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明
這是一個來一次就令人耳目一新的地方,它就是張掖市甘州區。
絲路重鎮、七彩丹霞、戈壁水鄉、秀美濕地、綠色教育是“宜居宜游宜教”美麗甘州的五大名片。時光如流,初心不改。該區“美麗教師”建設宛如潺潺黑河奔流之水,發出清脆的“甘州聲音”。
近年來,甘州區立足實際,“轉理念、重探索、勤實踐”,義無反顧地走在“教師發展學校、教師成就生命”的“高速路”上。信心不斷增強,夢想逐步接近…… 2015年7月,全省教師培訓工作經驗交流會在這里召開;2015年10月,首批“蒲公英導師”輾轉千里赴江蘇太倉“拜師學藝”;2016年7月,主動聯合“河西三區”語文教研員、骨干教師,就“群文閱讀”實踐經驗相互交流;2016年8月,開啟首次跨區域“練兵”,“蒲公英導師”與內蒙古阿右旗教師“同堂競技”;2017年6月,全國教育報聯盟7家報社記者齊聚甘州采訪;2018年11月12日,全國第四屆教博會上該區11項教育成果亮相…… 以“成長”的名義,一次次出發,一次次奔跑,甘州區教師隊伍建設改革圍繞“五大提升行動”,堅持“發展教師”實踐探索的“加速度”,奏響了讓每一位教師“堅定奮斗勇氣,心懷教書育人的責任感,增大存在的價值感,增加付出后的獲得感,增強勤奮工作的幸福感”的時代強音。
圍繞師德提升行動,激發正能量,創新方法,增強教師責任感
“教師德的問題,是認知的缺陷、制度的短腿、實踐的短路。” 基于這樣的認識,該區牢牢抓住“重引導、重激勵、重實踐”三個重點,創新方法,激發正能量,讓教師明“責”信“道”。一是圍繞“愛榮譽、愛職業、愛生命”三大主題,明師道,以“知”引“行”。開展教育局機關、校長、教師等不同層面 “同讀一本書”活動,通過大講堂、教師培訓等形式,進行專題解讀、案例分析、專項研討,引導教師知“邊界”,明“底線”,筑“防線”。二是圍繞“三個”重構,建“制度”,以“規”厲“行”。開展“德能”學生、家長、教師、學校四方評價,多元參與,以“評”勵“行”;建立學科組、年級組、學校、行政部門督查機制,四級聯動,對“癥”下“藥”;建立教師榮譽制度,強化儀式感,激發職業良心,激勵育人愛心,堅守工作責任心,提升師道尊嚴。三是拓展“三個”實踐平臺,強體驗,以“優”促“行”。設立“立足崗位,愛國奉獻”優秀黨員先鋒崗,推出“講述甘州好教育”一微一網一刊平臺,舉辦“師德大講堂”,讓教師教書育人的責任心在實踐體驗中“落地生根”。
圍繞素養提升行動,搭建平臺,創新方式,堅定教師奮斗勇氣
2019年寒假第一天,該區16個學科研究會的負責教師就聚集在一起討論培訓方案。在激烈的“交鋒”中,“土專家們”馬不停蹄地開始了新的一天的工作。
“把忠誠黨的教育事業信念轉化為實實在在的行動。”該區教師隊伍發展的定位是:區別對待,用“奮進”之筆書寫成長的“得意之作”,變“單軌”成長為“多軌”層級前行,催動教師“忙碌起來”。通過建立學科研究會會員、骨干教師、蒲公英導師、學科教研員、教研坊坊主、名師等“六大發展共同體”,制訂層級素養標準,促進每一位教師“歸位”,通過層級間示范帶動、協作引領,同級間合作交流、互助同進,分層式培訓、年度考核遴選,著力推動層級達標“進位”,引導教師把握“奮斗”的“方向”, 邁上“奮斗”的“平臺”,并通過“跳一跳”收獲“奮斗”后的“果實”。“方向明確了,現在該干什么事,怎樣干,有了底氣和干勁。”這個“底氣和干勁”包含著這樣的行動自覺,即在層級學科研討和層級進位中,歷練品行,錘煉 “筋骨”。
“從被動到主動,從懶散到勤奮”,甘州區教師隊伍建設如一灣湖水,因“忙碌”泛起了 “漣漪”。
圍繞質量提升行動,補齊短板,創新體制,增強教師價值感
“農村管理崗位經歷”是甘州區為提升校長領導力推出的一項“新規”。面對教師數量不足問題,該區創新機制,“困難自己消化”,竭盡全力補“短板”,主動承擔起推進縣域內教育質量提升的責任。正如甘州區教育局局長劉文所說:“通過創新體制,造‘峰揚‘谷,立足崗位建功立業。”
