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宇
P2P,速成速朽的樣本
終于,曾經號稱國內最大P2P平臺的陸金所,揮刀與P2P業務劃清了界限——7月19日,有消息稱陸金所將退出P2P業務(即點對點網絡借款業務)。陸金所回應:陸金服P2P業務正積極響應和配合監管“三降”要求,現有產品和客戶權益不受影響。
所謂“三降”,是指2018年底,監管層對互聯網金融機構提出的降余額、降人數、降店面要求。由于P2P業務的主要盈利模式就是依靠規模,因此“三降”限令一出,真實的用意并不僅是規范行業,更是對行業內諸多機構下達“逐客令”。
回顧P2P業務在國內的十余年發展,“其興也勃焉,其亡也忽焉”。2007年,國內第一家真正意義上的P2P互聯網平臺上線,理念和國外一樣,都是要通過互聯網將有借款需求和放貸需求的人匯聚在一起,將他們的需求信息通過網絡撮合,借款人和出借人并不見面,僅通過互聯網達成協議完成借貸(點對點),而P2P平臺則只收取信息費和服務費。
其實,這在國外也算是小眾的金融模式,在國內已經被偷換了概念,變成了“平臺發布某個投資項目,給出預期收益率,吸引投資者把錢借給投資項目并獲得本息收益”。在這個微妙轉變中,點對點的借貸模式變成了某個項目向廣大投資人集資模式。
問題不僅僅是“變相集資”那么簡單,由于P2P平臺運作的不透明,很多不規范的P2P平臺,干脆虛擬一個投資項目,許以高額回報,圈來投資人的錢之后,拿去放高利貸。比如虛擬一個市政建設項目,向投資人承諾年收益10%,最終從1000名投資人手中募集到1000萬元資金,然后暗中借給房地產商做短期拆借,利息高達30%,產生的20%差額利息被P2P平臺吞下。
任何一個有金融常識的人,都會看出這絕不是一個可以持久的金融模式。到了2015年,P2P被吹捧為“21世紀最偉大的金融創新”“顛覆傳統銀行模式的互聯網金融創舉”,不僅僅吸引了黃曉明、潘曉婷、張鐵林等一批娛樂明星為P2P代言,甚至吸引了郎咸平、許小年、宋鴻兵等一批知名的經濟學家、財經人物為P2P站臺。一時間,P2P在國內如眾星捧月,一片繁榮鼎盛,熱鬧喧囂,上至資產萬億的富豪,下至引車販漿的普通市井,都熱衷于上網或使用手機查看最新的P2P網站,尋找收益率更高的投資項目。P2P平臺更如雨后春筍般涌出,最高峰時,國內P2P平臺數量超過了4800家。
誰知緊隨繁榮之后的,是一個極為突然的轉折,2018年6月開始,大批P2P平臺出現法人跑路、借出資金無法如期到賬的情況,這種被稱為“爆雷”的現象迅速蔓延。在2018年7月,僅14天內就有130多家P2P平臺爆雷,投資人血本無歸,四處報案,但仍止不住國內數不清的P2P平臺像鞭炮一樣密集“炸響”。有的投資人為規避風險,分散投資10多個P2P平臺,但10多個平臺在一個月內全部出現兌付問題,令人欲哭無淚。
直到2019年7月,國內P2P平臺只剩下600多家在苦苦支撐,連當初的零頭兒都不到。隨著陸金所剝離P2P業務,標志著這場曾經的“全民狂歡”正在以慘淡的方式收場。
對于國內的金融發展史而言,P2P或許只是長河中的一朵浪花,但對于很多投資人而言,卻是終生難忘的沉痛。一位曾深受P2P所害的投資人的感慨——P2P剛出現時,覺得用錢賺錢很容易,可如今才知道,這世界上最難的賺錢方式,就是用錢賺錢。那些看上去的容易,后面一定是巨大的風險。
在虛擬幣前應該猶豫一下
6月4日凌晨,加密虛擬貨幣波場創始人孫宇晨發微博宣布以4567888美元(折合人民幣約3100萬元),成功拍下沃倫·巴菲特20周年慈善午宴。這消息直接刺激了國際加密虛擬貨幣交易市場。
