辜小英
【摘要】優秀的傳統文化對初中生文學素養的提升以及個人品德的發展有很大的促進作用,因此在初中語文教學中注重對優秀傳統文化的教育不僅是中華文化傳承的一種有效方式,也是培養初中生道德修養與綜合能力的重要途徑。本文著重對如何將優秀的傳統文化教育在初中語文教學中進行滲透展開思考。
【關鍵詞】優秀傳統文化;初中語文;滲透方式
【中圖分類號】G633 【文獻標識碼】A
在當前多元化的社會中,很少有學生從小就接觸優秀的傳統文化,這也就導致了傳統文化在學生心中的分量不高,初中生對于傳統文化的認知也越發淡薄。因此,將優秀傳統文化進行傳承是當前教育的重要目標之一,初中生已經有一定的知識體系,能夠對傳統文化的內容有所理解。教師在教學中穿插傳統文化的教育一定要注重方式方法,將這兩者進行高效融合,讓初中生從語文教學中受到優秀傳統文化的熏陶,從而提高文化修養,培養綜合素養和能力。傳統文化教育在初中語文教學中的滲透主要從以下三個方面入手。
一、立足教材對初中生進行優秀傳統文化滲透
沒有學會走,如何開始跑?學生如果沒有任何鋪墊就開始學習傳統文化,效果肯定不佳,因為傳統文化的學習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不可一蹴而就。初中語文課本中的內容包含了諸多優秀傳統文化,以語文課文為基礎進行傳統文化的學習是非常重要的方法。教師在進行語文傳統文化的教育中,一定要對課本深刻地探索,并且通過恰當的方式將探索提煉出的內容滲透到教學活動當中,這樣學生才能對傳統文化進行有效攝取,能夠充分理解所學傳統文化的真正內涵,從而達到內化于心的效果,最終將優秀傳統文化進行有效輸出。
初中課本中關于傳統文化的知識有很多,教師在教學時要有選取,在一次的教學后能夠讓學生在此基礎上舉一反三。如在進行《論語》十二章的教學時,教師可以先為學生講解孔子的事跡以及他和弟子游學期間所發生的趣聞,激發初中生想要了解更多相關的內容的興趣,之后再將《論語》十二章中所蘊含的優秀的文化滲透進教學內容當中,這樣學生在無形中體會到在學習時應當持有的態度和精神狀態,另外還有諸多關于為人處世以及道德修養的相關哲理。
學生從語文課本中學的不僅僅是知識,還是一種精神狀態和行為習慣。經過優秀傳統文化的滲透,初中生會有意識地反省自身的不足,對照積極正確的內容去提升自我,長此以往學生便能夠學以致用,端正態度,將根植于內心的知識轉化為外在表現。《論語》十二章對今天在全民族弘揚愛國主義思想、豐富學生的精神世界仍有巨大的現實意義,教師在這一內容的教學中要正確看待《論語》的價值,讓學生能夠真正從《論語》十二章的學習中自發改正自己的不良學習習慣,運用合適的學習方法,提升自我的道德修養。
二、結合生活實際對初中生進行傳統文化熏陶
課本是傳播和弘揚優秀傳統文化的基礎,初中生從課本中的確能夠接受到有益的文化知識,對于學生自身的提升也大有裨益。但是,教師要想將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滲透于語文教學之中,緊靠課本是遠遠不夠的,還要在立足課本的前提下,結合生活實際進行拓展和延伸,這樣才能讓學生不局限于對眼前的傳統文化內容的了解,而是能夠在熱愛優秀傳統文化之余將其進行傳播。很多人認為了解文化靠的就是書本,其實不然,走出課堂去了解優秀傳統文化的方式有很多,最重要的是與生活實際相關聯的傳統文化學習是長期性的,能夠對學生起到耳濡目染的作用。
詩詞歌賦是課本中最顯而易見的傳統文化,教師要能夠充分利用好這一基礎知識,逐步引導學生去接觸并吸收以貼近生活的形式所傳遞出的傳統文化。初中對詩詞已經有了一定程度的認知,教師應當重視寓教于樂的方式,進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授,讓其感受到傳統文化的真實魅力。如在學習《望岳》時,教師可以先以有趣的節目為切入點,如《中國詩詞大會》,讓學生了解不同的學習古詩詞的方式,而且在節目中還有學者進行講解,這就能夠讓學生從知之甚少到知之甚廣。之后教師便可以借鑒這類有益于教學的節目中的比賽環節進行教學,讓學生PK說出關于“泰山”的詩句,教師在學生興致還未減退時,趁熱打鐵,開展《望岳》的具體內容教學,讓學生在詩的字里行間感受泰山的壯麗,體會作者對祖國大好山川的喜愛之情,以及詩人所表達的韌性與雄心壯志。
