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逸梅
摘 ? ?要: “部編本”語文教材大幅度增加了古詩文選篇,對古詩文的教學要求愈趨細化與深化,這提高了對中學語文教師古詩文教學能力的要求,與之相應,高校師范生古代文學教學亦當作出了反思與改進。
關鍵詞: “部編本” ? ?師范生教育 ? ?古代文學教學
對于中小學教學改革來說,“部編本”是近年來討論熱烈的一個話題。教育部發布通知,全國所有中小學的語文、歷史、道德與法治課程都將統一使用由教育部統一審定的“部編本”教材。在以上三科之中,尤以語文課本變化巨大,引起關注最多,其最顯著的變化之一便是古詩文內容比例的提升。古詩文在中小學語文教材中占比劇增,無論對于教師還是學生,均形成新的壓力和挑戰。對中小學教師預備役的大學漢語言文學師范專業學生來說,這種壓力與挑戰隨之產生。敏感者不難發現,近年來師范生教師資格的認定,隨著中小學教改而同步改革,在師范生獲取教師資格證所須通過的一系列筆試與試講中,對古詩文能力愈趨重視。風起青蘋之末,為了應對目前中小學教學改革大勢,培養符合新教改理念的師范生,大學師范專業在相關學科教學中變革教學思路與教學理念勢在必行。本文通過對“部編本”中學語文教材中古詩文選目的編選理念、特色進行分析,在此基礎上對目前大學漢語言文學專業師范方向的學科教學進行反思。
一、“部編本”初中教材的古詩文編選情況及教學理念
“部編本”指“教育部編義務教育語文教科書”,由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包括小學和初中兩階段,于2016年秋季開始作為教育部指定教材在全國中小學統一使用。這套教材編寫歷時四年,對十多年來的課程改革及課標實施的得失進行細致的總結調查,經過反復研討、審查和試教環節,得到廣大師生的好評。“部編本”在選文上,強調經典性、文質兼美。相較以往的教材,最顯著的一個變化是對傳統文化的重視,在古詩文教學方面進行了以下三方面改革:
首先,整個義務教育階段,“部編本”語文教材的古詩文選目較原有各種版本教材皆有大幅增加。具體來說,從小學一年級開始就有古詩文教學,小學六年12冊古詩文選目共計128篇,占所有選篇的30%以上,比原人教版增加59篇,增幅達87%;初中三年6冊古詩文選目共計124篇,占所有選篇的51.7%,較以往人教版劇增一倍,增幅達51%。換言之,以初中而言,教材一半以上為古詩文教學,學生每學期必須掌握的古詩文篇數在20篇以上。此外,在初中語文教材穿插于各單元的板塊中,每個學期皆安排兩個課外古詩文誦讀環節。在每課古詩文練習部分,往往有拓展閱讀的篇目,如吳均的《與朱元思書》一課后,就要求學生閱讀被并稱“吳均三書”的《與施從事書》《與顧章書》,體會寫景文章的特點。倘若將練習部分的拓展閱讀要求考慮在內,古詩文教學在目前初中語文教學中的重要性更不言而喻。
其次,“部編本”語文教材古詩文涵蓋時代面更廣、體裁更多樣、題材更豐富。僅以初中而言,所選取的古詩文從《詩經》開始,直至近代作者所作詩詞,涵蓋中國歷史上春秋戰國、東漢、三國、東晉、南北朝、唐、宋、元、明、清以來各個歷史時代,歷史跨度廣闊。在選文體裁上,包括古風、樂府、律詩、絕句、詞、曲、民歌、兩漢論文、辭賦、傳記、書簡、文言小說、白話小說、明清小品等,選編體裁多樣。從題材看,僅以韻文類的詩詞曲而言,寫景抒情、托物言志、說事明理、即事感懷、諷刺時政、詠古嘆世等無一不具。“部編本”古詩文選目涵蓋時代之廣、體裁之多樣,體現了其“重視語文核心素養,重建語文知識體系”的編寫理念,體現出了對系統性、成序列的傳統文學知識體系的重視。
最后,尤為重要的是,從“部編本”古詩文教學要求和教學目標,體現出對真正的“語文核心素養”的重視。仔細研究“部編本”初中語文教材的教學目標、教學建議與習題設置,不難發現,其教學要點、重點非常清晰細致地落實提高“語文核心素養”、提高學生閱讀和寫作能力的要求。從前各版本的語文教材,在單元設置上大多體現人文關懷,在課程中重視字詞句的分析與積累和主題的探究,但對閱讀和寫作的探究較籠統。例如,在課后練習中,布置古文誦讀,常見的要求是“有感情地朗誦課文”,自小學至中學,概無例外,至于是“什么樣的感情”及“怎樣表達出感情”,則很少要求教師帶學生進一步辨析。