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明娟
【關鍵詞】 閱讀教學;部編教材;“三位一體”
【中圖分類號】 G633.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9)15—0154—01
部編教材“重視閱讀能力與閱讀興趣的培養,建設‘三位一體的閱讀教學體系”。“三位一體”的閱讀教學體系是指:部編教材設置閱讀教學“以各單元課文為主,輔之以‘名著導讀和‘課外古詩詞誦讀,共同構建一個從‘教讀課文到‘自讀課文再到‘課外閱讀的‘三位一體的閱讀體系。”筆者認為,這種“三位一體”的閱讀教學體系,不僅僅是為了應對中考和高考,而是站在一個民族復興的高度來看待的。那么如何有效開展“三位一體”閱讀教學,筆者進行了如下探索與嘗試。
一、 通過“教讀課文”,“引而要發”
“引而要發”就是教師利用教材中的教讀課文,引發學生從思想、藝術或者內容等方面,展開同類文章的比較閱讀和課外閱讀延伸。比如,八年級上冊的第一單元新聞單元第一課《消息兩則》,從內容方面讓學生誦讀、積累毛澤東的《七律·人民解放軍占領南京》,從思想情感方面讓學生體會《沁園春·雪》,從藝術方面推薦閱讀了毛澤東的《卜算子·詠梅》,從而誘發出了學生學習毛澤東詩詞的熱情。一周時間,一般學生積累背誦了大約十幾首毛澤東詩詞,學習能力強的學生積累了大約二三十首毛澤東詩詞。筆者很認同李鎮西老師的話“因為我們是人”,閱讀的意義在于“支撐我們的生命”所以要讀書。比如,學習《使至塞上》時,選讀《紅樓夢》“香菱學詩”一段,還播放蔣勛老師對《紅樓夢》香菱學詩的解讀,激起學生強烈的閱讀興趣。
二、 利用“自讀課文”, “授之以漁”
授之以漁就是教閱讀方法的問題。“自讀課文”要求學生運用教讀中獲得的閱讀經驗進行自主閱讀,可以說是練習和實踐。自讀絕對不可理解為教師純粹撒手不管,而是更要用心指導,側重點在于指導閱讀,“授之以漁”。如何在短時間內理清文章思路,讀出文章內容,理解其中蘊含的思想,根據不同的文體對文本進行“閱讀實戰演練”,手把手教,再到攙扶,最后放手。比如,八年級上冊第四單元的兩篇“自讀課文”的閱讀教學,指導學生如何來讀哲理性散文和寫景抒情散文。哲理性散文有內在的邏輯線索,而寫景散文以景為緯線編織。八年級下冊第一單元的《安塞腰鼓》,寫一場表演,閱讀時就要抓住怎樣表現“表演”,而《燈籠》是回憶燈籠串聯的童年和中國文化、民族的東西。這兩篇文章,第一篇要讀出文字之后的精神,第二篇要讀出文字中浸潤的情感。
三、抓住“名著導讀”,落實整本閱讀
部編教材在第三和第六單元設計“名著導讀”和“閱讀指導”。這不但要給學生“營養品”,還要教會學生如何吃“營養品”。但是如果沒有教師的具體操作,“名著導讀”也只會停留在“導”上而學生不會去讀。不是所有我們成人界定的名著對孩子們都有“誘惑”,所以教師必須“威逼利誘”。怎樣落實整本閱讀,提高學生閱讀速度和質量,然后提高閱讀能力呢?措施與方法是訓練的保障。筆者是這樣做的:第一每天明確閱讀內容,第二明確摘抄內容,第三每天批閱,第四每周口頭交流讀書感悟,交流話題出自讀書內容,第五評比獎勵讀書之星,十佳讀書小組。這樣限時限內容的閱讀可以訓練學生的閱讀速度,同時讀書交流活動又督促學生有一個較認真的閱讀,通過評比獎勵激發競爭閱讀。整本閱讀最能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但起步一定要根據學生的特點來采取一些措施。
四、 堅持“投其所好”,提倡海量閱讀
筆者在中調查中發現,很多學生喜歡網絡作品,玄幻小說等,這些作品容易“腐蝕”學生思想。因此,我們除了正面提出禁止之外,更要提供一些學生感興趣的作品。當筆者讀完《麥田的守望者》《無憂的雜貨店》《追風箏的人》后,在課堂上讀幾段感人的文字或將自己的讀后感“曬”給學生,從而引發學生的共鳴,誘發學生的閱讀興趣。又如,在金庸去世時專門用一課時介紹金庸和他的武俠小說,介紹兩個重點人物——郭靖和楊過,想不到一石激起千層浪,寒假閱讀書目里便有了《射雕英雄傳》《神雕俠侶》。當然,加大閱讀量要根據學生閱讀能力有所區分,閱讀能力較好的閱讀時間短些,閱讀能力較弱的學生時間長一點,但是必須堅持整本閱讀。
筆者解讀部編教材,在教學中以教讀課為抓手,通過自讀課練習,落實“名著導讀”中經典的整本閱讀,投其所好逐漸加大閱讀量,培養學生的閱讀習慣,提高閱讀能力,激發閱讀興趣,從而全面提升學生的人文素養。
編輯:馬德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