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小菊 康振宇

摘 要 貴州省依托大數據發展逐步推進社會信用體系的建設,青年信用體系建設也隨之納入建設行列。本研究通過問卷對貴州省五所高校大學生的誠信度、合約度、踐約度三個維度進行調查分析,并針對現狀提出了相應對策建議。
關鍵詞 貴州省大學生 信用三維度 信用素養 信用教育
中圖分類號:G645 ? ? ? ? ?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DOI:10.16400/j.cnki.kjdkx.2019.07.085
Abstract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big data, Guizhou Province has gradually promoted the construction of social credit system,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youth credit system has also been included in the ranks of construction. This study investigates and analyses the honesty, contract and practice of college students in five universities in Guizhou Province through questionnaires, and puts forward corresponding countermeasures and suggestions for the current situation.
Keywords college students in Guizhou Province; credit dimension; credit literacy; credit education
1調查概述與理論基礎
1.1 問卷調查
本文以貴州省大學生為研究對象,共發放1100份問卷,以紙質問卷和網絡問卷形式發放,調查對象為貴州省五所高校大學生,五所高校包含了211重點大學、普通本科大學和普通大專院校三種類型。
1.2 半結構深度訪談
在問卷調查基礎上對五所高校學生進行抽樣訪談,共訪談16名學生,訪談以訪談提綱為基礎,依據訪談時的實際情況做出適當調整,訪談記錄遵從當事人要求抹去個人詳細信息,并對每一份記錄進行了編號。
1.3 理論基礎
吳氏三維度將信用分為三個維度,一維誠信度指信用主體的基本誠信素質,二維合規度指信用主體在非經濟交往活動中遵守一般性社會規范的程度,三維踐約度指信用主體在信用交易活動中遵守交易規則的能力。[1]
本研究以信用三維理論為基礎,對貴州省大學生的信用素養狀態進行三維度分析,并從三個維度所屬的不同領域出發分別尋找建設的突破口。
2 三維信用框架下的調查分析
2.1 一維誠信度調查分析
在三維信用理論中,一維信用主要關注誠信態度和認知,受社會風氣、家庭教育、學校教育等影響。
2.1.1 貴州省大學生誠信意識總體情況較好
問卷一方面圍繞大學生對于他人、社會及自己某些信用行為的觀點展開,另一方面圍繞大學生誠信維度中的社會責任感、社會角色重要程度等展開。調查結果中,NPS分數絕對值都高于80,表現了被調查對象誠信意識水平正向發展的態勢,同時反映了在當前的教育環境、社會環境、家庭環境中,大學生的社會責任感較強,能夠認識到個人與社會相互作用的關系,并愿意為社會秩序、社會發展貢獻自身的力量。
2.1.2 多個因素對誠信價值觀的取向產生影響
(1)性別差異的影響。為了檢驗不同性別學生在誠信意識方面是否存在差異,本文以性別為分組變量,以誠信一維度中態度、認知和意愿三方面內容為因變量進行差異性檢驗(見表1)。
統計數據可知,貴州省大學生在性別方面表現出顯著差異,女生在0.01水平上顯著高于男生在態度、認知、意愿三方面上的表現,總體上認為女生的誠信意識強于男生。該結論與信用管理領域中大量文獻里關于性別差異的結論相符合。[2]
(2)專業差異的影響。將“專業”作為變量進行檢驗,如表2所示,專業因素在誠信意識上存在顯著差異(p<0.01),這一結果對于后續誠信教育工作“因材施教”的展開起到啟示作用。
(3)生源地因素、民族因素、經濟條件等因素對誠信價值觀的影響并無顯著性差異。將“民族”“生源地”“經濟條件”作為分組變量進行差異檢驗,如表3所示,這三個變量均未達到顯著差異水平,即表明生源地、民族、經濟條件等因素對大學生的誠信意識無直接因果關系。
