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菊鳳
[摘 要]《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指出:寫作教學應該貼近學生的實際,要讓學生易于動筆,樂于表達,要著力引導學生關注生活,表達真情實感。習作作為一種運用語言文字來闡述觀點、描摹狀物、表情達意的特殊化技能,需要在不斷地訓練中形成。為此,習作教學就應該從一個“微”字入手,以微視角、微筆觸來嘗試表達,緊密結合語文學習和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在真切的實踐練筆中提升學生的認知能力。提出要巧妙融通,依托口語交際訓練微習作;類比移植,緊扣課內閱讀訓練微習作;鏈接生活,在率性表達中訓練微習作;直入心靈,在叩問自我中訓練微習作,為學生核心能力的發展奠定基礎。
[關鍵詞]巧妙融通;直入心靈;鏈接生活;類比移植
[中圖分類號] G623.2[文獻標識碼] A[文章編號] 1007-9068(2019)22-0085-02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指出:寫作教學應該貼近學生的實際,要讓學生易于動筆,樂于表達,要著力引導學生關注生活,表達真情實感。習作作為一種運用語言文字來闡述觀點、描摹狀物、表情達意的特殊化技能,需要在不斷地訓練中形成。為此,習作教學就應該從一個“微”字入手,以微視角、微筆觸來嘗試表達,緊密結合語文學習和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在真切的實踐練筆中提升學生的認知能力。
微作文關注的內容切口相對較小,一人一事,或者是一景一物,為此,教師可以將微習作與語文教學中的口語交際有機結合,借助于學生在口語交際時的語言儲備和語言表達,將學生思維的關注點伸向社會生活的細微點,從小處著手,尤其是學生較為熟悉的情境,讓學生熟悉的地方衍生出別樣的風景,激發學生的“微”熱情和“微”自信。
比如蘇教版教材口語交際“學會請教”這一板塊就設置了向音樂老師請教如何進行節目排練的話題,著力訓練學生能夠正確使用禮貌用語,學會清楚表述請求的內容,并在人物交互對話的過程中進行交流。這些訓練點其實與學生作文過程中暴露出來的不足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比如很多學生不會描寫人物對話,人物之間的對話沒有互動效應,常常是一句話說完,就沒有了來言去語,這極大影響了人物形象的刻畫。鑒于此,在口語交際的過程中,由于有了情境的創設和表現,學生在人物對話交互中也顯示出較好的層次性。在這樣的情況下,學生趁熱打鐵將口語交際的內容運用書面語言表達出來就顯得水到渠成了。
在這一案例中,教師就將學生的習作與口語交際的訓練進行了有機的統整,借助于口語表達環節中的訓練,利用口語交際的訓練價值點為學生的微習作創作鑄造認知性支撐,讓學生集中性地訓練一種表達方法,在微習作中逐步形成微能力。
對于學生來說寫什么比怎么寫更為基礎,更為重要。因此,我們在積極踐行微習作時就應該將教學的關注點聚焦在微內容的開掘上。一方面,我們要遵循“語文源自于生活”的理念,嘗試從生活這一源頭活水中來捕捉習作之源;另一方面更需要從教材文本中捕捉習作素材,強化學生習作與課堂內外的有機統整,巧妙地從某一個細節進行表達,為提升學生表達能力奠基。
如教學《金蟬脫殼》一文時,教師緊扣描寫金蟬脫殼過程的語段,引領學生感知作者描寫的層次性和動詞運用的精準性。隨后,教師組織學生從生活中回憶思考:在生活中你還看到哪些類似的場景?很多學生羅列出孔雀開屏、小雞啄食、大鵝劃水……這些雖然是簡單的羅列,但都是學生結合生活進行選擇的過程,是針對課文內容對學生進行的一次微選材訓練。緊接著,教師播放了孔雀開屏的視頻,并引導學生進行細致觀察,模仿課文依照順序,運用精準的動詞將孔雀開屏的過程展現出來。
