賴永兵
摘 ? ?要: 為了加強“中國夢”理念的宣傳教育,強化高校文學類課程的教學效果,對文學類課程教學活動進行實踐探索,將“中國夢”理念融入文學類課程教學活動中,尋找文學類課程與“中國夢”理念弘揚之間的契合點。本文從創新教學思維、整合教學資源、教學方式多樣化及開展實踐教學活動四個方面,思考融入“中國夢”理念的文學類課程教學改革。從建立組織管理保障體系、完善考核和激勵制度及形成常態化教學模式三方面,闡述“中國夢”理念與文學類課程持續融合的制度保障。
關鍵詞: “中國夢” ? ?文學類課程 ? ?融入式教學
一、引言
高校文學類課程知識范圍廣泛,內容涵蓋中國文學知識、外國文學知識及新聞傳播的媒體知識等,將“中國夢”理念融入文學類課程教學活動中,是每個院校教育改革的重要工作,為弘揚“中國夢”理念提供了很好的平臺。“中國夢”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夢,“中國夢”的實現是每一個中國人的共同愿望,同時每一個人為實現“中國夢”必須奉獻自身的力量。加強在校學生的“中國夢”理念教育,就是增加 “中國夢”建設道路上的生力軍,為實現“中國夢”奠定堅實的基礎。文學類課程是加強意識形態和價值觀教育的主要途徑,對于弘揚“中國夢”理念有著重要的意義,本文以文學類課程改革為出發點,探討“中國夢”理念融入文學類課程教學的改革措施,并且為保證融合“中國夢”理念的文學類課程長久地發展下去,提出若干制度設想。
二、融入“中國夢”理念的文學類課程教學改革
將“中國夢”理念融入文學類課程教學活動中是一項任重而道遠的任務,需要相關專業任課教師給予充分重視,采取科學、合理的方式開展“中國夢”理念的文學類課程教學改革活動。其中,如何將“中國夢”理念自然恰當地融入文學類課程教學過程中,讓學生真正消化、理解“中國夢”理念的內涵更是教學改革的重點,并進一步真正讓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中國夢”理念建設。任課老師應當結合學生的學習情況、學習特點及知識的理解能力,選取貼近學生日常生活環境的教學示例,從多方面嘗試“中國夢”理念融入文學類課程教學實踐的探索,開創新時代文學類課程教學的新篇章。
(一)創新教學思維
在以往的教學實踐中,文學類課程主要是對中外語言文化及歷史傳統的分析與講解等,教學內容單一,教學方式缺乏新意,教材內容較陳舊。針對這些問題,各個院校的有關單位和專任教師都在積極地開展教學改革。事實上,將“中國夢”理念與文學類課程緊密結合,實現以“中國夢”為主線貫穿整個教學內容,正是創新教學思維之舉。將“中國夢”理念散播到文學類課程的每個教學環節,強化“中國夢”與學生學習生涯及日常生活的直接關聯性,打破以往教學中以時間軸為導向對文學知識的鋪展與講解方式,在不偏離教學大綱的前提下,進行模塊化知識傳授的嘗試,將宏大的“中國夢”理念細化為不同模塊,并與歷時性文學知識的模塊化教學有針對性地對接起來,進行更多更具體的專題式教學活動。
(二)整合教學資源
將“中國夢”理念結合到教學活動中,不是指用“中國夢”理念替換文學類課程內容,而是將兩者有機結合起來,讓“中國夢”理念有機內化到文學類課程教學活動的各個方面。在進行以“中國夢”理念為引導的文學類課程教學活動時,要以學生的知識儲備及對知識的吸收能力為基礎,構建人文底蘊深厚、價值體系完備的教學內容,以教學內容中的重點環節為抓手,逐步建立完整的課堂教學內容體系。尤其重要的是,專題模塊化的教學內容應當糅合大綱內容、學生探討、歷史回顧及有趣題材,使得專題教學更加生動、有內涵,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為了更加深層次地在文學類課程中融入“中國夢”理念,必須挖掘兩者的共同點,可以充分吸收借鑒已有的關于文學現象的“中國夢”內涵闡釋的科研成果,整合更多有利于開展這種融入式教學實踐的各方資源。對此,文學類課程專任教師必須雙向把握“中國夢”理念的主體內容與文學類課程知識體系的主導線索,有效將兩者結合起來,增強文學類課程在貫徹“中國夢”理念方面的教學效果。
(三)教學方式多樣化
開展基于“中國夢”理念的文學類課程專題教學,需要構建開放性的教學方式,增強教師與學生在教與學過程中的互動交流性。具體措施主要包括:其一,在課堂教學中引入運用案例討論法,借用多媒體教學設備將有關“中國夢”的文學影視資料展示或播放給學生觀看,摒棄學生被動接受知識的以往方式,創造條件鼓勵學生參與案例的課題討論,這對于增強學生的問題意識有重要的作用。其二,以“中國夢”理念為準繩設置課后作業題,讓學生在課堂活動結束后,自覺反思課本知識與參考資料,再結合自身的知識儲備做好題目的解答,提高學生對作業題的討論積極性;在作業題的選擇上,要體現“中國夢”理念的主題思想,達到預期的教學效果。同時作業題的難度應當處于中等以上水平,讓學生對問題能夠發表不同的見解,如此才能有效提高學生參與的積極性,激發學生探索文學價值的熱情,拓展學生的思維模式。其三,專任教師在專題教學活動中要正確引導學生挖掘“中國夢”的內涵,逐步理解并消化吸收,幫助學生在問題討論中反復思考與驗證,提高知識的擴展性,培養創新思維能力,使學生真正認識到學習文學類課程的重要性,加深學生對“中國夢”理念的認識與認同,直至消化、吸收以達到良好的實踐效果。
(四)開展實踐教學活動
