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琦
摘 要 輔導員是開展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承擔著幫助大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的重要職責。作為大學生思想領路人的輔導員,更加應該關注新生這一群體,在他們剛剛踏入校園大門的時候,幫助學生完成角色轉變,盡快的適應大學生活,樹立人生目標,增強時代感使命感,成長為優秀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
關鍵詞 新生 適應 大學生活
中圖分類號:G451.8? ? ? ? ?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DOI:10.16400/j.cnki.kjdkx.2019.07.084
Abstract Counselors are the backbone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for college students, and they are responsible for helping college students establish correct world outlook, outlook on life and values. As the ideological guide of college students, counselors should pay more attention to the freshmen. When they just enter the campus gate, they should help students complete the role change, adapt to college life as soon as possible, set up life goals, enhance the sense of mission of the times, and grow into excellent socialist builders and successors.
Keywords freshmen; adapt; college life
1 問題的提出
2017年7月,人民日報、共青團中央等微信分別刊發文章《沉睡中的大學生:你不失業,天理難容》一文,這篇文章描述了部分大學生的生活狀態,痛批當前許多大學生“醉生夢死”、“不思進取”、“渾渾噩噩”的生活狀態,直接戳中當代大學生的痛點,筆鋒犀利,引發了社會輿論的廣泛關注。根據對部分大學生課堂表現調查,也確實存在部分類似現象,有的“心不在焉”,有的“遲到早退翹課”,有的“沉迷網絡”,表現出“佛系”人生態度,缺乏學習熱情和興趣,甚至對考試結果、掛科與否也漠不關心。這些現象和問題,在不同類型高校都部分地存在,值得關注、思考和積極應對。
當前,大學一年級學生和即將入學的新一屆學生,平均出生時間在2000年、2001年左右,屬于“千禧一代”,生于中國加入WTO的開放世界時代,也是生于網絡時代,成長于“富起來、強起來”的時代,沒有經歷“站起來”時代的艱苦生活考驗,習慣網絡快餐文化,思想中理想化傾向、理想主義色彩突出,抗壓抗挫折能力較弱,對歷史、政治、文化、社會變遷等了解不深,這些特點也預示著當代大學生的思想脆弱性問題,容易受外界影響或盲從,存在過度的獨立意識和迷茫的人生追求雙重矛盾,這些因素也使得大學新生的自我角色調適能力明顯不足,亟待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高校輔導員積極進行干預引導,幫助其盡快適應角色轉換,走上能夠反映時代特征、充滿朝氣活力、奮進新時代的大學生求學求知求真理的人生道路。
2 當前大學生在學習生活中出現的角色不適問題表現
大學是立德樹人、培養人才的地方,是青年人學習知識、增長才干、放飛夢想的地方。大學生正處于人生青春朝氣蓬勃的最好年華,應該展現出勤奮上進、積極好學的青春時代風尚。媒體關注的“沉睡”現象、“佛系”[1]態度等,反映出部分大學生的人生目標模糊、奮斗意識不強、進取心不足等突出問題,也反映出當代大學生較為明顯的社會角色不適應癥狀。大學新生在入學后,在很長的一段時間內,往往會表現出各方面的不適應,具體歸納為學習方面、生活方面和目標選擇等方面。
2.1 學習方面存在的問題
首先,表現為學習方式不科學。由高中的管理式學習變成大學的自由式學習。經過了高考激烈殘酷的競爭,告別了無休止題海戰術的高中,從高中緊張的學習氛圍過渡到大學這樣一個相對自由、自主的學習與生活環境中來,很多學生在這種開放的、無約束的大學生活中,漸漸地把學習放在了次要位置,踏進了大學生活,在進入大學之前,每個人都在心里構想過自己美好的大學生活。有些同學選擇了相信“60分萬歲,多1分浪費”的“名言”覺得大學的學習不掛科就好。據同學們的問卷反饋表明,80.4%的同學能夠做到在課堂上認真聽課,基本沒有課前預習習慣的同學占24.86%,58.14%的同學只會對自己喜歡的科目才有預習,只有37%的同學絕大多數科目或是全部科目都有預習。同時,對于課后及時消化吸收所學內容的情況,僅有63.89%的學生能做到經常鞏固。
其次,專業認同感缺失。在高考報名的時候,大部分同學都是由父母或者家人幫助填報的高考志愿。很多同學對自己的所學專業并不了解,或者只是簡單的從字面上理解,少部分同學通過簡單查閱資料了解自己的專業,但是這些了解只是片面的,缺乏對整個專業背景、專業知識和專業前景系統的把握。大學里,學習的各門知識不再浮于表面,而是更加注重內容,知識變得系統,理解起來變得不是那么容易。
最后,對待學習的專心度不夠。自制力不強,加之對自己管理的放松,會出現遲到、早退、曠課等違紀現象。隨著科技的不斷進步,手機的功能也變得越來越強大。87.09%的學生認為手機方便交流和聯系。但是在日常的學習中,手機也會帶來很多干擾。67.73%的學生會在學習前關閉手機等通訊工具,36.84%的學生在收到訊息時會及時觀看,19.76%的學生學習中時不時的掏出手機查看,更有5.67%的學生中途收到訊息便停止學習。
2.2 生活方面存在的問題
