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巧玲
[摘 要]兒童從幼兒園升入小學,是“幼小銜接”的特殊轉折時期,如何使兒童盡快適應新學校的學習生活,需通過學生學習行為的養成教育、學科學習的啟蒙教育,以及與終身教育的家庭教育相銜接,才能確保新生及早、順利地融入小學學校生活,為未來的學習和發展打下良好的基礎。
[關鍵詞]小學;入學教育;三部曲
[中圖分類號] G61[文獻標識碼] A[文章編號] 1007-9068(2019)27-0095-02
兒童從幼兒園升入小學,是“幼小銜接”的特殊轉折時期,是每個孩子人生的新起點,學習環境、學習方式、社會關系、行為規范、角色期望都發生了重大轉變。學生每天上六、七節課,上課要求坐得住,且要注意力集中,還要了解熟悉校紀校規,很多事情都需要孩子獨立完成,因此,這個時期會發生心理上的一個突變。針對這一轉變,意味著小學老師須從入學報到開始,就要著力做好對孩子的教育引導。此項工作對于今后學生形成良好的行為習慣,更好地開展班級工作,以及取得較好的教學效果,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如何將一張張毫無修飾的“白紙”變成獨一無二、絢麗多彩的“畫卷”?如何使兒童盡快適應新學校的學習生活,讓學生明白為什么上學?怎樣上學?上學以后干什么?的確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如何做好這一開端的“特殊教育”,本文試從小學生常規教育、學科啟蒙教育、家庭教育三個角度入手,對小學生入學教育提出相應的對策。
首先,新生入學伊始,向學生布置需要完成的三個任務:(1)用十天熟悉學校的一日生活。(2)每天用十分鐘向家長匯報在學校了解到的一切,鍛煉小學生的觀察力、表達力。(3)用十個月時間,爭做一名優秀的小學生。
這“三個十”寄托了老師美好的期望與祝福,教給孩子充分發揮自己的主觀能動性,培養獨立自主的能力,為一年級新生前進的道路“點亮一盞明燈”,喚醒童心,啟迪成長,激發他們成為一名小學生的自豪與驕傲,幫助他們邁好小學階段學習的第一步。
其次,根據這“三個十”,擬定具體的教育目標和措施,即行為養成教育、學科啟蒙教育、與家庭教育的溝通銜接。
為了讓孩子盡快熟悉學校的規章制度,落實給孩子們提出的前兩個“十”,我把學校的各個環節的日常要求以兒歌的形式教給孩子,孩子們記得快、記得牢,然后反復引導孩子訓練,不用多長時間,孩子們便把《小學生守則》《小學生日常行為規范》《小學生課堂紀律》《小學生文明班行為規范》的要求落實到自己的行動上,達到了預期的目的。
(1)認識校名、年級、班級:背著小書包,來到××校;進入一年級,×班是我家;從此我是小學生,學習知識和文化。
(2)到校時間:早×點,午×點,按時到校不遲到;不說話,不亂跑,教室里面把書讀。
(3)排隊:排隊快靜齊,行進不說話,路上不亂跑,安全要牢記。
(4)上課要求:上課鈴聲響,趕快進課堂;課本、鉛筆放得好,靜等老師把課上;起立要站直,坐正不亂晃;不做小動作,專心來聽講;發言先舉手,回答不亂搶;答問題,聲音響,別人講,認真聽,這樣才是好學生。
(5)組織教學:小小腳,并并攏;小小手,自然放;小眼睛,看老師;小耳朵,認真聽;小嘴巴,不亂講;小腦袋,仔細想……
(6)讀書的姿勢:讀書時要注意,頭正肩平腳放好。
(7)寫字要求:寫字姿勢要端正,身體坐正書放平;一寸一尺一拳頭,左手翻書右手寫。
(8)課間要求:下課鈴響兩件事,一要立即上廁所,二要做好課前事;時間足夠不用跑,游戲玩耍要文明,課間安全記心間。