再如,要求學生理解詩歌中的表達方式和修辭手法,往往含糊地讓學生掌握“融情于景”“側面烘托”“托物言志”,至于如何“融情于景”,融何種情感于何種景,此詩和彼詩的“融情于景”有何不同,在詩歌“融情于景”的鏈條上,此詩有什么獨特之處,處于什么位置?則基本不甚了了。“部編本”在這一點上進行了重要的改進,在古詩文課程內容上,教學目標清晰,要點明確,體現出對細致的文本閱讀能力的要求。縱觀“部編本”初中語文教材的課后練習與教學建議,除了常規的文言字詞巨型積累練習外,提高了對煉字、情感辨析、細節辨析、具體信息概括及理解的要求,可是看到編寫組無處不在的要求文本細讀、力求舉一反三地習得語文核心素養的初衷。例如,在白居易《錢塘湖春行》一詩的積累拓展部分,教材要求學生通過細讀文本指出從哪些地方可知詩歌描寫的是“早春”景色,又列舉四詩,要求學生辨析其具體描寫春天哪一階段,這提高了對詩歌細節內容的理解要求,其背后則透露出通過細節促使學生通過意象精確把握詩意的設計。又如,同是這一課,要求學生總結詩歌對仗、押韻的特點,體現出促發學生對律詩詩體特點自覺的用心。總之,在“部編本”初中語文教材中,古詩文的編選與教學,皆顯示出對以文本細讀為目標的語文核心素養的重視,這對于語文教師來說,應該是不小的挑戰。
二、大學師范生古詩文教學現狀與面臨的挑戰
大學漢語言文學師范方向,以培養中學語文教師為基本任務和目標。因此,課程設置必須兼顧學科教學與教學理論及方法兩個方面。目前中小學教改的大勢,在這兩個方面皆對大學的師范生教育提出了新要求。僅從“部編本”初中語文教材中古詩文教學的新情況看,為應對挑戰,師范生既需要完善與更新學科知識體系,更需要掌握和更新教學理念與教學方法。
一般而言,目前大學本科漢語言文學師范方向的課程設置,與其古詩文教學能力息息相關的,既包括學科類課程,如“古代漢語”“中國文學史”(或稱“古代文學史”)“中國文學批評史”及一系列分時段的精讀類專業課程(諸如“先秦文學研究”“唐詩精讀”“宋詞鑒賞”“《論語》精讀”之類,均為某段或某種文學史的精讀課,各學校具體課程設置有所差異),又包括教學法課程,如“中學語文教學法”。其中,尤以學科類課程對師范生古詩文教學能力影響深遠。這類課程,旨在提高學生的語言、文學修養,培養學生的審美情趣與能力,提升學生的文化品位與人文關懷,使他們系統掌握中國古代文學自先秦至清代的發生發展歷史,掌握古代漢語的語言規律,直接及借助工具書閱讀古代文獻,掌握古代著名作家的優秀作品,并且習得閱讀、分析古代文獻的能力。按照教學大綱的設想,經過大學四年學科課程訓練的中文師范生,應該完全能夠接受中學語文古詩文教學的考驗,具有相應的教學能力。但事實上,目前大學漢語言文學師范方向的古代語言、文學教學,還存在一些問題,影響師范生的古詩文閱讀與教學能力。
首先,目前大多數師范院校古代文學課程的教學重點是文學史,而非文學作品,這與基礎教育階段古詩文作品教學形成了錯位。對于整理的文學史源流的把握,當然是學生形成系統文學知識體系的必要條件。但是,文學史的理性認識實際是建立在對每一時段大量原典作品的扎實閱讀與精細分析基礎上的。離開了具體的作品分析,文學史就是空洞的。但因為在講授和考核中,史易于文,相對來說更有規律,容易把握,所以長期以來形成了重“史”輕“文”的局面。師范生在中國文學史這一學科基礎課中所受的專業的作品分析訓練不足,導致其掌握的古代文學作品量與作品細讀能力雙重低下。例如,在“部編本”初中語文教材八年級部分,選入的《詩經》中的《式微》《子衿》,曹植《梁甫行》、劉楨《贈從弟》、陶弘景《答謝中書書》《禮記》二則等,均是大學古代文學課程未選或略講的內容,如何結合相關的文學史背景、作家情況進行作品的深層解讀,并有效完成教學,對于師范生而言,是有難度的。
其次,在目前古代文學的教學中,精讀、細讀、研討式閱讀的教學是相對缺失的。從課程設置看,各高校漢語言文學專業均設置了精讀類學科課程,例如上述“唐詩精讀”之類。這類課程原本著眼于解決文學史課程重“史”輕“文”、文學作品閱讀數量和深度不夠的問題,致力于提高學生細讀和研究的能力。但在實際教學過程中,卻有一些成為文學史的“長編”和“細化”,往往從科研的角度出發,將這類課程上成某具體文學問題的學術研究,而不是重要階段重要文本的精讀與研討。在以培養研究者為目標的教學中,這自然無可厚非。但若以師范生的培養而言,則不能不說是偏頗的且與課程設置的初衷背道而馳。因此,雖然接受了這類課程的訓練,但一些師范生依舊難以具備文本細讀的能力。例如,在2018年12月的師范生資格認定試講中,對《蜀相》一詩要求解析頷聯“自”和“空”兩字的表達效果,分析其中的情感,并要求舉一反三地理解其他古詩詞中“空”“自”二字的表達效果。這道題非常典型地體現出目前中學語文教學對師范生精讀和研討式閱讀能力的要求。然而,在大學文學史課程中,卻很少這樣細化到一聯、一句、一詞乃至一字,訓練學生閱讀能力的課程設置。
