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崇年
“活潑好動大嗓音”,這是孩子們的天性,因為孩子們會每天鬧出不同的“聲響”,以引起人們的注意力。但是如果不在適當的場合,那么“聲響”就會成為影響他人的噪音。校長繆華良認為:“兒童的天性是好動,這一點我承認,但要分場合,運動場上可以盡情放縱,教學樓必須要安靜,管住自己的嘴。要做到動如脫兔,靜如處子。”
繆華良說,學生出去春游坐大巴車,車廂里的熱鬧勁,連大巴車司機都忍受不了。而繆華良校長在美國的一次經歷讓他深有感觸,有了“輕聲教育”的想法,并于2016年在全校推行“輕聲教育”:對不同場合有不同的音量等級設置。比如,專注傾聽、就餐、集會及公共空間等,要0級音量靜無聲;課堂上同桌交流,或課間兩人交流都要用1級音量悄悄說,盡量不讓第三人聽到;一個人課堂上當眾發言,用3級音量平常說,讓全班同學都能聽到;在階梯教室舞臺上,用4級音量大聲說;戶外活動、集會演講、室外運動比賽等,用5級音量放聲說……
“輕聲教育”于無聲處見文明,這是對孩子們不分場合大聲喧嘩的不良習慣的糾偏,也是對教學秩序的維護。長期以來,孩子們都有上課時交頭接耳、發言嗓音太大,教室里大聲喧嘩的問題。“輕聲教育”是從小培養孩子們講文明,提高國民素養的好舉措。培養孩子們“不同的場合控制好說話的音量”,讓孩子們從小養成公共場所不大聲喧嘩的良好習慣,這是注重教育的細節,彰顯關愛。
“輕聲教育”此處無聲勝有聲。喧鬧的大嗓門相對學校而言,干擾了教育環境,對教學質量有一定影響,對師生而言于身體有害。因為在喧囂的世界中,輕聲細語是生活追求的放松,也是心靈寧靜的渴求。公共場所以及課堂上,我們總是在尋一份寂靜,擁一份恬靜安然。大聲喧嘩是一種噪音污染,是一種在公共場所亂扔垃圾的行為。“輕聲教育”有利于培養一種文明意識,一種素養的養成,一種素質的提升,體現教育的細節關愛與文明習慣的倡導。
編輯:馬德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