低年級兒童的行為可塑性非常強,此時的行為養成教育非常重要,如果學生在低年級階段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對他們今后的學習乃至生活都有著不平凡的影響。反之,如果錯過了這一階段,那學生的好習慣很難養成。所以開學之初,就要及時規范其行為習慣。
根據一年級新生的心理特征和年齡特點,我把抽象的數學知識,以具體形象的思維形式和兒歌的形式呈現給孩子,寓教于樂,在輕松愉快的狀態下掌握知識,達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1)用雙手的10個手指鞏固幼兒園所學的2—10的分解與組成,為10以內的加減法打下了基礎。如:一只手,兩只手,一共10個手指頭;彎下1,還剩9;彎下2,還剩8;彎下3,還剩7……玩手指,學數學,你說奇妙不奇妙。接著又背誦了湊十歌:1和9好朋友,2和8手牽手,3和7不分離,4和6不能少,5和5雙胞胎,合起來都是10。
(2)在學習等號時背誦了:小等號,兩條線,上下兩線一樣長;橫中線上面住一條,橫中線下面住一條。學習大于號、小于號時背誦了:大于號,小于號,兩個伙伴一起到;開口在前是大于,尖角在前是小于;兩個數字中間站,開口朝著大數笑。大于號、小于號、等號學完之后又背誦了:開口向左大于號,開口向右小于號,相同數間用等號。
(3)為了分清左右,我編了兒歌:伸出我的右手,寫字用右手,大于號用右手,從右數用右手;伸出我的左手,舉手用左手,小于號用左手,從左數用左手。
(4)認識圖形時,背誦了:正正方方六張臉,前后、左右和上下,一樣大的是正方體;長長方方六張臉,前后、左右和上下,不一樣大的是長方體;上上下下一樣粗,兩頭圓面是圓柱;圓滾滾的是球,滾來滾去真好玩。
(5)認識鐘表時編了兒歌:小小表盤圓又圓,時針、分針跑圈圈;分針長,時針短,一個快來一個慢;分針跑完一滿圈,時針剛跑一小段。為了認識整時和半時又背誦了:分針長長指12,時針指幾是幾時;分針長長指6上,過了幾時是幾時半。
一年級新生數學入門的辦法還有:講故事、提問題,利用直觀教具、操作學具、電化教學等手段來輔助教學,通過數學游戲來培養學習興趣,采用啟發式教學來調動學習的積極性,善于表揚和獎勵,使學生獲得成功感,從而使學生愛上數學,愛上學習。
對于小學生來說,家庭是其生活的主要場所之一,給孩子最好的禮物是幫孩子形成一個良好的個性,為了使家庭教育、學校教育形成合力,從而產生強大的輿論執教氛圍,需要家長配合做好以下幾個方面。
1.培養孩子的獨立意識、自理能力
低年級孩子經常會出現忘帶書本和學習工具的現象,和孩子一溝通,孩子委屈地說,是家長沒給他裝上。其實,從孩子的話語里映射出家長在家大包大攬,沒有培養孩子的獨立意識和自理能力,孩子才會有這樣的意識,把責任推到家長身上。作為一年級孩子的家長,一開始,就要指導孩子每天自己削鉛筆,自己看著課表按科目分類整理書包,數學本夾在數學書里,語文本夾在語文書里,筆袋、彩筆裝在固定的位置,第二天上課,用時方便,這樣慢慢地孩子就學會了整理書包,不會丟三落四了,好習慣就形成了。
2.注重對孩子的教育方式
父母對孩子采取不同的教育方式和教育態度,對孩子們的個性形成會產生不同的影響。對低年級的孩子應該多耐心,少責罵;多鼓勵,少批評;多嚴格,少溺愛;多縱比,少橫比。主張民主的、寬容的方式,反對權威的、獨斷的、放縱的、溺愛的方式。
總之,小學一年級的新生入校教育,關系到學生今后的生活和學習態度、習慣以及未來發展的取向,對兒童的身心健康發展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入學教育應該從學生學習行為的養成教育、學科學習的啟蒙教育入手,以及與終身教育的家庭教育相銜接,以減少新入學兒童的適應障礙,確保新生順利融入學校生活,為其今后的學習生活打下良好的基礎。
(責編 韋淑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