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妙玲

摘 要:林業是我國一項具有公益性質的產業,其能夠為我國帶來相應的社會經濟與生態效益。目前林區發展速度較慢,經濟收入增長滯后,針對這些情況應轉化思想,解決林業發展出現的問題,根據生態建設特點,理清林業產業現狀,從而使林業發展水平有效提高,進而林業發展與生態建設之間相互促進協同發展。
關鍵詞:林業生態建設;林業發展;相關性
全球經濟一體化發展中自然資源和生態環境的作用顯著,使自然生態環境承受較大的發展壓力,由于存在全球氣溫變暖,土地沙漠化問題,有必要科學大力生態環境。其中林業建設發揮關鍵作用,只有認清生態環境影響林業的程度,才能徹底發展林業產業經濟。
一、林業生態建設現狀
在我國廣東省有大片的林地,面積大約為1083.3萬hm2,改革開放后,廣東地區的林業得到了全面的發展與推動,并且針對于林業開展林業經營、林業第二次創業、創建林業生態等戰略政策,獲得良好的成果。1991年,由于林業成效管理突出,黨中央、國務院將“全國黃山造林綠化第一省”稱號授予廣東省。1985-2003年,全省林地從463.3萬hm2增加932.7萬hm2,森林覆蓋率從27.7%增至57.3%,林木蓄積量從1.07億m3增至3.509億m3。森林資源進入生長量超消耗量的良性循環,完善生態與投資的環境。根據森林資源和生態公報,全省現有森林植物吸收總量7.3546億,氧氣釋放總量5.3478億,貯碳總量20037億,提供涵養森林水源年水量163.69億。林業建設能夠保持生態平衡,同時也能夠貫徹落實可持續發展的科學發展觀。
二、林業生態建設問題
雖然廣東林業生態建設獲得優異成績,但依然面臨嚴峻的發展形勢,主要問題如下:
1.森林質量較低,林分結構不合理。在我國的廣東地區,分布比例較大的便是人工純林與低效林,不過其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即森林樹種單一且結構簡單。據調查統計得知,在廣東省的馬尾松純林面積大約為320多萬hm2,杉木純林93.3萬hm2,林分均郁閉度0.48,明顯比全國水平低,全省林分中,幼齡林占60.3%,中齡林占26.2%,近熟林占10.6%,成熟林僅占3.4%。在這之中,生態功能等級偏低的三類林面積較大,大約為廣東省森林總面積的46.8%,而以經營為目的生態效益生態公益林346萬hm2。表1可知,廣東森林覆蓋率已超過全國其他地區,除福建與江西外,林業用地占土地面積比超過湖南、廣西。
2.生態問題頻發、生態工作較弱
(1)水污染問題主要便是水土流失造成,根據調查統計得知,在廣東省,水利流失的面積達到143多萬hm2。一些花崗巖、石灰巖侵蝕區域土壤流失殆盡,尤其人為引起的土壤侵蝕問題,在經濟發展地區更嚴重,破壞了地區生態環境。據監測,廣東1年內林地流失土壤量超過2300萬,水土流失引發水污染,水質性缺水情況更嚴峻。
(2)土地退化降低林地生產力。全省森林土壤肥力持續降低。據調查,全省于1998-2015年間,林地土壤肥力衰退嚴重,相應降低土壤PH值。
(3)生物多樣性危機爆發。亂砍亂伐加之城市交通的快速發展,及外生態侵襲,破壞了動植物原來生存環境,切斷生物通道,物種瀕臨滅絕,對生物多樣性保全造成巨大威脅。全省野生動植物15%-20%,處于瀕臨狀態,超世界水平。
(4)生態安全水平受到外來物種的危害。改革開放后,外來生物進入廣東,入侵種由于缺少自然控制而肆意爆發,減少本地物種的種類和數量,甚至令部分物種瀕危,外來物種對本地遺傳資源造成污染,使森林生態系統面臨退化風險,減少物種的多樣性。
3.自然災害頻發,減災系統不完善。廣東頻發生自然災害,如森林火災、森林病蟲害、臺風、干旱等。全省范圍內降低了森林質量,降低森林生態系統自我調節水平,不能有效抵御自然災害,防災減災系統的不完善,威脅了人民的生命財產安全。據研究,赤潮原因是紅樹林濕地受損造成近海地區生態失衡。珠海、深圳等地紅樹林遭遇的破壞更嚴重,赤潮肆虐,湛江地區由于紅樹林面積較大而極少受破壞。廉江農田在紅樹林保護下,經歷無數風浪襲擊也平安無事。新溪鎮沒有紅樹林保護石堤,沖垮后海水淹沒大面積農作物,損失慘重。
4.爭地問題嚴重,生態用地減少。廣東城市化建設速度加快,工業開發和城市建設征用大量林地,逐年減少生態建設用地,破壞了現有植被。最嚴重地區為珠江三角洲,如東莞,近4年占用1800hm2林地,占比2.7%。減少生態建設用地直接破壞生物的生存環境。切斷的生物通道,加快物種滅絕速率。
三、林業生態與產業的關系
