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根梅
[摘 要]寫作教學一直是語文教學的重頭戲,如何讓作文的批改更具有實效性?我們要堅持“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訓練為主線”的原則,在教師的積極引導下,充分調動學生自改習作的興趣,在批改訓練中培養學生自改習作的能力,樹立寫作的信心,養成自改作文的習慣。
[關鍵詞]自改能力;培養興趣;領悟方法;強化訓練
[中圖分類號] G623.2[文獻標識碼] A[文章編號] 1007-9068(2019)22-0077-02
葉圣陶先生指出:“養成自改的能力,這是終身受用的。”作文教學的最終目的就是“學生作文不待教師批改而自能修改”。那么,如何培養學生修改作文的能力呢? 下面就談一談自己在教學中的幾點體會。
興趣是一個人獲取知識,培養能力,發展智力的動力。因此,在習作教學中,教師要充分發揮榜樣作用,通過教師的示范評改,激發學生自改習作的興趣,讓學生興味十足地修改習作。
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我們可以給學生講一些古今中外文學家反復錘煉修改文章的故事,如王安石的“春風又綠江南岸”,賈島的“僧敲月下門”,列夫托爾斯泰的“數易其稿”……讓學生懂得真正能流傳于世的好文章,無不是經過精心修改后的結晶,讓他們知道“好文章是改出來的”!同時,定期從單元習作中選取2-3篇有代表性的優秀習作,將其與“修改前的原文”一并復印,發放給每一個同學,再請小作者從中心的確定、材料的選擇、詞句的推敲、標點符號運用等方面,向大家介紹自己修改習作的方法,“身邊的榜樣”現身說法,可以大大地激發學生自我修改習作的興趣。
學生自改習作,教師不是撒手不管,而是要充分發揮主導作用。正像葉老所言:“教師只要給些引導和指點,該怎么改讓學生自己去考慮。”在學生評改習作前,教師的示范指導是非常必要的。精選具有代表性的習作,通過多媒體課件呈現,結合習作要求,對學生進行指導,使其懂得如何評價一篇作文,發現文章的優點,并了解修改要領:改什么,怎么改,為什么這樣改。讓學生在教師的評改中發現問題,領悟方法,克服畏難情緒,引發自改興趣。
我們班學生的每次習作,我都要先粗閱,邊閱讀邊在學生的作文中標上各種特定的符號(這種符號要在學期初向學生介紹,讓學生知道這些符號的作用),標明需要修改的地方,指出修改的方式和思路以及在什么地方需要添、改、換、調,然后讓學生根據符號自己修改。在粗閱中,只要發現學生習作中有寫得精彩的片段和生動形象的句子,或是用得恰當的詞語,我總是不惜花時間一一認真地加圈加點,以使學生享受一種成功的喜悅,這樣就充分調動了學生寫作的積極性。
達爾文說過:“最有價值的知識就是關于方法的知識。”在教學中,教師要遵循“循序漸進”的原則,指導學生修改習作,以下幾種修改方法可供嘗試:
1.改亮題目,改高立意。
題目是文章的眼睛,題好一半文。好的習作題目總能一下子吸引讀者的眼球。修改時,我們要把平常的改成獨特的、把空洞的改成具體的、把陳舊的改成新穎的。例如,在寫以“校園生活”為話題的作文時,許多學生的作文題目就是《難忘的校園生活》、《精彩的校園生活》、《多姿多彩的校園生活》等。這些題目看起來比較平淡,不吸引人。我們就可以指導學生根據文章的內容對這些題目進行修改,如改成《第一次走進多媒體室》、《我們班上的能人》、《風景這邊獨好》等,這樣的題目既吸引人,又能讓讀者讀后一目了然,知道文章主要內容。
“意”是文章的靈魂,立意就是為文章確定中心思想。如果文章不立意,就如無舵之舟,欠缺方向感。但學生的作文往往或雜亂無章,沒有頭緒;或流于表面,不夠深刻;或拾人牙慧,沒有自己獨到的見解。那么,教師應如何指導學生改高作文的立意呢?可以從以下幾方面著手:以小見大,由個人想到群體,想到社會;由事情的表象揭示事情的本質; 由單個事件想到風氣、潮流或形勢;由生活小事到個中感悟。如寫《一件難忘的事》,好多學生就是為回憶而回憶,只寫了一些搞笑的、滑稽的事,卻不會從這些事情當中概括出一個有意義的中心。那么,教師在指導學生進行修改的時候,就要指出這個問題,教會學生修改方法,從而改高作文的立意,提高作文水平。
