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玉梅
【關鍵詞】 “一師一卷”活動;教師專業能力;發展
【中圖分類號】 G45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9)15—0098—01
一、“一師一卷”產生的背景及重要意義
1.“一師一卷”的產生是《2011版新課標》評價目標的需求。《2011版新課標》指出的“評價的主要目的是全面了解學生學習數學的過程與結果,激勵學生學習和改進教師教學,評價不僅要關注學生的學習結果,更要關注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發展變化”,廣大教師為了達到應試要求,花費大量的時間和精力,忽視了對教材的深度研究和對育人工作的鉆研,限制了個性化的教育發展。一師一卷的產生,從根本上督促教師深刻研讀課標,挖掘教材、學習相關指導文件,做好制卷前的準備工作,加深對學科內容和特點的認識,從而有效地服務于課堂教學。
2.“一師一卷”的產生,將數學教學中“教”與“考”有效地融合在一起。“一師一卷”將依據本班學生的個體差異,制定考查側重點,再根據不同的出卷意圖,甚至對課標、教材內容的不同解讀,制定符合本班學生實際的試卷,促進學生個性化發展,真正體現“以生為本”的考試理念,真正實現讓“考”指引“教”,而不是以“考”為目的地“教”。
3.“一師一卷”的實施,體現師本化發展的目標。
所謂“師本”,即這一內容是“我”獨有的,也就是說我出的試卷只適合于“我”的學生,因為這是依據本班學情和教情制定的試卷,是具有個性化的試卷,是不能或不太可能拿到其他班去考查的,這也是確立教師課程實現師本化、個性化教學的方式。而教師在制卷過程中將會促使反思自己的教學,思考究竟應該怎樣去更深刻地理解,從而有效改變教師的成長路徑。
二、從制卷、研卷到考后分析,全面提升小學數學教師的學科素養
1.從制卷到研卷,助力個人學習能力提高。在編制試卷之前,作為教師必須要做到了解全班學生的認知結構,了解學生的學習共性問題及薄弱點,這樣才能進行有針對性出題,因材制卷。教師也可結合教學內容特點和學生認知結構,設計一些有梯度、有層次,能引起學生共鳴深思的問題,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自信心。如何制一套適合教情和學情的好卷呢?我們從以下幾個程序考慮:
(1)制定命題細目表,編選試題。將本學期的知識點羅列出來,制定命題細目表,確保試卷有較寬的覆蓋面;同時避免了隨意性和盲目性。選擇富有層次的試題,全面考查全體學生。如果試題難度過大,就只有成績好的學生完成得了,基礎較差的學生就只能望洋興嘆了;而如果試題太簡單,人人都會做,也同樣不能客觀反映學生學習情況。制卷難易程度按基礎知識占70%,綜合應用占20%,拓展知識占10%組成。
(2)組配成卷,預測互評。組配試卷是關鍵。每題多以 2-3 個知識點為宜。個別試題所含知識點可以多一些,但最好不要超過 5 個。教研組內必須相互簽名評價,既有“監督”的意味,更有“學習”“研討”的滲透。平行班互審評價方式打破封閉狀態,實現互動交流。評價等級:分為優、良、合格三個等級。評價時優秀占班級總數的30%,良好占40%,合格占30%。
(3)試答試題,研卷磨卷。安排同年級老師互答試卷,給予評價。試卷打磨研討是分階段進行的,初級階段是同年級組內進行研卷磨卷,即對每位教師所制試卷的所有題目進行分析,初步從試題內容選取、難易程度、題目類型的比例各方面進行審核交流,力避過難、過偏、量過大或過小、重復、遺漏等現象存在,初步使試卷規范,符合課標要求。提升階段是在全校教研活動中進行的答辯活動,各年級組派教師接受教研員或其他教師的提問,從而闡述對試卷設計思路、出題意圖,從中體現自己對課標、教材的解讀,增強教師間的互助交流、思想交換,以期得到專業素養的共同提高。
(4)在教學中根據教學實際情況,不斷修改試卷。通過研究正確、合理的出卷程序,旨在讓教師做到對測試題目有理有據,正確處理《課標》在出卷過程中發揮的必要作用,逐漸形成自己的“命題觀”。教師通過研讀學段、年段目標,進行課程內容的認真梳理,明確重點和難點,一邊教學,一邊修改測試卷,將試題選擇緊扣教學內容,以保證測試富有針對性,較好地完成制卷工作。
2.重視考后分析與評價,理清成績與不足。試卷出好后,要寫下“平均分”“合格率”“優秀率”的預測。 檢測后,實際情況與預測相差不大,記錄即可;相差較大,要有詳細的診斷和反思。預測的由來主要考慮“卷子”和“學情”的關聯 、“學生的學”和“自己的教”的關聯。
3.定期開展“一師一卷”基本功培訓,強化教師專業能力提升。制卷研究過程中,我們重視人人參與、全員提高。以此為平臺,組織相關的基本功考核培訓,引領每位數學教師深入了解學科核心素養,真正關注試卷背后的目的所在。每學期進行的“一師一卷”命題能力測試,目標明確地指向教師對教材、課標的解讀和認識水平。
對教師進行以上內容的考查、培訓,我們每學期都在開展,一次次地學習、交流,為教師專業素養提升提供有力的平臺。
編輯:張 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