首先,人際關系相處的困境。學生們都來自四面八方,有著不同的地域文化差異,加之現在的學生群體中,獨生子女較多,沒有經歷共與同齡人共同的生活,因此在與同學的彼此相處中,會出現各種各樣的問題。有24.9%的學生表明,地域差異根本不影響宿舍的人際關系,7.09 %的學生認為地域文化差異對宿舍的人際關系影響非常大。但是大部分同學認為,一個寢室的同學能聚在一起是一種緣分,私下里,有83.28%的同學經常和室友訴說心聲。當然,相處時間久了,難免會因為一些事情發生一些不愉快。當與室友發生爭吵后,80.77%的同學都會主動去解決問題,主動去道歉,剩下的同學會視情況而定。
其次,課余時間分配不合理。在大學的學習生活中,相比于高中而言,課業負擔不重,所有的事情都要靠自己解決,學生本人可支配的時間增多。在沒有老師或者是家長的監督下,部分同學喪失了學習的能力,不知道該如何開始。但是經過了一段時間的大學生活磨合后,26.11%的學生認為上大學對自己的行為和思維方式有些許改變,72.71%的學生認為有很大改變,在不同程度上已經具備了應變,協作,社交,創新,溝通,計劃和組織能力,在校園里交到了很多好朋友,和班上同學關系相處良好。
2.3 人生目標迷茫
很多學生想通過大學提高自己的知識素養,獲得文憑;也有學生上大學是為了能找到一份好工作;還有學生是為了其他方面或者娛樂。大學不再像初高中,很多事情要靠自己完成,學習方式也與之前不同。很多同學理想的大學生活是積極參與社團活動,豐富自己的社會閱歷,交更多的朋友,學習也同樣不拖后腿。還有一些同學認為大學生活應該主攻學習,提高自己的學習成績和專業技能更重要,有時間可以參加一些課余活動。很多大一同學對自己的學習目標還有些迷茫。只有不到半數的同學有比較明確的長期目標和較明確的短期目標。37.04%的學生有長期目標但不明確,也有14.57%的同學還沒有找到明確的目標與方向。即使有了學習動力,對一個目標的熱度也有明顯不同。一周,一個月,半年,一年,甚至有的同學會堅持的更久。
3 高校輔導員引導大學新生適應角色的對策
思想政治教育在大學學習生涯中至關重要,只有思想啟蒙和樹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才能生成大學生學習成長的內在動力,才會幫助大學生把準人生航向,校對人生目標,投入時代奮斗大潮,成長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者和接班人。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要注重入口端,在大學新生階段加強引導教育,幫助大學生在剛入學的時候就積極適應身份角色,主動調適身心關系,了解時代特征、世情國情,認知大學功能和青年人才成長規律,較早樹立科學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找準人生奮斗目標和階段性主要任務。
首先,加強學生的專業認同感,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學生在入學后,學校除了通過專業教育,向學生介紹專業知識、專業課程體系外,還應該向學生介紹該專業的就業領域及發展前景,領學生到實地工場參觀學習,讓學生從書本和實際生活中兩方面同時了解自己的專業。
其次,幫助學生樹立目標、選好定位。學生入學后,讓學生手寫自己的大學四年規劃,這樣對自己的大學生活學生可以簡單的思考,如畢業之后,想繼續求學、出國、就業或者創業等選擇,對自己的未來有一個初步打算,暫時有一個努力的方向。在入學2個月后,再寫一份半學期的規劃,從大的目標到小的目標進行確立,每學期末召開總結大會,對照著自己的規劃,查找不足。根據自己的狀態隨時調整自己的規劃。
再次,鼓勵學生勇于嘗試,加強心理建設。大學生活是多姿多彩的,在剛剛進入一個新環境,很多學生會有膽怯的心理,面對形形色色的社團組織、學生會,有部分學生會不敢嘗試,渴望別人向自己伸出橄欖枝。對于這部分學生,應多多鼓勵,讓學生大膽嘗試,在不斷嘗試的過程中,發現自己的優勢和興趣愛好。同時,要時刻關注學生的心理變化,對學生所遇到的學業困惑、情感困惑和人際交往的困惑及時疏導,幫助學生塑造積極向上的人生態度。
最后,發揮同輩群體的影響力。高年級學長、學姐的影響力,也是決定新生適應大學生活快慢程度的一個重要方面。輔導員要善于發揮榜樣的力量,可以組織高年級的同學從大一學習的重要性、學習與實踐的關系、參加學科競賽的意義和考研、創新、創業等方面為新生進行講座,加強學生與學生的交流溝通。高年級代理班長的設置,可以讓學生將生活中的困惑及時與代理班長溝通,少走彎路。
習近平總書記曾經深刻指出,“當代青年是同新時代共同前進的一代。我們面臨的新時代,既是近代以來中華民族發展的最好時代,也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最關鍵時代。廣大青年既擁有廣闊發展空間,也承載著偉大時代使命。青年是國家的希望、民族的未來。我衷心希望每一個青年都成為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不辱時代使命,不負人民期望。對廣大青年來說,這是最大的人生際遇,也是最大的人生考驗。”[2]青年大學生正處于人生的“拔節孕穗期”,最需要精心引導和栽培。[3]對青年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特別是對大學新生的社會角色調適教育,要緊密結合新時代大學生的特點。在生活方面,盡快的拉近與新生的距離,成為他們可信賴的朋友,這樣才能從各個方面對學生進行指導。“萬事開頭難”,輔導員們只能走好這第一步,才能幫助學生盡快的適應大學生活,融入到大學生活中去。
參考文獻
[1] 陶志歡.“佛系”青年的生成機理與引導路徑——以當代大學生為考察對象[J].中國青年社會科學,2019(1).
[2] 習近平.在北京大學師生座談會上的講話[N].人民日報,2018-05-03.
[3] 習近平主持召開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座談會強調 用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鑄魂育人 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EB/OL].中國網,https://news.china.com/zw/news/13000776/20190318/35456414_all.html# page_2,2019-03-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