這樣的練筆沒有結構的設置要求,沒有前后照應、點明中心的細節任務,所關注的價值點就在順序性和動詞運用,要求足見其“微”,但學生關注的深度卻強化了,在實踐表達的過程中訓練重點得到了充分的落實。
陶行知先生說過:“語文的外延即生活。”習作教學必須要與學生的生活實踐相勾連,否則就會演變成為無本之木、無源之水。對于微習作來說,就無須煞有介事地專門組織活動來關注生活,體驗生活,而是要引導學生學會利用生活中一些微小的突發性事件,進行率性表達,做到就事論事,表達真情實感。
有一次,我在教室里批改作業,有兩位學生因為爭搶交作業的第一名發生了爭執,還驚動了正在安靜寫作業的學生,為此我對他們進行了批評教育。但我并沒有這么快就結束這件事情,而是敏銳地意識到這一事件正是進行微習作創作的極好素材,于是我相機要求學生利用這一事件進行微習作創作。孩子們一聽來了興趣,他們有的聚焦于這兩位學生爭搶時的動作,展現了一幅武林高手對決的場景;有的聚焦于教師對他們進行教育時的動作、神態和語言,并相機發表了自己的看法;有的聚焦于這兩個同學在聆聽老師教誨之后神情的轉變,以細膩的筆觸揣摩了他們的心路歷程;還有的聚焦于其他學生的反應,展現出了一幅眾生圖……相同的事情,學生選材和聚焦的視角是完全不同的,他們在深入實踐的過程中有了自己的思考與實踐,這就為學生的率性表達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學生習作資源從哪里來?生活就是源源不斷的活水,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素材資源庫。在積極推進微習作訓練時,教師就需要及時而敏銳地捕捉生活中學生之間發生的事情和現象,讓學生依照自己的感知與觀察,進行個性化、真實化地描寫,真正達成習作教學所一直倡導的“以我手寫我心”的教學場景。
任何生命個體運用書面語言所表達的文字都是融入了自身的情感體驗、認知意識的,都是有別于其他文字的、烙上了屬于自己印記的獨特體驗。微習作的訓練除了要關注上述幾個板塊之外,同時還需要對學生自我認知進行叩問,即關注自我狀態、體悟自我心靈。為此,我們的微習作就可以與學生的微日記、微評論、微感悟進行有機統整,將學生關注的視野縱貫生活日常、學習的方方面面。
比如在一天的學習生活中,你印象最深刻的事情是什么?遇到了哪些情況,讓你的心靈有了獨特地體驗?在今天學習時,你有了怎樣的收獲?課間、校園、上學路上你有了哪些獨特的經歷?……這些都可以作為孩子進行微型記錄的重要資源。除此之外,教師也要善于關注學生學習生活的每一個細節,從獨特的生命經歷中幫助他們提煉出適當的習作素材,讓學生能夠學會從自己的思考入手,進行實踐性表達。比如我們班有一位調皮鬼,學習上從來不用心,一切都好像無所謂的樣子,但在一次上課時因為回答了其他學生都不能解決的問題,得到了老師的肯定和欣賞,居然流下了眼淚。這讓教師大為吃驚,在與他進行溝通之后,教師鼓勵他將自己當時的心理感受寫出來,沒想到寫出的這篇微習作不僅生動描述了自己如何解決問題,同時也表達了自己受到表揚之后的感受,整篇文章可以說是情感飽滿而真摯,雖然語言上還存有一些小問題,但也能夠將自己的感受進行了全面而立體地展現。
由此我們不難看出,微型習作的創作不僅是夯實學生語言表達能力的重要途徑,同時也讓學生在習作的過程中學會了關照自己,學會了從自己的真實生活和體驗中進行選材和反思,真正引領了學生表達能力的不斷發展。
在喚醒學生習作興趣、提升學生作文自信方面,微作文無疑是一條重要的路徑。沒有具體字數的強行要求,沒有結構設置的生硬束縛,沒有具體時間的規定,想什么時候寫就什么時候寫,真正將學生的狀態從傳統教學中“要我寫”轉化為“我要寫”,抓住靈感,然后有感而發,就能在日積月累的過程中提升彌補傳統教學所造成的種種尷尬,從而真正地提升了學生內在表達能力的不斷發展。
(責編 韋淑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