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薪竹 史海艷
【摘要】本文以幼兒園如何實現由“學”科學轉變為“做”科學為重點進行闡述,主要圍繞正確選擇科學教學內容,利用科學器材的投放調動幼兒動手操作的興趣,重視在日常生活中滲透科學知識等觀點進行深入探討,旨在為相關研究提供一定的數據參考。
【關鍵詞】幼兒園 ?科學活動 ?學與做
【中圖分類號】G6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9)27-0025-01
引言:
科學活動是一項具有操作性、思考性、趣味性的活動,對于幼兒來說,做好科學活動的學與做的融合與轉變,能夠有效激發其對于科學知識的興趣,滿足幼兒的探索需求,科學家曾經證實過,知識源于動作,而非物體,顯然相對于學來說做更加重要,因此引導幼兒自己動手進行科學實驗活動能夠有效調動幼兒探索科學知識的主動性與積極性,同時有效提升幼兒的動手能力與思考能力。
1.正確選擇科學教學內容
科學教育內容豐富,涉及范圍廣泛,但是在幼兒園階段,科學課程的開展目的主要是啟迪,因此要想吸引幼兒對于科學內容感興趣,最好在進行科學教學時選擇一些內容簡單,通俗易懂的內容。教師對于科學教學內容的選擇應該考慮是否能夠有效吸引幼兒的興趣,是否符合其年齡特點以及認知發展能力,因此,教師應該充分了解幼兒的生活與學習情況,及時利用幼兒的興趣意識,合理的進行科學課程的學習[1]。比如在進行桌面游戲時,幼兒們正在興致勃勃的討論:為什么西瓜陀螺與梨子陀螺旋轉起來都是圓形的,這就說明,看似簡單的游戲卻蘊含著豐富的科學道理,這樣教師就可以根據幼兒的這個興趣帶領幼兒學習科學知識。
比如教師設計幼兒園科學活動游戲《旋轉陀螺》教師帶領幼兒利用硬紙片以及牙簽等道具制成不同形狀的陀螺,引導幼兒進行猜一猜、試一試活動,幼兒通過自己動手操作,會發現,無論是什么形狀的陀螺在旋轉起來都是圓形的,根據這個動手實驗操作,幼兒們能夠清楚的感知科學實驗現象,從而直接收獲科學經驗。
2.利用科學器材的投放調動幼兒動手操作的興趣
科學教學內容選擇能有效幫助幼兒總結科學經驗,但是科學器材的投放能夠使教師與幼兒有效完成做科學的目標,也就是將教材內容與科學實驗器材做好融合是非常必要的。比如要想帶領幼兒高效完成浮沉科學實驗的練習,就要幼兒親自動手操作,教師先隨機的投放出一些玻璃彈珠、石子、積木等不同材質、不同大小、不同形狀的材料,接著教師在投放一些飲料瓶、橡皮泥、等輔助性材料,教師引導幼兒進行讓物體浮上來沉下去的實驗。幼兒通過自己動手操作科學實驗可以總結出鐵夾子、橡皮泥等重量的施加能夠讓原本浮在水面上的物質沉下去,飲料瓶等工具的使用可以讓原本沉在水下的物質浮上來[2]。也就是通過科學實驗的操作可知改變物體的形態就可能改變物體的存在狀態,幼兒通過動手做科學實驗總結出經驗,并且知道生活中輪船以及飛機發展可能也是根據這個原理。
3.重視在日常生活中滲透科學知識
幼兒園一日的生活是豐富多彩的,在幼兒園日常生活中就涉及了很多有科學相關的素材,比如《太陽與影子》這項活動,如何將自身的影子長短發生變化,怎樣讓自己的影子消失,幼兒對影子產生了興趣,教師就帶領幼兒進行與太陽比賽的游戲,幼兒之間進行討論與實驗,最后發現自己的身體如果與太陽方向不同,就可以將影子拉長,自己的身體如果直立或者保持與太陽方向一致,影子就會變短,如果跑到沒有太陽的地方影子就消失了。通過這一天中與太陽賽跑的游戲,幼兒知道自己的影子是怎樣出現的、怎樣變化的。也就是通過這種方式的學習,幼兒了解到經過時間的變化,影子的長短變化與方向都是不同的,幼兒在不知不覺中就學到了新知識,就會產生良好、愉悅的心情。這整個活動中,教師還可能會了解到幼兒們的創新思維,一名幼兒做出俯臥撐的行為,其他同學在身后幫他抬腿,還大聲宣布,這樣情況下出現的影子是最長的。幼兒在這樣的活動過程中,不僅能夠得到心靈的以及求知欲望的滿足[3]。還能有效激發起幼兒們的探索欲望,同時幼兒的創新能力、人際交往能力都能有效的提高。
4.結束語
總之,在幼兒園階段展開一些科學教學活動是必要的,教師應該根據幼兒的實際情況與需要合理設計科學教學活動,以及采取適當的方式實現科學內容的學與做,通過一些科學內容的學與做,能夠優化科學教學的整個過程,調動幼兒積極性,促使幼兒能夠通過對于科學內容的掌握與操作收獲一定的樂趣。很多科學的學與做活動可以在幼兒日常生活中展開,這就要求教師充分的抓住一些教育時機,激發幼兒的好奇心理與求知欲望,同時鼓勵幼兒積極進行學習。另外,教師還可以借助家長的配合,共同實現科學課程學與做的融合與轉化,幫助幼兒在輕松的氛圍下,掌握更多科學知識。
參考文獻:
[1]高艷美.淺談幼兒園如何進行科學教學[J].中國校外教育(下旬刊),2017(9).
[2]王錦榮.從“做科學”到“說科學”——淺談如何在“做中學”中引導幼兒語言的表達[J].小學科學(教師版),2014(8).
[3]劉迪.利用物質材料促進農村幼兒園由“學”科學到“做”科學的實踐研究[D].內蒙古師范大學, 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