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雷
[摘 要]對于預測單元的教學,教師要準確解讀文本,設置有效話題,讓學生在閱讀中學會預測,在預測中學會運用,從而使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與書面表達能力都有所提升。立足文本進行提問、聯系已知進行提問、讀寫結合進行提問都是有效的提升課堂教學效率和學生閱讀素養的方法。
[關鍵詞]閱讀教學;預測單元;問題引領
[中圖分類號] G623.2[文獻標識碼] A[文章編號] 1007-9068(2019)22-0058-02
統編語文教材從三年級上冊開始單獨設置了預測單元,以幫助學生掌握基本的預測策略,學會閱讀。在預測單元的教學中,采取問題引領的方法不僅可以提升學生的問題意識,引領學生深度閱讀,而且能使學生閱讀的目的更明確,讓課堂教學更有效。
在預測單元的閱讀提示中,對本單元的閱讀策略提出了具體要求:一邊讀一邊預測,順著故事去猜想。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立足于文本,在此基礎上再通過恰當的問題引領來幫助學生閱讀。這樣教學,依綱扣本,有助于學生閱讀質量的提升。
(一)以標題與插圖為切入點提問
標題是文章的眼睛,插圖是文章不可分割的組成部分,它們與文本語言相輔相成,為學生提供了一個優良的閱讀情境。在預測單元的教學中,從課題或者插圖入手進行提問,有助于學生快速對文本內容進行預測,提升學生的預測能力。
如在教學《總也倒不了的老屋》一課時,在板書課題之后,教師展開提問:“這個老屋為什么總也倒不了?它是被施了魔法嗎?”然后,教師讓學生結合課文插圖思考:“你從課文插圖中可以讀懂什么?你覺得這個老屋會倒下嗎?”有了這樣的課堂提問做基礎,學生在閱讀的時候,自然就會先看課文標題,然后猜測課文的大致內容,再深入閱讀課文,從而把握了課文內容。
(二)從理清脈絡與線索處進行提問
預測的目的是為了激發學生的想象力,使學生能夠更深入地解讀文本。教師可以從文章的脈絡與線索處入手進行提問,幫助學生閱讀,提升學生的預測能力。
同樣以《總也倒不了的老屋》一課為例,由于課文有著獨特的表達方式與離奇的故事情節,教師可以從文本線索入手,提出這樣的問題:“老屋會倒下嗎?每次當它要倒下的時候,又會有誰來請老屋幫忙?幫忙的理由是什么?結果怎樣?”這樣的課堂提問不僅可以幫助學生盡快理清文本的線索,而且可以引發學生的閱讀期待,使學生能夠一股勁地把課文讀完,從而提升學生的閱讀能力。
對于預測單元的教學來說,不光要讓學生養成一邊讀一邊想的習慣,還要讓學生明白預測是需要一定的依據的。因此,教師在提出問題以后,每當學生回答完畢,教師都要及時追問:“你為什么會這么想?”從而使學生明白每一個回答都要有一定的依據作為支撐。
(一)從閱讀經驗出發提問
學生的預測依據從何而來?從學生已有的閱讀經驗而來。對于三年級學生來說,盡管他們的閱讀能力還不是很強,但是已經有了一定的知識儲備或者知識經驗。因此,在預測單元的教學中,教師提出的問題就要能夠調動起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閱讀經驗,從而使學生的預測更有依據。
預測單元共有三篇課文,分別是《總也倒不了的老屋》《胡蘿卜先生的長胡子》《不會叫的狗》,在閱讀這些故事的時候,教師可以提出這樣的問題:“讀著這些故事,你會想起自己曾經讀過的哪些故事?在教師的啟發與鼓勵下,有學生說:“讀著《總也倒不了的老屋》我想起了讀過的《神秘的老屋》這本書,里面的內容讓我感到很神秘,還有點害怕;讀到《胡蘿卜先生的長胡子》一課中胡蘿卜先生的胡子沾到了甜甜的果醬時,我就想到了以前讀過的《神奇的果醬》這個故事,感到很好玩;讀《不會叫的狗》一課時,我想起了《貓和狗》的故事這本書。”學生已有的閱讀經驗被喚醒,從中享受到了閱讀的快樂。
