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娜 白立軍
摘 要:本文對榆林土地荒漠化的原因、治理榆林土地荒漠化的策略、榆林治理土地荒漠化的成果三個方面進行了淺要論述,相信在科學發展觀的指引下,榆林的生態環境建設會取得新的更大的成績。
關鍵詞:榆林;治理;土地;荒漠化
一、榆林土地荒漠化的原因
土地荒漠化既是自然現象,又是社會現象,可以說是人類活動作用于自然環境的結果。因此,我認為探討榆林土地荒漠化的原因,應該從自然和社會兩方面入手。
1.從自然方面來看,榆林存在著容易導致土地荒漠化的條件。榆林 深處內陸,屬于干旱地區,氣候干燥,大部分地方年降水量均在50毫米以下,有些地方年降水量甚至不足20毫米。由于降水主要集中在7、8、9三個月,加之氣候干旱,蒸發量大,所以一年中濕度差別較大,容易出現旱災和風災。旱災的后果是造成土壤水和地下水大量蒸發。而土壤水、地下水與植物生長有著十分緊密的關系。在降水量極少的干旱地區,土壤的含水量主要靠地下水毛管供給。當地下水位下降,毛管上升水不能達到地表或植物根系層時,植被開始衰退,植被衰敗以后,就容易受到風蝕破壞,從而出現沙漠化。風災對土地荒漠化的影響更為明顯。風是沙漠擴展的原動力,地表一旦失去植被保護就會受到風蝕。隨著風蝕作用的不斷發展,光板地演變成風蝕劣地,被吹蝕的物質形成風沙流。當風沙流速度降低或遇到障礙時,所挾沙塵下落堆積,受不同風向的影響而形成各種類型的沙丘,從而使該地變成沙漠。
2.從社會方面來看,人類不合理的經濟活動大大加速了榆林土地荒漠化的進程。榆林的開發已有多年的歷史,但有些王朝在開發榆林時,或只注重軍事控制,不注意經濟效益;或只注重開荒種田,不注重多種經營。對于自然條件較好的地方或具有重大戰略意義的地方,進行過度開發,甚至竭澤而漁;對其他地方則視而不見或很少過問。有的為了擴大馬羊的生存空間,不惜驅逐農戶,破壞莊稼,把農田變為牧場;有的為了擴大耕地面積,不惜砍伐森林,開墾草場,把宜林宜牧地區變為農業區。而濫墾濫牧、毀壞森林和粗放的耕作方式則直接影響著榆林土地荒漠化的進程,對榆林土地荒漠化起著決定性的作用。此外,對水資源使用不當也會導致土地荒漠化的發展。榆林也曾有過一些城鎮,天然植被良好,農業發達,但過度開墾用水,使河流萎縮,水系變遷,從而導致大片土地荒漠化,這些城鎮也隨之相繼消亡。
二、治理榆林土地荒漠化的策略
土地荒漠化嚴重地制約著榆林經濟社會的發展。治理荒漠化的土地已經為林大開發的當務之急。如何治理榆林荒漠化的土地? ?我認為
1.要在思想上充分認識榆林土地荒漠化的危害,認識治理榆林荒漠化土地的必要性和緊迫性。從土地荒漠化的歷程來看,榆林土地荒漠化呈現出不斷加快的趨勢:時間離現在越近,土地荒漠化的頻率就越快,強度也就越大。定邊、靖邊、橫山諸縣原來生態環境較好,后受到毛烏素沙漠的威脅,逐漸出現荒漠化的傾向。到20世紀前期,流沙大面積向南推移,多個鄉鎮和村落受到風沙的侵襲或壓埋,就連榆林城也受到風沙的嚴重威脅,以致有“榆林三遷”的說法。新中國成立后榆林建設步伐加快,土地荒漠化的情況有增無減。如毛烏素沙地近40年面積增加了47%,林地面積減少了76%,草地減少了17%。這不能不引起我們的重視,如果不痛下決心加以治理,榆林經濟社會的發展必將受到嚴重的影響。
2.要正確認識自然因素和人為因素在土地荒漠化過程中所起的作用。從榆林土地荒漠化的成因來看,自然因素和人為因素在土地荒漠化的過程中都曾發生過作用,但這并不是說二者的作用是相同的。在史前歲月中,土地荒漠化只是一種自然的過程;但在人類活動的歷史時期,土地荒漠化就加入了人為的因素;隨著時間的推移和人類活動的加強,人為因素對土地荒漠化的影響越來越大,成為加速土地荒漠化的主要因素。自然因素可以導致土地荒漠化,但它本身有一定的調適功能,當自然環境有所改善時,也可能有利于荒漠地帶恢復它的生態系統。與自然相比,人類具有強烈的主觀能動性。如果人類能夠改變自己的生產生活方式,樹立牢固的生態意識,減少對自然的破壞活動,使人與自然處于和諧發展的狀態,就完全可以防止或減少荒漠化的發生。只有充分利用大自然的生態恢復機能,發揮民眾保護環境的主觀能動性,興利除弊,未雨綢繆,才能在治理榆林荒漠化土地的過程中有較大的建樹。
3.要吸取以往防風治沙的經驗教訓。防風治沙的措施主要是種樹種草。種樹種草的方法分為人工和飛播兩種。人工措施主要是在流動沙丘上設置沙障,條、灌、草結合,合理布局,層層推進。栽的樹種有楊樹、油松、樟子松、側柏、花棒、紫穗槐、刺槐、沙棘、沙柳、旱柳、檸條等。種的草種主要有沙蒿、沙打旺等。飛播措施主要是在離村落較遠的大沙中用飛機播撒花棒、沙蒿、沙打旺等。近年來國家又實行退耕還林的政策,鼓勵農民種樹種草。雖然國家十分重視荒漠化的治理,并采取了一系列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但在總體上榆林土地荒漠化的勢頭還沒有得到遏制。原因是一些榆林的開發者缺乏生態保護意識,急功近利,不計后果;“一邊治理,一邊破壞”的情況時有發生,破壞的規模甚至超過了治理的速度。這種情況是令人痛心的。只有吸取古今中外治理荒漠化的經驗教訓,在榆林開發的過程中揚長避短,才有可能將治理荒漠化的工作落到實處,收到較好的效果。
4.我們應當從榆林的實際出發,系統地解決治理荒漠化過程中存在的具體問題,因地制宜,全面規劃,構建榆林防治土地荒漠化的生產——生態安全體系,把治理荒漠化的工作長期不懈地堅持下去,爭取使荒漠化土地徹底逆轉,為榆林的大開發做出應有的貢獻。
三、結語
今日的榆林,數以萬計的農田林網、基干林帶和零散林地將昔日肆虐的黃沙牢牢鎖住,再也遇不到“大風一起、黃沙滾滾”的場面。相信榆林一定會被勤勞智慧的榆林人民建設成一座城在林中、路在綠中、居在園中、人在景中、生態環境明顯改善、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21世紀的“塞上綠城”。
參考文獻:
[1]董光榮.我國土地荒漠化的分布與危害[J].干旱區資源與環境,1989;3(4):33-42.
[2]王濤.走向世界的中國沙漠化防治的研究與實踐[J].中國沙漠,2001,21(1):1-3.
[3]王濤我國沙漠化研究的若干問題——3.沙漠化研究和防治的重點區域[J].中國沙漠,2004,24(1):1-9.
[4]牛叔文.生態農業模式及西北地區荒漠化環境演變[M].北京:中國農業科技出版社,2002.
[5]董光榮, 吳波, 慈龍駿, 等.我國荒漠化現狀、成因與防治對策[J].中國沙漠,1999,19(3):318-3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