“中國夢”理念與文學類課程相結合,不僅是教學改革的指導思想,而且要以實際行動加強“中國夢”理念與文學類課程的關聯性,通過開展各式各樣的校園活動及社會實踐活動等,促進學生理解“中國夢”理念與文學類課程融合的重要意義。將“中國夢”理念融入學生的日常學習、生活中,使學生隨時隨地地接受“中國夢”理念的洗禮,逐漸在學生之間構建起既關心國家大事又重視自身發展的良好學風。學生只有深刻認識“中國夢”理念,才能并自覺轉化成實際生活中的行為。定期開展社會實踐活動,鼓勵學生積極參與,讓學生認識到文學類知識在社會發展進步中的精神引領價值和實踐應用功能,從而正確體認到學習文學類課程對于實現“中國夢”的重要性。在各種實踐教學活動中,專任教師要不斷加強對學生正確理解文學類課程“中國夢”內涵的指導,切實幫助學生在實踐活動中不斷增強懂夢、尋夢、圓夢的自覺意識和不竭動力。
三、“中國夢”理念與文學課程持續融合的制度保障
“中國夢”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夢,“中國夢”的實現需要長時間的不斷積累,需要千千萬萬中華兒女不斷地走上實現“中國夢”的復興之路。為了保證“中國夢”理念能夠持續融入文學類課程的教學實踐之中,除了依靠文學類課程專任教師和學生的雙主體角色投入之外,還要開設文學專業的高校為順利開展這種融入式教學改革提供制度保障。因為只有做好長久融合的保障機制,才能推動“中國夢”理念入腦入心并貫注在他們的自覺言行中。
(一)建立組織管理保障體系
在頂層設計上,高校要積極作為,加強“中國夢”理念融入文學類課程教學實踐的宣傳及指導工作,制訂長久、有效的實施方案,保證“中國夢”理念融入式教育真正落到實處。校級領導要就“中國夢”理念與文學類課程的融合工作做好對接,深入一線開展常態化指導幫扶,教務主管部門要為這種融入式的專題教學活動及校內外相關實踐活動創造政策平臺和條件。與此同時,為了日常工作的有效開展,還要建立完善的組織管理保障體系,體系的建立模式應當摒棄以往的管理方式,以創新的思維、新穎的方式制定出適合“中國夢”融入教學全過程的管理體系,要確切做好“中國夢”與文學類課程結合的實施流程、活動經費標準及各參與方的權責義務等的制定事宜。
(二)完善考核和激勵制度
對教學效果進行考核是檢驗“中國夢”理念與文學類課程結合成果最有效、最直接的方式,不僅能夠有效提高教師的教學熱情,而且對于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有重要的作用。考核包含對專任教師的考核及對學生的考核,教師的考核主要傾向于教學態度、教學活動實施效果及理念落實情況等,學生的考核主要體現在對知識的掌握程度、實踐活動的參與度、學習報告及活動總結的有效撰寫等方面。除了考核制度的完善外,建立良好的激勵體系也十分必要,根據專任教師及學生在融入式教學活動中的實際表現及具體效果制定獎勵辦法,對成績特別突出的要給予大的獎勵,以起到示范帶動作用,確保教師認真地教、學生積極地學,鼓勵全體師生在教學及生活實踐中積極為實現“中國夢”而努力奮斗。
(三)形成常態化教學模式
將“中國夢”理念與文學類課程相結合是一個長久的、持續性的工作過程,要自始至終堅持走“中國夢”理念與文學類課程結合的道路,使宣揚“中國夢”理念的文學類課程逐步形成有效的常態化教學模式。通過高校領導及相關部門與教學雙主體之間的共同努力,保障常態化教學的穩定開展。發揮校級教學督導團的作用,對專任教師的教學情況及學生的學習情況進行定期抽查,并積極鼓勵教師與學生的積極自查行為,真正做到“中國夢”理念與文學類課程的融入式教學工作有人做、有人管,讓這一教學改革探索取得實效。
四、結語
“中國夢”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夢,將“中國夢”理念融入文學類課程教學實踐中,對于弘揚“中國夢”理念有著重要的作用。本文重點闡述如何進行融入“中國夢”理念的文學類課程教學改革,并提出“中國夢”理念與文學類課程持續融合的制度保障的相關舉措。總之,新時代的文學類課程教學需要高校及相關人士堅定不移地走“中國夢”理念與文學類課程融合式的改革之路,為實現“中國夢”及增強文學類課程的教學效果持續不斷地探索。
參考文獻:
[1]黃文婷.“中國夢”融入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的探討及微課程設計研究——以《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第三章為例[J].教育觀察(上半月),2017(05):102-103.
[2]舒智勇.《中國近現代史綱要》課程教學主線探究——以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為視角[J].漯河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6(06):86-88.
[3]冷淑敏.“中國夢”教育融入大學語文課程教學的思考——以江西財經大學現代經濟管理學院為例[J].科教導刊(中旬刊),2016(07):60-61.
[4]戴小江.中國夢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程的依據與途徑——以“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課為例[J].教書育人(高教論壇),2014(06):92-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