1.生態建設不能離開產業發展。國家經濟建設,林業貢獻大量林產品,但林業發展由于缺乏投入影響生態建設效果,不利于社會經濟發展。經濟水平的提升,增強了國家實力,支撐林業產業發展,故有必要發展生態建設工作。廣東生態建設長期性和資金供給短期性需通過林業產業發展化解。林業產業為生態建設提供充足資金,使其良性循環。
2.林業產業發展鞏固了生態建設成果。廣東發展林業工程,大部分是生態工程,其貫徹落實存在時間與資金限制,發展結束后必須通過培育新經濟增長點保證財政,極有可能通過林區與林區資源對林業產業發展,故后續發展生態建設工作,應綜合統籌考慮我國林業資源發展。
四、林業發展的戰略目標分析
1.大力保護林業生態紅線。所謂的生態紅線,主要便是保證我國的生態環境平衡、居住環境安全以及保護是生物的多樣性,而在我做的廣東地區,為了保護生態平衡,對于生態紅線做出了四條規范,即:保護森林、濕地、林地以及物種的和諧發展,截至2020年,森林保有量1088.9萬hm2,林地保有量1089萬hm2,濕地面積為176.4萬hm2。
2.發揮森林生態屏障作用。有效的使生態公益林擴面增效,并且使生態公益林更加完善,同時也可以有效增加森林面積。對生態敏感區域,推進森林生態修復工程的發展。通過多項措施,在沿海地區構建防護林以及紅樹林,通過以上方式,保證我國我國生態系統的穩定,同時也使沿海地區抵御自然災害的能力有效提升。
3.打造人居森林環境。在該項工作當中,其核心的入手點便是建設森林城市以及做好鄉村美化工作,隨后達成城鄉一體化的綠化效果,并且加大力度改善城區以及郊區的森林綠色生態建設,改善城市森林部署,營造適合居住的生態環境,廣東地區十三五期末,增加1000處森林公園,168處濕地公園等。
4.保障生物多樣性。優化自然保護區與森林公園網絡系統,一定程度保護了95%的重點保護物種和典型生態系統類型。同時也使保護物種資源得到了70%的恢復。并且,通過生態工程技術對于當前退化的濕地資源進行了重建以及修復,該項工作在一定程度上保護了我國的自然系統生態平衡。采取保護措施對于重點稀有保護植物進行保護,挽救瀕危的動植物種群。隨后還需要提升對于天然林地的保護力度,在保護區內引入天然林保護項目。
5.建立綠色產業基地。在建立綠色產業基地的階段,依照科學的方式來進行,并且種植示適宜的樹種,例如:桉樹、南洋楹等建設短輪伐期工業原料林基地,基于普通闊葉樹建設速生豐產林基地,從而使我國的油茶高產示范林全面的發展,進而使我國儲備木材的戰略被貫徹落實。
6.提升林業防災能力。需要在森林當中構建防火措施,提升防火能力,設計遠程監控林火系統,完善預防、撲救和保障三大防火體系,降低控制森林火災受害率。初步擬建林業有害生物控制體系,全省范圍內搭建預警網絡,提升預警有害生物災害、減災控災的水平。
五、基于生態文明林業發展建議
1.堅持林業生態探索。廣東以生態文明林業改革工作,明確綠色發展計劃,科學布局林業工作。加大力度來保證森林生態系統、水源生態系統以及道路林帶生態系統,使森林資源指標有效增加,從而對于生態安全格局做出優化,并且也要使生態效益有效提升,從而使現代化林業大力發展。
2.穩步推進林業改革。全省范圍深化改革林業工作,為現代化林業建設注入活力。推動林業碳匯交易工作,彰顯林業發展潛力,鼓勵農民造林綠化,使廣東地區發展生態建設。改革林業時,重視保護森林資源,全面監管。結合制度對森林資源控制,強化定額管理,統籌治理火險區。
3.提倡生態文明發展模式。圍繞第一、二、三產業建立惠民和富民的綠色產業發展構架。慎重考慮資源環境承載力和自凈能力,有效提升資源應用水平,發展環境友好的制造業核心技術。加強林產品如木材、森林食品等供給能力,促進林業產業綠色、循環發展。
六、結語
綜上所述,生態建設與林業產業兩者之間的發展相互協調、互相促進,在新的發展形勢下,為推動林業產業的健康發展,需積極建設生態環境,如此,才可以保證林業產業規模化和標準化發展,一定程度保證生態文明,使經濟發展和生態建設協調發展。
參考文獻:
[1]葉遠明.以林業可持續發展推進生態文明建設[J].技術與市場,2016(1):156-158.
[2]阿依努爾·阿木爾哈孜,劉霞.淺談森林培育在促進林業可持續發展建設生態文明中的重要性[J].中國林業產業,2016(7):168.
[3]劉明濤,孫垚,張淑華.中國林業可持續發展的思考[J].中國林副特產,2017(4):97-98.
[4]劉宏軍.林業可持續發展視角下的營林管理措施分析[J].山西農經,2016(16):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