綜上所述,對應“部編本”中學語文教改提出的要求,反思高校古代文學教學,可知還存在一些需要改進之處。
三、師范生古代文學教學的應對與改進策略
為了培養能夠勝任“部編本”語文教學任務的中學語文教師,高校師范生古代文學教學可考慮以下改進方法:
課程設置與內容改進。首先,在貫穿大學階段的學科基礎課中國文學史中,應將課程的重點從中國文學史轉移到古代文學作品。在設置的教學大綱中,應該將古代文學作品作為教學和考查的重點,而不是將中國文學史作為重點。上課以作品為中心,同時,在課程考查中明確學生應該掌握的作品數量。例如,在眾多高校的古代文學課程與教材選擇中,四川大學古代文學專業所編寫的《中國文學》四卷,便以“文”帶“史”,非常切合以作品理解文學史的思路,不妨借鑒。其次,應該更多地設置精讀作品類的課程,并明確精讀類專題課程的教學任務,讓學生在閱讀經典作品之后,掌握學習中國古代文學知人論世等的具體的方法,培養獨立解讀文本、深入研究文本的能力。如分階段的文學史精讀之外,不妨設置專書精讀或專門作家作品精讀的專業選修課,例如“《世說新語》精讀”“《文心雕龍》精讀”“杜詩精讀”“蘇詞精讀”,這樣的課程顯然地以對原典的文本研讀為中心,課程組織圍繞原典設置,師范生在其中所得的,絕非一書一人、一文一詩的詳細知識,同時也會在研讀和教師授學的過程中,習得精細解讀文本的方法。
教學方法與手段的改進。在具體的作品教學中,應將泛讀與精讀相結合。一方面,廣泛介紹各體、各類、各個時代、各種題材的文學作品,以廣學生之見識。另一方面,則應該極盡細致地給學生展示文本的細節,多維度地帶領學生分析具體作品。對于前者,不妨在課后多布置學生進行興之所至的泛覽,讓學生得窺文學作品世界的全貌,而非教材上的重點。例如,在唐代文學中講授李杜詩歌的部分,在作品選之外,不妨布置學生翻看一些專門的選本,讓他們多多接觸重要作家的其他面貌,形成全面完整的印象。對于后者,則不妨多改進具體的教學方法,引導學生細讀,如對具體作品進行小組研討、問題引導式教學,通過反復研討、不斷提問,訓練學生注意文本的細節。例如,唐詩《次北固山下》,除了廣為人知的“客路青山外,行舟綠水前。潮平兩岸闊,風正一帆懸。海日生殘夜,江春入舊年。鄉書何處達?歸雁洛陽邊”版本外,不妨再提供題為《江南意》的版本:“南國多新意,東行伺早天。潮平兩岸失,風正數帆懸。海日生殘夜,江春入舊年。從來觀氣象,惟向此中偏。”開放課堂讓學生討論兩詩從詩題到首聯、尾聯所表達的詩意的區別,讓學生各抒己見,比較其表達效果,從而啟發學生思考古詩的切題、本詩中警句、詩眼的表達勝在何處等一系列問題。通過激烈的探討和連續的問題,學生的閱讀能力得到很好的鍛煉,并有望將之付諸以后的教學實踐。
最后,需要特別提出的是,對高校師范生古代文學教學實施改進,最堅實的依托是學科教師的學術視野和教學熱情。只有處于主體地位的高校學科教師秉持終身學習理念,不斷提升自己的教學和科研能力,才能讓課堂內外一直保有真正有益于教學對象的活力與深度。
參考文獻:
[1]溫儒敏.“部編本”語文教材的編寫理念、特色與使用建議[J].課程·教材·教法,2016(11).
[2]周勛初.西學東漸下中國古代文學研究的艱難處境[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3:294.
[3]鄧志清.基于“部編本”語文教材的學生語文核心素養培養研究[J].教師教育論壇,2018(10).
[4]陳彝秋.分享與引導——中國古代文學教學中問題設置的理論與實踐[J].文教資料,2018(33).
[5]王允亮.發現古詩文之美——高校古詩文教學方法略論[J].美與時代,2018(8).
基金項目:本文為常熟理工學院承擔的江蘇省卓越教師培養計劃“初中語文數學英語‘雙能融合卓越教師培養模式探索”項目的階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