(二)從生活經驗出發進行提問
除了閱讀經驗以外,生活經驗也是學生對文本進行預測時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因此,教師提出的問題只有與學生的生活經驗相接近,才能使學生對文本內容做出合情合理的預測;而當學生的預測與課文相一致的時候,他們的學習興趣會更高,學習效果也會更好。
如在閱讀《總也倒不了的老屋》一課時,教師可以讓學生結合自己的生活經驗對老屋進行預測:“老屋會不會倒下?”有學生說老屋不會倒,因為它每次倒下的時候總會有奇跡發生;有學生說會倒下,因為老屋的年齡大了,已經破破爛爛了;有學生說不會倒下,老屋才100多歲,在我國有很多流傳了幾千年的房子,都很結實。在教學《胡蘿卜先生的長胡子》一課時,當讀到胡蘿卜先生常常為長胡子發愁的時候,教師可以問學生:“你們對胡蘿卜先生的長胡子有什么看法?”在教師的問題引領下,有學生結合自己平時生活中見到的電線被風吹落地面的情景,想到了如果這個長胡子不剪短,會給它的生活帶來不便,會纏到大樹上,會被人踩住,會被車軋住……就這樣,學生在預測中感受到了閱讀的快樂。
預測單元的教學目的是通過閱讀喚醒學生邊閱讀邊預測的意識,幫助學生形成邊預測邊閱讀的習慣,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激起學生思維的碰撞,提升學生的閱讀素養。
(一)指向口頭表達的提問
在課堂教學中,教師鼓勵學生一邊閱讀一邊預測,并提供表達范例引領學生對預測過程進行回顧,這可以促進學生口頭表達能力的提升。
在預測單元課文的教學中,教師可以根據學生的閱讀狀況提出這樣的問題:“我讀到……(哪里),就猜到……(預測),因為……(依據)”教師讓學生結合自己對課文的理解來表達自己的閱讀見解。在問題的引領下,學生一邊讀課文,一邊對文本內容進行預測,有了范例做基礎,他們對文本內容的表達也顯得更為深刻。如在教學《總也倒不了的老屋》一課時,讀到小貓剛離開,老母雞又來請求老屋不要倒下的時候,有學生就猜想,老屋肯定不會答應,因為它一直被人打擾很不高興;當讀到小雞們要告別老屋的時候,學生們就預測到肯定又會有別的動物來請求老屋幫忙。就這樣,在教師問題的引領下,學生的預測能力與口頭表達能力也得了提升。
(二)指向書面運用的提問
在預測單元的編排上,編者的編排與其他單元也有著明顯區別:一篇精讀課文,主要是讓學生從中學會預測的基本方法;兩篇略讀課文,旨在引領學生學會獨立預測。因此,教師在教學時,在課堂問題引領方面要引導學生向自由運用轉變,以提升學生的語言運用能力。
俗話說:“學以致用。”學生們在經過一篇精讀課文與兩篇略讀課文的學習以后,對預測策略已經有了一定的了解與認識,也具備了一定的預測能力,因此,在本單元的習作教學中,教材中就提出了讓學生續寫故事的訓練要求。教材通過三幅圖以及泡泡提示語來鼓勵學生續編故事。對此,教師就可以提出問題:“認真觀察插圖,說說都有誰?在哪里?發生了什么事情?”這樣的問題引領可以讓學生借助泡泡提示語猜想圖中人物過生日的畫面,為后面的續寫做好鋪墊。接下來,教師可以提出這樣的問題:“猜想接下來會發生什么?你關注到了哪些細節?”學生有了之前“猜想—證實—修正想法”的經歷,已經養成了對文本細節認真觀察的習慣,教師再通過恰當的問題引領來幫助學生獲得對圖中人物的認識,就能讓學生真正有話可寫,實現讀寫結合。
綜上所述,在預測單元的教學中,一個恰當的話題是開啟學生思維的金鑰匙。因此,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準確把握教學目標,提出能夠引領學生潛心閱讀的問題。只有這樣,才能激起學生的預測興趣,提升閱讀教學質量。
(責編 劉宇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