作為初中生,各方面的能力基礎還是有的,而且隨著平時的學習在逐步提升。所以教師只要掌握教學方法,學生能夠從內心深處體會到學習內容中所要傳達出的優秀傳統文化。在進行優秀傳統文化的教育中,教師除了傳授課本知識外,還要能夠引導學生學會領悟其中的精髓,能夠在平時的生活學習中善于去發現優秀傳統文化的身影,能夠自發地對其進行傳承。除此之外,教師也可與家長進行溝通,讓其在家里進行傳統文化的互動,如休閑時吟詩作對,共同觀看《國家寶藏》這一系列的優秀傳統文化節目,讓學生在耳濡目染中接受風俗、文物、詩詞等優秀傳統文化的熏陶。
三、樹立榜樣激發初中生學習傳統文化自主性
關于優秀的傳統文化學習,學生最早是依賴教師進行講授。教師在教學中的重要作用是不容忽視的,因為教師是學生的引路人,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播者之一,將優秀的傳統文化在語文教學中進行高效的滲透,作為語文教師就應當有很強的專業能力,并且不斷去充實自我,提高自身的專業素養,另外還必須要具備深厚的文化底蘊。只有這樣教師才能夠講好課,能夠為學生解惑答疑,更為重要的是,教師如果沒有真材實料很難讓學生信服,因此,教師要能夠以身作則,讓學生無論是對自己的專業知識還是品行修養都能夠產生崇拜之情,并且以此為榜樣,激發學習傳統文化的熱情并提升學習的自發性。
優秀的傳統文化在語文教學中的滲透效果如何,與教師的文學素養高低息息相關,當然教師的文學功底也不是與生俱來的,也需要后天的學習和提升,在教學中充實自己,其實在進行傳統文化提煉和教學時也是教師和學生共同進步的一種途徑。如在開展《出師表》教學時,教師不單只是對這篇文言文進行翻譯講解,這需要將文言文中所蘊含的優秀傳統文化知識熟記于心,并且能夠在與學生的互動中做到信手拈來,這就要求教師對作者諸葛亮有相應的了解,并且對創作背景能夠知曉,諸葛亮北上伐魏,想要實現天下統一,在臨行之前上書后主,從這篇文言文的手法上來講主要是以議論為主,但也有記敘和抒情。諸葛亮是以懇切婉轉的言辭勸勉后主要廣開言路、嚴明賞罰、親賢遠佞,以此興復漢室還于舊都,同時也表達自己以身許國、忠貞不貳的思想。全文多以四字句行文,這也意味著東漢末年駢體文開始興起。學生從中所了解到的是當時的歷史,是作者的愛國情操,以及當時的寫作的文體等,這些都是優秀的傳統文化。
教師在教授《出師表》時,展現出自己強大的文化功底,便能夠讓初中生產生敬佩之情,并且會以教師為榜樣,想要成為和教師一樣具備很強的文學素養的人,這能夠促進學生學習傳統文化的自覺性,想要自發地去增強自身的文化修養,并且在自己的能力范圍內傳播優秀的傳統文化。學生既是優秀傳統文化的受益者也是傳播者,當然這就需要教師以合適的方法開展優秀傳統文化的滲透教育,并且以身作則通過自己接受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的經歷來激發學生,讓其自發去學習傳統文化,而且能夠讓學習優秀的傳統文化成為一種常態,從而做一名合格傳承者。
四、結語
在教學中進行優秀的傳統文化教育,能夠幫助初中生逐步提升文學素養,形成良好的品德修養以及正確的人生態度,并且有益于其不斷領會優秀傳統文化中的精神內涵,從而自發地去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參考文獻
[1]陳晨.論傳統文化在初中語文教學中的滲透[J].成才之路,2019(3).
[2]劉開勇.在初中語文課堂教學中滲透中國傳統文化[J].名師在線,2018(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