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會
每到暑期,國內消費市場都會掀起新一輪的消費熱潮,各種培訓輔導班、各種“游學夏令營”、各種最新裝備火爆異常,可謂“亂花漸欲迷人眼”,學生群體儼然成為市場消費的主力軍。無論哪種消費方式,很多家長都抱著想讓孩子在暑假“超越”的心理,在這個前提下,暑期消費如火如荼,家長們寧超預算也不降“品質”,暑期賬單不斷增厚。
其實,每個家庭的經濟條件和能為孩子提供的教育水平都不盡相同,暑期消費的多寡與孩子的成長也并沒有必然聯系。我們不能先入為主、毫無理由地給“暑期高消費”做出“不正確”“不合理”“不可取”的定性。相反,需要考慮的是,如此消費,其動機和效果為何?以海外游學為例,如果家庭可以負擔相應費用,孩子也能夠在短時間的游覽中對異國社會、文化等形成總體認識,以此豐富個人對世界的認知,我想這是無可厚非的。怕就怕這其中的動機“不純”。比如,受拜金主義的影響,萌生虛榮心的孩子與家長不顧家庭情況盲目跟風,最后落個竹籃打水一場空的結局。
反觀“70后”“80后”家長的童年,常常是在“蟬鳴中悶完了暑假”,擁有大片時光留白,也找到了很多簡單有趣的消暑方式,比如納涼看星星、打水仗等。多少年前的那句歌詞——“等待著下課,等待著放學,等待游戲的童年”,也早就道出了孩子們的心聲。那些熱衷于讓孩子暑期參加輔導、游學的家長應該明白,正常上課時還想著下課放學,暑假里孩子又怎么能安心學習呢?哪個孩子不知道暑假的“假”就是放假的“假”、假日的“假”呢?哪個孩子不盼望著在暑假里放松放松或者和同學們聚會、做游戲呢?
對孩子來說,在家長的關愛和陪伴下,不被過度“催熟”,按照自己的節奏成長,就是最好的教育。筆者認為,暑期消費要算好“實效賬”,家長應量力而行,不必攀比,應注重對孩子整個身心健康成長的開發規劃,在經濟條件許可的前提下,有選擇地理智消費,盡量豐富孩子的暑假生活,把暑假還給孩子,讓孩子過一個輕松愉快的暑假,千萬不要跟孩子一起盲目跟風。同時,教育部門也要引導學生與家長,依照自身條件合理多樣地安排歡度暑假的形式,讓孩子既能得到適當的休息,收獲歡樂;同時,又讓孩子在學業之外發現全面發展的一片新天地,真正實踐素質教育。如此不必過多破費,就能和孩子度過一個其樂融融、有趣有味的暑假,何樂而不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