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晉智
【摘要】語文一直是初中教育的重點學科,它在一定程度上決定了初中生整體學習水平,在培養初中生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互聯網+”時代推動了語文教學的數據化與信息化,為因材施教,踐行現代化教學理念提供了平臺。本文闡述了“互聯網+”的意義,同時分析了初中語文在“互聯網+”時代下的教學策略。
【關鍵詞】“互聯網+”;初中語文;教學策略
【中圖分類號】G633 【文獻標識碼】A
“互聯網+”時代下教學具有良好的發展前景,互聯網內含豐富的教學資源,資源更新速度快,借助互聯網教師可以獲知最為前沿的信息,為學生提供具有時代價值的語文知識。但在“互聯網+”時代下教師若過于依賴信息技術,則會產生阻礙教學發展的負面因素,為此,有必要通過探究該時代下初中語文教學,為促進教學與“互聯網+”優勢整合而努力。
一、“互聯網+”對于教學的意義
“互聯網+”時代下的教育是指網絡與教育整合的現代化教學模式。互聯網具有傳輸速度快、信息容量大等優勢,為教師教學方式、流程等提供了新設計素材,同時也便利了學生學習。“互聯網+”時代下的教育通過運用信息、科學、網絡技術能夠為學生搭建更適宜的學習平臺,為學生學習知識開辟了路徑。
互聯網自與教學融合后,我國教育領域精彩紛呈,教學內容、過程更富趣味性,突破了時空的限制,為教師教學帶來了便利。初中生具有活潑好動的特點,初中語文傳統教學模式與學生的互動較少,難以激發學生興趣,學生往往較為被動。“互聯網+”時代下的各種網絡工具深受初中生喜愛,但學生多在網絡平臺進行娛樂消遣,較少學習知識。為此,教師可以通過挖掘網絡內容,運用網絡構建與學生互動的平臺,為學生提供多種網絡學習軟件,鼓勵學生自主學習,在學生學習的同時與學生進行交流,繼而開拓學生視野、拓展學生知識面,幫助學生摒棄不良娛樂消遣活動,抵御網絡不良思潮,借助主流文化培養學生,逐漸提升其品位。尤其是針對內向學生,教師通過互聯網更容易與其互動,提高其交流積極性,探知其思想,有針對性地展開教學活動。
二、“互聯網+”時代下初中語文的教學策略
(一)線上線下聯合教學流程
“互聯網+”時代下初中語文教學可以探索開發線上線下聯合教學的方法,探索與當代初中生相符的網絡教學策略,滿足學生的個性化需求。例如,教師講解《鄉愁》時就可以采用下述教學方法。首先,課前預習階段,在進行教學活動前,教師向學生布置“微課預習任務”,任務內容包括自學指導與檢測,其中自學指導包括《鄉愁》的創作背景、作者經歷、詩歌特點、朗讀節奏等;自學檢測內容以字音、韻腳、線索等的檢測為主。也就是說,要求學生通過課前的微課自學對《鄉愁》基礎知識能夠有所了解、熟悉,并通過檢測訓練得以初步掌握。其次,課堂教學階段,教師可以引入小組合作學習教學模式,設計三步驟教學方法,即自主學習、合作學習以及交流學習。第一,自主學習,教師在設計學生自主學習任務時應當保證設計活動的實效性,給學生留出足夠的自主學習時間,最好要求其將學習成果書面化,就《鄉愁》而言,教師可以做如下設計,要求學生讀三遍,每一遍的任務不同,第一遍從物中品情;第二遍從文字中悟情;第三遍從全篇感悟鄉愁主旨。第二,合作學習,在自主學習的基礎上展開,引導學生自行組成小組,以每組4—6人為佳,選擇1名組長,分工完成任務,主要討論自主學習成果,就自主學習的書面成果進行探討,教師應當做好輔助工作,保證各個小組有計劃地學習。第三,交流學習,以班級為單位,每組選擇1名同學發言陳述,其他成員可以補充,該環節教師可以適當提問培養學生的探究能力,帶領學生深入思考,突破教學難點。另外,教師還可以運用互聯網深化教學,比如說帶領學生觀看海峽兩岸的圖片,讓學生明白《鄉愁》抒發的不是一般的思鄉之情,而是對祖國大陸的深切思念,具有其他思鄉作品無法相比的深度等。最后,教師講解完教學內容后,可以通過云平臺布置課后任務,學生在云平臺終端完成并提交課后任務,教師在平臺上檢測學生任務完成效果。同時依托于平臺分析學生學習情況,探究教學問題,提高教學質量。
