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紅
[摘 要]小學語文課堂中“非真學習”的現象時有發生。“真學”背后矗立著“真教”, “真教”引領著“真學”。語文教學應鉆入兒童的世界里,教師要成為兒童的同質體,從兒童的視角看問題,讓課堂在“真讀”“真想”“真評”中呈現出“真”氣象。
[關鍵詞]語文課堂;真學;真讀;真想;真評
[中圖分類號] G623.2[文獻標識碼] A[文章編號] 1007-9068(2019)22-0065-01
當下,小學語文課堂中“非真學習”的現象時有發生,基本表現為:重教輕學,本該學生主動建構的課堂卻變成了教師主宰的陣地,缺失了學生表達自我、觀念交鋒的環節;誤教誤學,教學目標定位不準確,看似有了學的過程和結果,但沒有在“語文味”上做足功課,成了思想品德課、音樂課或者美術課;輕教表學,教學成了淺嘗輒止的活動,沒有深入到學生的心智內部,學生的認知缺乏持久力和再生性。事實上,小學語文教學應鉆入兒童的世界里,教師要從兒童的視角去看問題,讓課堂呈現出“真”氣象。
“讀”是兒童走進文本最基本的途徑。“真讀”是在尊重兒童的認知規律的基礎上,發展與成就兒童。個別學生讀不準字音的時候,有其他學生真誠地指出正確的讀法;學生在朗讀中情感醞釀不足時,有教師和其他學生的指正與示范;學生對文本的主題思想拿捏不準時,他們會主動地展開二次閱讀活動,帶著問題和目的來讀課文……
例如,我在教學蘇教版五年級下冊《愛如茉莉》一課時,一個女學生讀到“映兒,本來我答應今天包餃子給你爸爸吃,現在看來不行了……”這部分內容時,她沒能站在生病母親的立場上去體會文本,對父母之間平實的、濃濃的情感缺乏體驗,讀得豪氣沖天,引發了其他學生的哄笑。我意識到這個學生是“真讀”,進而柔柔地問:“同學們,這位媽媽今天好精神呀!像生病了嗎?”學生們一致搖頭。“我們來給她點建議吧!”學生們紛紛發表意見,從文中圈畫出“虛弱”等詞語來表明媽媽的狀態是力不從心的。“躡手躡腳”“麻木的手腳”等詞語能表現出爸爸與媽媽之間的愛,因此相關的地方要慢讀、重讀,要讀出父母之間的牽掛與真情。
“真讀”并不是要求所有學生都按照固定的模式來讀,恰恰相反,它是要讓學生讀出自己對文本的認識與理解。我們鼓勵與眾不同,支持個性化的閱讀,這樣才會有比較、有對照,才能為深度學習注入持久的動力。
思維是認知活動的高級階段,涉及語文學習的方方面面,我們在課堂教學中需要培養學生語文化的真性思維素養。例如,文本解讀時,質疑其細節的真實性;論及作者的表現手法時,評判其契合度等。
《生命橋》是蘇教版四年級下冊的課文,情節曲折動人,感人肺腑,介紹了老羚羊犧牲自我,給年輕羚羊架起生命之橋的故事。教學時,我指導學生閱讀課文,關注文本中的細節:“許多同學讀了課文后神情都比較凝重,哪些地方觸動了你們的心弦?”有學生提出,羚羊之間講究合作,配合默契,真了不起;有學生認為,老羚羊放棄了自己的生命,成全了他人,這種獻身精神感染了大家;還有學生提出了自己的見解,老羚羊這樣的壯舉并不是首選之策,生命對我們來說只有一次,可以通過其他的方法來幫助大家渡過難關,輕易舍棄生命是不可取的。
誠然,語文是藝術的,藝術高于生活,藝術的真實和生活的真實之間存有距離。但藝術又是源于生活的,是以生活的真實為基礎的。教學實踐中我們發現,部分學生養成了“童話故事式”思維模式,認為“書本上的東西不是真的”,因此就不必較真,無須批判。這需要引起我們足夠的關注。
教學實踐中我們發現,許多教師的課堂評價常常缺乏針對性和指導性。好的答案出彩在哪部分?不足的地方怎樣改進?這些問題應該得到細化。如果漠視評價的“真性情”,用空洞無物、一味鼓勵的方式應對學生的學習行為與態度,顯然不利于學生的發展。
《做一片美的葉子》是蘇教版三年級下冊的課文,文章哲理性強,借物喻人,贊美了無私奉獻的精神。教學伊始,我引領學生思考:“一個人和一片葉子有哪些相似之處?”部分學生的目光僅僅停留在表層,葉子是形態各異的,人與人之間也是千差萬別的。我針對學生的認識進行點撥:“緊扣課文中的句子來尋找答案,這是不錯的方法。能不能從它們的內在美方面來考量?”這樣,學生思考的點聚焦到一起:無論我們在怎樣的崗位上,都要努力為社會做出貢獻,就像每片葉子一樣,為大樹的茁壯成長奉獻自我。在此基礎上,我又引領學生找一找具有“樹葉”精神的勞動者。學生從普通工作者、偉大人物等不同側面舉例。最后,大家討論并總結出:每個人都要為社會創造價值,成為一片美麗的葉子。
莊子有言:“真在內者,神動于外。”“真學”背后矗立著“真教”,“真教”引領著“真學”。我們的課堂要少些成人式“推斷的需要”,將教學重點轉向兒童“明示的需要”,在真實的學習上做足功課,讓“真學”成為語文課堂的應然追求。
(責編 劉宇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