2.總體瀏覽,改順思路。
這是成文后修改的第一步。文貴自然,作文中要有一條順暢的思路。思路好比是一根紅線貫穿于文章的始終,字、詞、句、段就如同連綴在這根紅線上的珠子。如果這根線出現中斷,字、詞、句、段就會如散落的珠子難以連綴成篇。所以,學生在修改作文時要特別注意這一條。不僅要看文章“先寫什么后寫什么”的思路是否順暢,同時,還要關注文章的過渡、照應等是否自然。
3.反復推敲,改通語句。
文從字順是習作的基本要求,而學生習作中最普遍的問題就是語句問題。成文后修改的第二步主要解決語言文字的問題,詞句是否通順準確。文章寫完后,要學生站在讀者的角度把它讀一遍,看看是否讀起來上口,聽起來順耳,要邊讀邊想邊修改。首先用詞要恰當,把習作中的錯字、別字、用得不當的詞語改過來;其次句子要通順,對于習作中的病句、運用不恰當的修辭等,要逐一改正,并加以潤色;再者標點要正確,根據表達的需要,將使用不當或占格不對的標點,修改正確。通過一絲不茍地逐句修改,使文章變得用詞準確,語句通順,生動形象。
教師指導學生自改習作時,還要讓學生掌握修改的要領。一是“刪”:刪除習作中多余的不必要的成分;二是“增”:增補習作中欠缺的部分,把內容寫生動寫具體;三是“換”:換掉習作中錯誤的成分,或將前后顛倒的內容互換。
為促進學生養成自改習作的習慣,進行形式多樣的改文訓練顯得尤為重要。在日常的習作評改中,教師可采用精選面批、師批生改、同桌互改、獨立自改等形式。在評改過程中,引導學生相互交流、取長補短,掌握修改習作的知識,提高修改習作的本領,逐步養成修改習作的習慣。
對學生作文中存在的個別問題,宜采用面批的辦法,啟發學生自己修改。我班一位學生以“我愛拉二胡”為題寫了一篇作文,文中細細描述了自己如何對二胡一“聽”傾心,以及自己學習二胡之路中品嘗到的酸甜苦辣。面批時,我告訴學生二胡是中國傳統民族樂器,韻味十足,啟發她將文章題目改成“二胡韻”,根據文章的開頭:“中國的文化博大精深,中國的民族樂器更是韻味十足,悅耳的古箏、悠揚的笛子、豪放的嗩吶……但我最喜歡的,是二胡。二胡作為中國傳統民族樂器的代表之一,早已與中國博大的傳統文化融為一體。”我進一步啟發她修改文章結尾,做到照應開頭,使文章結構更為緊湊,主題和情感融為一體,結尾余音裊裊……孩子在反復琢磨后,聽取老師的建議,將文章結尾改成:“二胡韻,中國情。在寂靜的夜幕下,在皎潔的月光里,一個扎著馬尾辮的小姑娘,在徐來的晚風中,用手中的二胡為自己,為他人拉上一曲,又怎能不是一種享受,不是一種對世間凡塵的釋懷呢?”
在學生具有了一定的自改能力之后,我讓學生同桌之間互相交換批改。在修改時除要求學生就文章用錯的字詞和有毛病的句子進行修改外,還要求學生在修改后寫出一些適當的簡潔的意見,讓同桌再次修改,進一步提高。
此外,我還在班上成立“文章病院”,讓學生輪流當“大夫”,給大家的作文“診斷治療”,對“醫術”高明者給予表揚、鼓勵、授予“醫師”稱號,重大疑難雜癥,由教師“會診”,從而幫助解決自改作文中的困難。
古人云:“文章不厭百回改,佳作常自改中來。”可見修改對于好文章是多么重要!小學生自改習慣的養成,必須貫穿在整個作文教學中,教師要注重強調訓練意識,讓學生在練中改、改中悟、悟中評, 讓學生“改”出精彩,愛上作文!
[ 參 考 文 獻 ]
[1] 王小莉.如何培養學生的作文修改能力[J].基礎教育,2017(9).
[2] 王靜.淺談如何提高小學生自改作文的能力[J].讀與寫雜志,2018(1).
[3] 楊月榮.淺談小學生作文能力的培養[J].學周刊,2018(6).
[4] 葉圣陶. 葉圣陶語文教育論集[M]. 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15.
(責編 韋淑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