6月19日,世界上最著名的社交工具臉書(facebook),宣布推出加密貨幣項目Libra,該消息更是一石激起千層浪。加密虛擬貨幣的原始幣種比特幣聞風狂漲。僅3天后,一枚比特幣的價格就重新突破了一萬美元大關。
比特幣的創始人至今是謎,只知道是一位化名“中本聰”的人,在一個研究密碼學的論壇上發布論文,論證一種“純粹依靠計算機運算,產生出的依靠區塊鏈驗證的數字貨幣”,它的特性是不可復制,數量固定,而不像各國央行發行的貨幣可以隨意增加。
在2009年誕生時,一枚比特幣只值0.0025美元,到2018年,一枚比特幣價格超過2萬美元。只不過,同樣在2018年,比特幣出現雪崩式的下跌,最低跌到3000多美元,讓很多炒比特幣的人虧得一塌糊涂。踐證明,這只是一次深幅回調,因為僅僅半年之后,它又重新回到一萬美元大關。
那么,臉書的創始人兼CEO——扎克伯格,這個曾經最年輕的世界首富,為什么會孤注一擲投資加密貨幣?難道在他眼中,加密貨幣將是未來金融市場的主導者?對于我國的投資者而言,是否值得投資加密貨幣,尤其是對一些國內推出的加密虛擬貨幣。
我們不得不分兩個層面去說明真相。一個層面是全球視角:現在的金融市場、乃至整個世界經濟體系,其實都是建立在英國經濟學家凱恩斯的理論框架下。凱恩斯被人稱為“宏觀經濟學之父”,在他的理論體系中,增加貨幣的供給可以有效刺激經濟增長,尤其是在經濟危機的情況下,充足的流動性可以防止經濟陷入停滯和倒退。這一點被各國央行都奉若真理,自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以來,全球各國央行都在拼命印鈔票,增加市場的資金量以恢復經濟,以至于從2008年到2018年,全球貨幣總量增加了一倍還多。
錢多了,隨之而來的就是物價上漲,也就是老百姓常說的“錢毛了”,關鍵是到如今,世界各國央行仍沒有收手的意思,美國央行美聯儲從2008年到2016年始終寬松投放貨幣,從2016年12月開始重新上調利率,收緊貨幣總量,結果僅兩年多時間就流露出放棄之意,現在市場已經紛紛預測美聯儲要重新進入降息通道,重新寬松。
反觀加密虛擬貨幣的一個重要特點,就是總量有限,不能無限制發行。這一點正是針對世界范圍內無休止印鈔的“死循環”,因此,加密貨幣自身存在的價值不容置疑。扎克伯格的選擇并沒有錯。作為新生事物,以比特幣為首的加密貨幣,在短短幾年內出現巨幅震蕩,這其實是任何商品剛剛出現時都會面臨的狀況。
另一個層面則是國內視角——很多國際上已經較成熟的金融模式,到了國內卻因為金融環境不完善、投資者不成熟而出現“變種”。比如P2P互聯網金融,在國外發達國家較為成熟,但在國內,一些不法分子利用投資者不了解,打著P2P平臺的幌子非法集資,最終在2018年出現大規模的P2P “爆雷”現象,讓很多投資人損失慘重。同樣,加密虛擬貨幣作為一個新生金融品種,在國內的不規范運行也存在很多隱患。早在2017年9月,我國就下發了《中國人民銀行、中央網信辦、工業和信息化部、工商總局、銀監會、證監會、保監會關于防范代幣發行融資風險的公告》,對國內大量跟風出現的加密虛擬貨幣實行嚴格監管。
即便如此,投資者打開網頁,仍能看到很多加密虛擬貨幣、區塊鏈交易平臺的網站和信息,投資者在面對這些信息時,應有充分的風險意識。還是那句話,加密虛擬貨幣這項技術未來應有廣闊前景,但在整個市場體系尚未完善,市場極不規范的背景下,參與加密虛擬幣的投資,需要慎之又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