該區扎實推進“四項改革”,讓教師“活”起來。一是推進競聘上崗。按服務職位和教學學科設崗,確定交流期限,跟進激勵方式,通過公開、公平、公正競聘,讓優秀教師自主“流向”服務、教學崗位空缺的農村學校,讓“死水”變“活水”。二是推進“換位”歷練。建立后備干部資源庫,啟動跨校崗位交流,建立“有進有出”的動態管理制度,讓“庫存水”“常新長清”。三是推進聘任、任期、交流機制,在學校中層以上推行崗位“三制”制度,依據崗位標準,實行專項考核,構建“能上能下”的動態管理制度,激發出每一位“領導”干事創業的活力。四是推進助教支教。“蒲公英導師”一年中要抽出一周時間駐校助教,評聘高級教師要有農村學校或薄弱校任教經歷,新任校長要有兩個以上管理崗位鍛煉經歷。這些舉措讓教師隊伍“動了起來”。原甘州區北街小學副校長主動請纓擔任烏江鎮中心學校校長,他告訴記者,“回家的路雖然遠了,但離自己的教育夢近了”,新崗位讓他“有了不一樣的價值體驗”。
圍繞專業提升行動,盤活資源,創新模式,增強教師獲得感
“一個不少”是甘州區教師隊伍建設的重要目標。一方面是國家要求,另一方面卻是資源短缺,該怎么辦?“不等不靠,整合資源,創新模式,走自己的路。”
該區整合優質人力資源,建立語文、數學等學科和學前、民辦、特教等領域16個研究會;整合優質學校資源,建立18個學科研訓基地;整合財力資源,改善基地校的辦學條件,為導師購買書刊,選派教師到省外發達地區中小學“拜師學藝”。
2018年8月,該區又瞄準工齡五年以內和臨退休五年以內的兩大教師群體,啟動了“青苗培養計劃”和“燭光行動”兩個培訓項目。
截至目前,該區圍繞 “一個不少”目標,著眼問題解決和教師需求,依托“行政+學會+基地”草根化培訓模式,扎實推進“高端引領、精準助教、素質提升、能力提高、崗位練兵”,教師五年“能力素質振興”4+1行動計劃,自主設計、自主實施的20項培訓全部逐一落地。同時,“名師走下去,農村教師走出去,網絡連起來”三條研訓道路越來越寬,課程設置管理、學分存儲兌換管理、課程自主選擇管理、經費支出管理、培訓評價評估管理等“五大管理機制”更加科學。區別培訓,層次遞進,抱團服務,做到了“大面積,高質量”。如今, 400多名“土專家”有尊嚴地站上了全區教師培訓的“講臺”,帶領全區教師走在“一專多能”成長的大道上。
圍繞待遇提升行動,精準施策,創新方式,增強教師幸福感
近年來,該區轉變方式,推進服務審批事項“一窗辦”,優化流程“簡化辦”,提升效率“馬上辦”,80%以上服務事項“一網通辦”,教師到教育局辦事“最多跑一次”。改革選人用人機制,讓農村教師的腰桿“硬起來”。農村單親(喪偶)女教師直接調城區學校任教,夫妻雙方在農村學校工作滿5年的,一方直接調城區學校任教。改革津補貼發放辦法,讓教師腰包“鼓起來”。設立專項經費,為公辦附屬幼兒園臨聘教師每人每月補助650元,為聘請的農村學校“營養餐”廚師每人每月補助1500元,落實農村教師每人每月50元的交通補貼和300元的生活補貼、300元的班主任津貼、300元的農村寄宿制學校雙崗教師生活補助。著眼“待遇”和“貢獻”同水平,開辟綠色“通道”。農村教師滿足工作和任職年限要求,且滿足基本條件標準,不受崗位限制,可評聘一級教師,定期開展教師體檢,開展“最美鄉村教師”評選,評先晉級向農村教師傾斜,教師培訓項目面向全體農村教師。“不遺余力,落實好黨和國家的政策;竭盡全力,提升農村教師的幸福感。”為老師謀發展、謀幸福,是新時代該區轉變工作職能、踐行教育行政部門是“服務高地”新理念的集中寫照。
2019年1月5日,甘州中學學術廳座無虛席,甘州區從事鄉村教育工作滿30年教師(在職)榮譽證書頒發儀式在這里舉行。499名在農村工作滿30年的教師戴上了鮮艷的大紅花,從該區教育局局長手中接過了教育部和人社部聯合頒發的“鄉村學校從教30年榮譽證書”。“這是新年收到的最好禮物”,幸福寫在每一位教師的臉上。陽光下,教師們懷揣金燦燦的榮譽證書,身子挺得筆直筆直的,爭先恐后地合影。對于他們,這注定是一個美好的記憶,對甘州區教師隊伍建設改革而言,是又一次嶄新的出發。
編輯:孟 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