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泳銘
【關鍵詞】 幼兒園;主題音樂;游戲; 情緒;理解能力
【中圖分類號】 G610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9)15—0119—01
一、研究對象與內容
(1)研究目的:從表情識別、情緒解釋、情感觀點采擇任務、基于信念與愿望情緒理解、混合(沖突)情緒理解五個維度,探討主題音樂游戲對幼兒情緒理解的影響。
(2)研究對象與思路:選擇我園中一班(28人)、中二班(28人)兩個班級的幼兒進行對比試驗。教師通過繪本閱讀提供四種情緒經驗,確定測試的共同起點。之后中一班幼兒開展以情緒教育為主題的音樂游戲活動;中二班按照傳統的教育方法開展教學。為期一個月的教學實驗后,測試兩個班級幼兒的情緒理解能力,通過對比分析主題音樂游戲活動在幼兒情緒理解能力中的影響。
(3)研究內容:情緒理解的五個維度①表情識別,包括高興、傷心、生氣、害怕四種情緒;②情感觀點采擇,分別以四種情緒講述小故事,讓幼兒感受故事主人公的情緒狀態;③情緒解釋,讓幼兒結合故事內容,解釋四種情緒產生的原因;④混合(沖突)情緒理解,采用混合情緒理解的經典研究范式中的“解釋/探測任務”,查看幼兒對消極情緒和積極情緒的識別與命名;⑤基于信念和愿望情緒理解,講述情景故事并配合相應圖片,對幼兒進行記憶檢測和事實檢測。
二、主題音樂游戲活動的設計
(1)設計思路。選擇音樂游戲《小獅子歷險記》開展活動,該音樂游戲能夠體現情緒教育的主題,且繪本故事使該音樂游戲有一定的內容情節,滿足角色扮演的要求,難易適中。
(2)具體教學實施步驟。
第一課時:繪本故事《小獅子歷險記》中小獅子Lion在森林游行時走丟了,經歷了一系列冒險后回到父母身邊,并在這個過程中學會了尊重與理解朋友。①參加森林游行,體驗“高興”“害怕”;②遇到公雞母雞,體驗“傷心”“生氣”;③結識新朋友,體驗“高興”“傷心”;④經歷冒險回家,體驗“害怕”“高興”。
第二課時:每個小故事選擇匹配的兒歌,并通過肢體表達重點體驗對應的情緒。①參加森林游行,通過兒歌《大獅王》體驗“高興”,通過兒歌《化石》體驗“傷心”與“害怕”;②遇到公雞母雞,通過兒歌《唱歌雞》體驗“生氣”與“害怕”;③結識新朋友,通過兒歌《好朋友》體驗“高興”;④經歷冒險回家,通過兒歌《爸爸媽媽我回來了》體驗“高興”。
第三課時:選取圣桑的《動物狂歡節》音樂選段為主題音樂游戲的音樂背景,引導幼兒結合前兩節課的學習內容和情緒體驗,仔細聽辨音樂的快慢、輕重、長短等,然后引導幼兒模仿角色行為和情緒狀態。①參加森林游行,通過音樂選段《序曲》《獅王進行曲》《化石》,體驗“高興”“害怕”與“傷心”;②遇到公雞母雞,音樂選段為《公雞母雞》,體驗“傷心”與“生氣”;③結識新朋友,音樂選段為《水族館》,體驗“傷心”與“害怕”;④經歷冒險回家,音樂選段為《終曲》,體驗“高興”。
三、分析與討論
一個月的主題音樂游戲活動后,對中一班和中二班的幼兒進行測試和對比分析:
①表情識別:表情識別能力評分結果顯示前后側差異不顯著,“生氣”與“害怕”兩種情緒的“再認識”成績有所提升,“情緒識別”能力變化的橫向對比差異不顯著。
②觀點采擇:中一班幼兒在“傷心”與“害怕”兩種情緒的觀點采擇中前后側差異顯著,評分成績有明顯的進步。
③情緒解釋:中一班幼兒對“高興”與“傷心”情緒解釋能力不同程度提高,成績提升明顯高于中二班。
④混合情緒理解:“高興/害怕”“害怕/傷心”混合情緒理解,中一班比中二班成績提升更大。
⑤基于信念與愿望情緒理解:中一班基于信念與愿望情緒理解的能力成績提高顯著,提升幅度顯著高于中二班。
四、促進幼兒情緒理解能力的質性分析
第一,通過主題音樂游戲訓練,幼兒表現出更多的情緒詞匯的掌握與運用,而且表達的準確率明顯上升。第二,幼兒的情緒理解能力逐漸增強,能夠主動地體察他人情緒,而且還能清晰地表達出來。除此之外,幼兒移情能力也較多地表現出來,比如分享、擁抱、安慰等。
五、教學研究結論與建議
從教學實驗可知,主題音樂游戲對幼兒情緒理解能力的培養具有積極的意義,因此在幼兒教育中,教師可結合實際情況適當地開展主題音樂游戲活動,促進幼兒情緒理解能力的發展。教師在與幼兒的接觸中要以積極的情緒營造愉快輕松的氛圍。對幼兒情緒的衡量,不能以簡單的“對錯”評價,要理性、冷靜地分析,引導他們能夠自由地表達自己的情緒。
編輯:王金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