還要對學生的平日的操行進行評分,某一方面若沒有考核達標,也就無法達到及格標準。德行與學習兼重是中國古代教育的重要特點,積分制作為中國古代的教學管理制度能保持這一優良傳統有利于高等教育人才培養的更優化。
3.2 嚴格、獎罰分明
學生的成績考查日日登記,層層審閱評定等級,說明了當時中國古代高校學分制——積分制的嚴格性,有利于保證古代高等教育的公平公正性,促進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人才選拔的徇私舞弊。積分制在對優秀人才給予官位的同時,也對未達到積分標準的學生進行制裁,例如:未積滿8分的學生要留級,即降級,如再試不合格則開除學籍。
3.3 學分制與學年制相結合
明代所實行的坐監積分制,是一種將學年制與學分制巧妙結合的教學管理體制。在教學管理過程中,它既把學年制便于管理的優點充分地發揮出來,又有利于因材施教等特點較充分地體現出來。不但避免了學年制“一刀切”、“齊步走”、靈活性差等不利于早出人才的弊端,也避免了學分制中不易管理,教學秩序難以控制的缺點。[6]但是,以學年為單位固定計算學分會導致學生積分積累年限太過于固定或過長,不利于學生靈活支配學習時間。
3.4 目的性太強
積分制管理下的學生全部都是為了為國家政治培養人才,達到8分即為及格,及格即意味著做官,而未積滿8分的學生卻被制裁。積分制只是為了確保政治人才培養的高質量性,除了這一目的,別無其他。筆者認為未積滿8分的學生同樣也是但是時代的佼佼者,政府應平中選優,給他們安排適當的職位,將這批學生輸送到社會中教化萬民才不會造成高質量教育資源的浪費。
4 中國古代高校學分制的啟示
中國作為世界高等教育學分制的發源地,應當正確看待我國古代高校學分制,在現代高等教育管理中要取其精華,去其糟粕。
4.1 學分制要兼重德行
高等教育承擔著為社會培養高端人才的任務,但是隨著科技進步的加快,社會競爭的激烈,古代高校的學分制注重德行的這一優點被人們忘卻于腦后。錢理群先生曾經撰文《大學里絕對精致的利己主義者》告誡各高校要注重培養學生好的德行,而現代中國高校的學分制只注重考試成績與真正的教育背道相馳。高校在學分制的管理基礎上,應該先注重學生修身立德,考試成績不應是人才培養的首要目標。
4.2 加強學分評定的嚴格度
隨著中國高等教育的的大眾化,各高校為了提高本校學生的畢業率與就業率,“嚴進寬出”成為了中國高等教育的特點。高校學生學分評定寬松現象普遍,針對學生的某些實踐學分考核,大多存在作假的現象,部分學生弄虛作假,開具虛假實踐證明,在假期的實踐課程并沒有得到真正落實的情況下卻能得到實踐課程學分,這說明大部分高校的學分制存在可虛假操作化空間,對于認真完成課程學習的學生有失公平,不但會抑制學生學習的積極性,還會導致高校學風不正。
4.3 學分制要擺脫學年制的束縛
自宋朝積分制的出現,我國古代學分制與學年制就緊密結合,雖說學分制與學年制相結合有一定程度的好處,但學分制在學年制的束縛下使得中國現代高等教育的學分制呈現出不靈活性,所以才沒有達到現代學分制的水平。且中國高等教育在學年制的束縛下,只允許極少部分學生根據自己的學習能力提前修滿學分畢業或推遲畢業。當今社會和高校對提前或推遲畢業持保守態度,據了解國內某高校在推行學分制時規定“三年修完學分的畢業生只給大專文憑。”[7]這不僅不符合學分制的初衷,還不利于學生的個性化學習。由此可見,現代中國高校的學分制嚴重受到了學年制的禁錮。
4.4 還學生真正選課自由
學分制的基礎和靈魂是實現自由選課。當今,許多高校在實施選課制時受阻于師資的缺乏、教學設施的落后及教學管理的不到位,故真正意義上的選課制并沒有實現。而跨學校選課、跨專業選課、跨年級選課、根據職業需要和個人愛好自由選課在很多高校難以實行。同時,選課不選師、規定性選課等是高校的普遍現象。”[8]學生選課自由并沒有貫徹,這在一定程度上不利于教育質量的提高,也限制了學生的個性化發展。各高校應該不斷突破自身的硬件和軟件限制,還學生真正的選課自由。
參考文獻
[1] 熊明安.中國高等教育史[M].重慶:重慶出版社,1988:260-262.
[2] 毛禮銳,沈灌群.中國教育通史(第三卷)[M].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1995:105.
[3] 熊明安.中國高等教育史[M].重慶:重慶出版社,1988:252-253.
[4][5] 王炳照.中外教育管理史[M].長沙:湖南師范大學出版社,2000:65.
[6] 張傳燧.解讀中國古代教育思想[M].廣州:廣東教育出版社,2009.
[7] 劉超.學分制與中國高等教育的不合情結[J].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科版),2003(10):283.
[8] 閆鏡名.高校實施學分制存在的問題及管理對策[J].桂林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學報, 2017.31(6):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