這一結論啟示我們,誠信意識作為一維信用,是一種內生力量,外在的貧富條件與誠信意識不形成必然的因果關系,在進行信用評價及其指標構建時,我們需要更多地從人性內部出發去探索信用行為動機,而不能僅僅停留在對貧富環境差異的識別。
2.1.3無動機失信是大學生誠信意識缺失的主要表現
為了探究大學生誠信意識缺失會帶來什么樣的行為表現,本文在問卷調查基礎上展開了深度訪談,訪談內容包括“你有過什么樣的失信行為”“你失信的原因是什么”等問題。
通過訪談整理發現,缺乏誠信意識的大學生表現出一個共同特征,即他們既不關注自身的誠信狀態,更不具備主動改善周圍誠信環境的責任感,所產生的失信行為屬無意為之,并無惡意和攻擊性,這一行為符合信用動機理論中無動機失信的表現。
2.2 二維合約度調查分析
二維合規度體現的是信用在社會關系和社會秩序的作用,本文以吳氏“二維度”中合規度為指標,在問卷中設計了大學生日常生活中的信用行為是否符合社會規范的問題。
2.2.1 貴州省大學生信用行為在基礎性社會規范層面表現較好
校園生活中58.19%的學生表示從未考試作弊,半數以上的學生沒有作弊的行為,除了學生較強的信用意識自律約束外,還得益于學校規章制度的嚴格監管,62.24%的學生曾在高中以上階段獲得過道德品質類的獎勵榮譽。
值得注意的是,在社會公共生活領域大學生的信用行為表現得也較好,例如62.38%的學生一定會主動遵守交通安全,77.72%的學生會主動排隊,無人售票的情境下94.55%的學生堅持一定會付費,并有80.69%的人一定會按時繳納各類公共費用。以上數據雖不是每一項都達到80%以上,但總體上絕大部分大學生的基礎性社會行為是符合公民道德要求的,并且他們的行為帶有明顯的主動性。
基礎性合規度是大學生作為社會公民應盡的基本義務程度,總體上看,貴州省大學生在基礎性社會規范層面的行為表現得較好,在進一步的正確引導和教育下,能夠更好地規范自己的合規行為,并在社會生活中起到良好榜樣作用,是和諧社會、規則社會建設的重要力量。
2.2.2 貴州省大學生信用行為在發展性社會規范層面出現偏差
發展性合規度是進一步評價大學生在二維信用素養的重要指標,關注的是大學生在個人利益面前,如果沒有嚴格的國家法律、學校規章、社會規則要求,是否也能主動遵守并維護社會各方面規則,例如不鉆法律、規章漏洞,不利用規則做損人利己的行為,不因個人利益受損而放棄遵守規則等。
以“是否有求職信息作假”的問題為代表,“絕對沒有作假”的學生只占了12.57%,剩余約85%的學生均有過信息作假的行為。除此以外,通過訪談了解到,近八成的大學生不管是在尋找兼職工作、實習工作,還是畢業正式工作,都會在就業壓力、無核查環節、無后果承擔的影響下虛報個人獲獎信息、成績信息、實踐經歷信息等,以期獲得更高的錄取率和更高的薪酬。
與此同時,為了解大學生多領域的發展性合規度,本文還設計了“是否在獎學金(助學金)評定過程中信息作假”“是否在實踐活動中有投機取巧行為”“是否在資格證考試中有作弊行為”等問題,檢驗結果與上文相似,即在更涉及個人切身利益卻又缺乏明確規章制度約束的公共生活領域中,貴州省大學生的信用行為出現偏差。
2.3 三維踐約度調查分析
三維踐約度將關注點聚焦于經濟交易領域,根據吳氏三維理論對踐約度的理解,本文從經濟實力、經濟履約率、經濟信用發展能力三個度量要素進行分析。
2.3.1 貴州省大學生經濟實力普遍偏低
經濟能力是信用主體維持踐約能力的重要基礎,持續并穩定的經濟收入能夠保證信用主體履行契約。在調查中,99.31%的貴州省大學生是依靠父母提供的資金作為學習生活的來源,但在家庭收入調查中,有84.46%的學生家庭人均年收入低于貴州省統計局發布的《貴州統計年鑒2018》中貴州省農村居民家庭人均收入,也就意味著省內就讀大學生絕大部分來自于貧困的家庭。
進一步調查學生的日常經濟消費情況,發現生活結余超過200元的僅占28.72%,大學生們維持基本生活學習費用后,難有更多閑余資金進行其他經濟交易行為,也使得這部分大學生群體缺失了一定的信用交易保障。
整體上看,貴州省大學生的經濟基礎較薄弱,缺乏信用踐約的經濟實力,因此在經濟交易過程中大學生群體應樹立適度消費的消費觀,不宜過早或者過多地進行信貸消費。
2.3.2 貴州省大學生履約行為主要受一維、二維信用影響
履約能力一般是通過金融交易的違約率來表示和檢驗,并利用歷史履約率來預測未來發生違約的可能性,是踐約度的重要指標之一。
問卷調查表明,不管是通過傳統民間途徑,還是運用現代金融方式,貴州省大學生的金融交易行為的違約率都較低,民間借貸逾期率為18.72%,信用卡借貸逾期行為則在規范嚴格的金融管理制度下僅為3.96%。
