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末剛好是我大學畢業一周年,我們幾個還留在這個城市打拼的同學相約聚餐。飯桌上,正當我準備吐槽公司越來越無止境的加班時,另一個同學居然說他覺得加班是一種樂趣。
他和我們講起了他的日常工作狀態,每天晚上七八點鐘下班算早的,更奇葩的是,他們公司領導還經常選擇在半夜12點開會,如此不合理,甚至近乎瘋狂的管理模式,他不僅欣然接受,看上去還挺享受。
我不禁想起了最近網絡上熱議的“996”工作模式,看來還真不僅僅只針對個別行業,自愿“996”似乎已經成了一種廣泛的社會現象。但我真的不理解這些人到底是怎么想的?? 樂樂
聶宏斌? 心理咨詢師:
英國經濟學家凱恩斯被稱為“資本主義救星”,2014年,他曾在自己的一項研究報告中提出一個預言:到2028年,每個人都將不再為如何賺錢而煩惱,到時我們只需每天工作3小時。在他看來,在不惜一切進行原始積累的階段過去之后,人們終將從瘋狂的工作狀態中解放出來,獲得大量的空閑時間。
距離2028年還有10年,凱恩斯的預言能否實現無法預測。但現實是,從2014年至今,大多數人的工作量非但沒有減少,反而越來越多,而且這個趨勢仍在以極快的速度蔓延、發展,我們越來越忙碌了。
2009年,美國的幾位社會學者針對工作量做過一項調查研究,結果表明:在投行、咨詢、IT、律師等高薪職業中,94%的人每周的平均工作時間不低于50小時,其中一半以上的人工作時間高達65小時以上。
研究人員在與這些員工訪談時發現,這些人中絕大部分人的高強度工作是自愿的,甚至一部分受訪者明確表示,自己一旦停下來就會感到焦慮。
由此看來,人們之所以主動選擇“996”工作模式,是源于對被需要的渴望。這種感覺能讓我們獲得價值感與力量感。美國社會心理學家馬斯洛針對人的需要提出了著名的需要層次理論,把理論需求分成了5個層次: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實現需求。
簡單舉兩個例子,人類的社會屬性決定了我們每個人畢生都要為獲得社交需求而努力,這也意味著在職場中的隸屬關系將變得非常重要。至于尊重需求,尊重需求實現的前提是他人對自己能力的賞識,為了獲得尊重需求,個體不得不努力提升內在,贏得尊重的同時,才能獲得自我價值的滿足。
之所以會因為停止忙碌而焦慮,還源于一種存在主義絕望。西班牙心理學家Tsilimparis在一項關于互聯網時代背景下焦慮源的研究中,明確指出:我們無時無刻不在忙碌的深層次心理動機來源于一種存在主義絕望,當我們不再有能夠讓自己努力或者意志付出的事情時,我們就會陷入自我有限性的過度思考中,繼而陷入一種巨大的、難以承受的絕望。
相反,當我們身處忙碌的狀態時,就會對他人的期待、工作目標、生命意義等有所準備,即便有些事情相當世俗,但并不妨礙我們最終會獲得一定的存在感,督促我們在布滿荊棘的人生路上不斷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