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繼存
【關鍵詞】 初中語文;學生;主觀能動性
【中圖分類號】 G633.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9)15—0153—01
任何一門學科,課堂教學的好壞,學生學習的好壞都不能只靠教師一個人的能力,還要學生積極、主動地配合,從而打造理想中的高效率。初中生都是十幾歲的孩子,他們的身體、心理以及各方面的能力都在成長和發展中。教師在初中語文教學中,要結合學生的這些特點,讓它變成推動課堂教學,發揮學生主觀能動性的有利因素。那么,作為初中語文教師,如何在課堂教學中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提高課堂教與學的效率,實現初中語文的教學目的呢?本人經過實踐,覺得可以從以下幾點進行:
一、把課堂還給學生,讓學生做課堂的主角
課堂上沒有給學生足夠的時間,讓學生就當堂的學習內容通過提問或者練習進行消化、鞏固,致使學生在課堂上聽了很多東西,很快就忘得一干二凈了。所以,作為初中語文教師,在課堂上不能一講到底,滿堂灌輸,要用精練的、簡短的內容,把知識點傳授給學生,然后通過提問、練習,或者學生自學、自問、自答的方式,把更多的主動權還給學生,最大限度地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培養他們的自主學習能力。
例如,教師在教學《湖心亭看雪》這篇課文時,第一,讓學生在預習時熟悉課文,在課堂上自由大聲朗讀課文,之后叫一位學生朗讀,其他同學和老師一起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并讓全班同學在容易出錯的地方引起注意。第二,教師和學生一起翻譯課文,把握重點字詞落實,如“余住西湖”中的“余”是代詞我。第三,教師和學生一起落實重點字詞,讓學生在理解課文字詞的情況下齊讀課文,疏通課文大意。第四,等學生熟悉了課文后,教師用精練的問題帶動學生思考,分析課文大意。通過這樣引導式的自主探索的教學模式,讓學生不斷集中注意力,更好地發揮主觀能動性,提高語文的綜合能力。
二、培養學生的閱讀習慣,發現廣闊的語文世界
第一,閱讀能開闊學生的視野,豐富學生的精神世界,讓學生不自覺地愛上學習語文,愛上閱讀。第二,閱讀能讓學生積累大量的語文基礎知識,無形中提高學生的語文成績,使學生逐漸認識到學習語文的重要性,發現學習語文的興趣。第三,閱讀能修煉學生的心性,讓正處在發育期的中學生靜下心來,安心學習。第四,閱讀能無形中提高學生的寫作水平,使學生愛上寫作,愿意表達等等。作為語文學習的必要途徑,閱讀不但能起到補充課內知識的作用,還能喚起學生對文學的興趣,豐富學生的情感,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因此培養學生的閱讀習慣非常重要。
例如,在學習了白居易的《觀刈麥》,學生理解了白居易關心百姓疾苦,同情勞動人民,并認識了一個有良心、具有人道主義精神的官吏后,更加全面地認識白居易、理解《觀刈麥》。筆者在課后給學生簡單介紹了白居易《長恨歌》中的幾句詩: “在天愿作比翼鳥,在地愿為連理枝。天長地久有時盡,此恨綿綿無絕期?!睂W生在教師的這種引導和誘導下,就會在課下尋找、閱讀這首詩,這在無形中培養了學生的閱讀興趣和習慣,豐富并拓展了他們的課堂知識,使他們加深對白居易及其作品的理解和認識。
三、培養學生的學習習慣,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
在初中語文教學中我們發現,好多學生根本不會學習,同樣的40分鐘時間,學生的學習成績千差萬別,甚至形成兩極分化。原因就是有些學生上課注意力不集中,看似在認真聽講,可仔細觀察卻目光呆滯,心思根本不在課堂上。這樣的學生成績肯定是提不上去的,久而久之還會形成被動學習的習慣,主觀能動性得不到充分發揮。所以,作為初中語文教師,要在課堂教學中培養學生學習的良好習慣,包括課前預習,課上認真聽講、積極回答問題、認真做筆記,課后認真做作業等習慣。學生如果能養成這些良好的習慣,堅持這些習慣,他們就會在課堂學習中有明確的目標性。一個學生能在每一節課堂上,有針對性進行學習,不但能促進課堂教學的順利進行,而且能提高學習成績,保證學習質量。
總之,初中語文是初中階段學生學習的重要學科,教師在教學中,注意以學生為中心,把學生當成課堂教學的核心,采用一些有趣的、靈活的方法激發興趣,培養他們的學習習慣,一定能讓課堂教學效率以及學生的學習成績更上一層樓。 編輯:馬德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