(二)“互聯網+”下的閱讀教學
初中教材中包含大量閱讀材料,但往往截取某一名著片段,對于拓展學生的視野、豐富學生的素材儲備十分有限,而“互聯網+”時代下,教育教學能夠突破其限制。初中語文教師應當在把握學生特點的基礎上,借助互聯網培養學生語文素養、辯證思維等。例如,在講解《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時,老先生這一人物就存在多種評價,包括作者回憶往事、嘲諷封建教育等等,基于此,教師就可以引導學生進行交流探討,在網絡上搜索資料,分析并提出自己的看法,這種融合互聯網的閱讀教學將學生作為一個具有獨特個性的個體,能夠充分體現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理念。
“互聯網+”時代能夠讓教材中的人物、情節動起來,它們不僅僅是枯燥乏味的文字,而且是一幅幅生動的圖片,一幕幕多彩的畫面,例如,教師在講解《春》時就可以向學生呈現春草、春風、春雨等圖片,形象而生動地展現盼春、贊春;講解《高原,我的中國色》《隆中對》《李逵見宋江》等等閱讀素材時,均可以將它們轉換到多媒體投影上,讓學生直觀地了解事件。學生在教師的帶領下觀看圖片、視頻等,交流分享感悟、體會,積極主動參與到教學中,自然而然會提高其學習興趣與自主性。
(三)“互聯網+”下的寫作教學
興趣是人們學習知識的起點,對某事物具有興趣能夠引導其自覺學習相關知識內容。就寫作而言,它一直是初中語文教學的重點,但往往不易提高學生寫作能力,“互聯網+”時代下,教師可以運用網絡資源激發學生寫作興趣,使其自覺培養自己的寫作能力。例如,以“秋天”為主題,教師引入網絡資源對該主題進行講解,第一,教師運用多媒體技術解析該題目,教師可以于課前在網絡平臺上收集與秋天相關的圖畫、音頻等資料,之后制作成多媒體課件呈現給學生,學生在視聽的影響下對秋天會產生更加形象的認識,從抽象的文字上升到具象的視聽資料,進行體驗和感悟。第二,為學生提供一些與寫作相關的網站,引導學生瀏覽網站,開展日常學習活動,比如“中學生”網站,這類網站通常會舉行一些寫作比賽,教師可以鼓勵學生參與比賽,進而激發其寫作興趣。
初中生受年齡所限,在閱歷、經驗、知識等方面均處于發展之中,體現在寫作上即為“無話可說”,教師運用互聯網有助于改良這一情況,比如創設情境,以豐富學生閱歷,提高學生寫作的真情實感。例如,以“可愛的環衛工人”為主題,學生寫作應當重點呈現環衛工人的可愛,通過細膩的筆觸進行描寫。但是,當代初中生對環衛工人的印象一般均停留在其身著橙色衣裳,每日清掃城市衛生,其他方面知之甚少。若對環衛工人不了解,則很難寫作高質量文章,針對這一現象,教師就可以運用多媒體播放能夠彰顯環衛工人可愛之處的視頻,以此創設情境,營造寫作氛圍,感染學生,激發其寫作欲望。或者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在網絡平臺自行查找與主題相關的資料,與同學分享,之后進行寫作。
三、總結
總而言之,教師在開展初中語文教學活動時應當靈活運用互聯網資源、技術,結合教學內容,豐富教學模式,提高課堂教學的現代化程度,幫助學生更好地掌握語文知識,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此外,教師還應當注意“互聯網+”時代的負面效應,采取合理的措施發揮其優勢,實現對學生的全面培養。
參考文獻
[1]李沂巖.多媒體技術在初中語文教學中的應用現狀與策略研究[D].臨汾:山西師范大學,2018.
[2]張積福.基于移動互聯網背景下初中語文教學新模式探究[J].科學咨詢(科技·管理),2019(3).
[3]張佩.“互聯網+”背景下初中語文閱讀教學路徑初探[D].南昌:東華理工大學,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