現代信用理論認為,資金實力、獲利能力是促成履約行為的基礎要素,而作為本次研究對象的大學生群體在客觀條件約束下,經濟能力都處于偏低的水平,綜合問卷分析數據和深度訪談,我們發現大學生群體經濟履約率較高,這表明該群體的履約行為受經濟實力要素的影響力有限,而個人信用意識、道德觀念、法規制度、社交關系等一維、二維信用起著更為重要的作用。
2.3.3 貴州省大學生信用發展的專業知識極度匱乏
信用發展能力是信用主體未來獲得競爭優勢和持續發展的表現,是發展潛力的重要衡量指標。對于未來有無限可能性的大學生而言,信用發展能力可以聚焦在他們是否具有與信用經濟相適應的信用觀念、是否系統性地學習信用知識、是否具備應用信用工具的能力、是否能夠主動且有效地保護自己的信用權益等方面。
通過訪談時發現,大多數大學生的信用行為是出于本能反應,他們不理解現代信用在經濟生活中的意義與作用,能夠按時遵守協約多出于本能或制度約束,而這種約束力量僅是圍繞一維誠信度和二維合規度展開,在這個遵守的過程中他們很少去思考過“信用價值”“信用資本”“信用權”等問題,信用行為缺乏內生性的、穩定性的、持續性的動力,使得信用行為常常隨著外界不確定因素變化而變化。
與此同時,調查顯示82%的學生完全不知道個人信用的查詢方式和地點,90%以上的大學生表示對當前我國的信用經濟工具、信用機構、征信制度等信用經濟現狀知之甚少,少于1%的學生有意識地主動關注個人信用記錄,這一定程度商暴露了當前信用教育缺乏系統性、專業性、實踐性的問題。
3 調查結論與建議
從調查分析中可以看出,貴州省大學生的信用素養在三個維度上的表現各異,其中一維誠信度在大學生群體中獲得較高的認同和遵守;大學生的二維合規度,在基礎規范層面表現較好,但在發展性社會規范層面出現偏差;大學生在三維踐約度上,受經濟實力、履約能力、專業知識等因素制約,整體表現不盡理想。
信用三維度能夠綜合性地體現信用主體在社會生活中的信用狀態,針對以上調查結論,對貴州省大學生信用教育提出以下建議。
3.1鞏固前期信用教育成果
從調查結果可見,貴州省大學生整體誠信意識水平良好,信用教育的前期成果顯著,除去家庭教育、社會教育、個人發展等因素的作用,還得益于中小學階段嚴格且規范的基礎教育,學生在長期的學習生活中已普遍接受并內化誠實、守信道德品質。
良好的前期信用教育成果,有利于后續青年信用知識宣傳、信用行為規范、信用能力提升等信用教育工作的開展與推進,這為貴州省大學生的信用素養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未來的信用教育工作應在此基礎上,進行進一步的正確引導。
3.2注重信用教育的差異化
性別、專業等因素對誠信價值觀的形成與發展有密切關系,因果之間的相關性啟示我們,在信用教育過程中需關注特殊因素,并進行差異化的教育設計,以實現教育效果的最佳化。
另外,在分析中可知生源地因素、民族因素、經濟條件等因素對誠信價值觀的影響并無顯著性差異,因此差異化的教育中應減少上述因素的參與,即不應以學生的城鄉戶籍、民族差異、經濟貧困程度等進行區別化信用教育。
3.3拓展相適應的信用教育內容
無動機失信是誠信意識缺失的主要表現形式,信用教育是解決無動機失信的重要手段,要想逐一打破誠信意識空白、信任觀念淡薄、信用形象樹立追求動機不足、信用環境的奉獻精神缺乏等問題,需在信用教育的內容上進行針對性地拓展,[3]實現內容的系統性、專業性、實踐性,在幫助大學生樹立適度消費的消費觀的同時,還將信用經濟、信用記錄、信用價值等專業知識教授給學生,使學生掌握信用資源的應用能力。
3.4強化信用的規則教育
大學生群體的履約率較高,但這種履約行為的動因主要受個人信用意識、道德觀念、法規制度、社交關系等一維、二維信用影響;與此同時在涉及個人切身利益卻又缺乏明確規章制度約束的公共生活領域中,大學生的信用行為出現較大偏差,這一結果進一步論證了二維信用的重要性。
基于以上結論可知,信用教育過程中應當強化規則教育,[4]使學生在課堂上、實踐中知曉并遵守不同社會領域的信用規則,如經濟生活的法律規則、交通領域的安全規則、涉外交往的禮儀規則等,在遵守規則的基礎上履行信用行為、養成信用習慣。
參考文獻
[1] 吳晶妹.現代信用學[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9:38.
[2] 孫志飛.當代大學生信用素養調查分析[J].青少年學刊,2015(05):7-9.
[3] 李傲霜.大學生信用教育體系研究與構建[J].教育,2009(06):32-34.
[4] 吳晶妹,冉辰陽.個人道德與信用管理——一個創新性的思考[J].現代管理科學,2016(02):30-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