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嬡
【關鍵詞】 寄宿生;心理問題;溝通;家校聯系制
【中圖分類號】G635.5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9)15—0032—01
近年來,我國農村大部分地區都對農村中小學布局進行了調整,在有條件的地方創辦寄宿制學校。寄宿生過早離開家庭獨自生活,對學校集體生活的不適應,必定對其心理產生一定影響,這就要求教師不只是“傳道、授業、解惑”,還要更多地關注他們的情緒和情感變化,關注他們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形成。
一、農村寄宿生常見的心理問題
1.驕傲自負心理。部分學生在小學時學習成績好,但進入中學后不習慣中學的學習生活方式,又沒有繼續學習的決心和行動,從而產生失落、怨恨心理,總認為自己“失寵被“冷落”,沒有人“關心”等。
2.憂郁、膽怯、孤僻心理。農村地區大多數孩子的父母以務農為生,受教育程度又不高,他們更多的是從物質方面去滿足孩子,而缺少思想與情感的交流。孩子也只有到周末才可以回家,這樣就導致一部分孩子與家人生疏,變得無話可說,甚至敵意相對。長期如此,自然會出現情緒異常。
3.適應能力較弱,缺乏安全感,情緒焦慮心理。有些孩子在寄宿之前,過著“少爺公主”的日子,養成了嬌生慣養的習慣。一旦離開父母的呵護,他們就不知所措。
4.由于監護人的教育方法不當,教育思想簡單,孩子寄宿于學校,就不過問孩子的學習情況,一旦孩子有了學習上的問題,他們就態度粗暴,輕則謾罵,重責打、罰,從而導致學生出現心理問題。
二、農村寄宿生常見心理問題的成因
1.家庭因素?,F代社會教育體制與方式的改變,使許多家長對教育的功利性與目的性增強,在這種思想觀念的影響下,學生的成績直接成為評判孩子好壞的標準。尤其在農村中學,家長大部分是初中文憑,有的只是小學文化。他們的素質不是很高,有的家長來校只是問孩子生活上的情況,很少主動向老師了解子女的學習情況。有的家長對子女根本不關心,全由學校管理。孩子取得了好成績,家長就到處炫耀;一旦孩子的成績不那么理想,家長不加分析就一頓辱罵或暴打。長此以往,導致孩子也自我懷疑。另外,家庭氣氛不和諧也是導致學生心理健康問題的主要原因。父母離異對子女的不良影響是顯而易見的,在寄宿制學生中有很多孩子的父母離異,他們長時間見不到自己最親的人,所以變得異常敏感、脆弱、膽怯。
2.學校因素。每個學生都希望得到老師的關心、理解和愛護,特別是寄宿生。他們遠離父母,背負著父母的希望和老師的期望,遇到問題后他們渴望能在老師那里說說心里話,得到心理上的幫助、理解、關心和疏導。但是有的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只重視知識的傳授,認為學生只有考高分才是學習的最終目標。對學生往往缺乏理解、耐心,不能以熱情的態度給予學生指導和幫助,導致學生逐漸對學習失去了信心,產生了消極、悲觀的情緒,致使他們的成績越來越差,從而影響到他們健康的心理。
在“應試教育”體制下,學生的考試成績成為評斷學生綜合素質的主要標準,也成為老師、家長的聚焦點。因為他們的大部分時間都在學校學習,又經常考試,學習一旦出現問題,缺少不良情緒的緩解渠道,缺少放松心情的時間和空間,求勝心更切,壓力更大,心理更容易敏感脆弱。
3.社會因素。改革開放后,教育得到了社會的高度重視和承認,但近些年特別是受“拜金主義觸發的讀書無用論”和就業壓力的增大等因素的影響,使一些人認為讀書沒有用,也或多或少地影響了學生心理的健康成長。
三、針對寄宿生出現的心理健康問題提出以下幾點建議
1.加強教育督導。教育主管部門應把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納入學校評估、教師評價的重要范疇。一方面加強教師及學生心理健康的理論培訓和實踐指導;另一方面形成適合農村學校及農村學生實際的心理健康教育評估方案,進行跟蹤督導評估,從理論與實踐兩個層面予以重視和加強。
2. 重視師資培訓,建立和諧的師生關系。學校內應盡量形成中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完善的體制與教育形式。開設專題知識講座,加強個別心理指導。寄宿制學生的心理是復雜、隱蔽、微妙的,特別是農村的孩子,父母往往忽視孩子的心理健康教育。學校可以派專人或聘請心理專家為學生做心理方面的專題講座,也可根據實際條件設立心理輔導室,為個別學生提供傾訴的平臺,對學生的各種問題開展心理咨詢,教給他們緩解和消除不良心理的具體方法。
3.建立家校聯系制,拓寬溝通渠道,樹立正確的教育觀念。學校定期召開家長會或不定時家訪,通過溝通,了解學生不同時期的心理狀況,向家長宣傳正確對待和教育子女的方式,引導家長注重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為學生的心理變化提供寬松、民主的家庭環境。
總之,素質教育不應該只是一句口號,而是對人的一種終極關懷,農村寄宿制生作為一個特殊的群體,其心理健康教育應備受重視,這需要家長、學校、社會的共同參與,只有對寄宿生的行為和心理及時把握和引導,才能塑造寄宿生健康的人格,從而使寄宿生擁有健康的心理和美好人生。 編輯:蔡揚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