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淼 駱亞 龔栩栩
摘 要:為解決傳統侗寨旅游發展與民族文化保護矛盾,探尋民族地區旅游的可持續發展道路,本文通過榕江縣侗寨的實證調研,分析榕江侗寨保護與旅游發展現狀,深入探討其取得的成效和存在的問題,提出三種創新型模式,完善侗族特色村寨的保護與發展方式,以期為榕江縣民族村寨旅游業發展提供一定的參考意見。
關鍵詞:傳統侗寨; 旅游發展; 文化保護; 創新型模式
中圖分類號:TU241.5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文章編號:1006-3315(2019)03-196-002
民族村寨旅游開發與民族文化保護是民族地區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課題。民族村寨旅游屬于鄉村旅游和民族旅游的交叉型旅游方式[1]貴州是一個少數民族集聚區省份,旅游資源眾多,但需要特色產業來帶動。受多種因素影響,民族村寨在開發過程中出現旅游發展與村寨保護不協調的問題;做好民族特色村寨保護與發展工作,需要對民族村寨的旅游發展和保護模式進行探討,尋求新的路徑選擇,實現民族地區經濟效益與文化保護的協調統一。
一、榕江縣概況
榕江,舊稱古州,地理區位優越,交通便捷。榕江隸屬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轄19個鄉鎮245個村,總人口37.2萬,侗、苗、水、瑤等少數民族占總人口的80%,是苗侗祖源文化集散地和中國侗族語音標準音所在地[1]。
榕江縣具有獨特的民族文化。侗族的薩瑪文化、鼓樓文化、花橋文化等原生態文化保存完整,薩瑪祠、苗王廟、鼓樓及花橋等建筑物歷史悠久,具有深遠的文化價值。榕江縣民族文化、民風民俗傳承延續較好,形成了較為豐富的民族文化旅游資源,有大利侗寨、宰蕩侗寨、三寶千戶侗寨以及車江三寶侗寨等民族村寨,榕江縣獨特的民族文化資源是發展榕江旅游最大的亮點。
二、榕江縣侗寨旅游的保護與發展現狀
(一)榕江縣侗寨保護現狀
第一,傳統民俗措施出臺但實施不到位。傳統村落是物質與非物質文化“雙遺產”,具有物質與人文“雙形態”,激勵村民自覺參與,激發村莊內生動力[2]。調研發現青年對于傳統文化的傳承上表現得并不積極,甚至一些侗族青年并不知曉本民族的一些基本習俗,這對于侗寨的發展是較為不利的。
第二,傳統侗寨傳承特色不突出。要讓承載文化的載體傳統村落“活”起來,需要以地方民俗為代表的鄉土文化“活態傳承”,需要針對不同村落特點探索不同的保護模式[3]。目前榕江縣的不同村寨之間差別不大,并未形成自己的特色和旅游路線的發展格局。
第三,傳統侗寨保護工程重復。榕江縣政府在政策實施過程中,政府的保護工程存在重復施工現象,沒有把有限的資源用在實處,并且對傳統侗寨的保護可能存在破壞的威脅。
(二)榕江縣侗寨發展現狀
在文化旅游的背景下,開發不當可能將其過度商業化,使得非物質文化遺產失去原本的文化內涵,本來面貌扭曲變形,甚至加速其滅亡[4]。
第一,文化旅游產業發展的規劃布局不完善。榕江縣各個旅游景點存在聯系不緊密和旅游體系不完善的問題。并且侗寨的特色沒有從區域上明顯區別開來,重復的內容使得侗寨的旅游體驗較為單一。
第二,旅游配套服務設施建設不齊全。目前的交通條件并不樂觀,雖然高鐵在一定程度上帶動了一些游客,但是在縣城里的交通并不便捷,且路線引導不清晰。
第三,侗寨村民參與度較低。政府下發了一系列關于保護和發展侗寨的文件和措施,但在政策實施過程中,由于村民文化水平偏低,且地區的經濟狀況問題等原因,村寨具體開發工作不到位。
三、保護與開發存在的問題
整體來看榕江縣開發過程略顯被動,尤其在旅游發展體系打造、特色文化符號構建以及整體效益最大化的創造中還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一)缺乏完整的旅游型侗寨管理組織體系
旅游型鄉村的發展和規劃應該具有一定的系統性,由相關部門對鄉村旅游業的發展做好理論和實踐指導[5]。旅游開發者各行其是,功能布局隨意。企業、當地政府和居民沒有形成良性的互助機制。政府作為統籌旅游發展大局的掌控者,在旅游開發過程中,沒有充分利用村寨自然資源和人力資源,進而導致當地居民在開發進程中參與度不高。
由于整體規劃和管理的缺失,景區管理制度相對松散,旅游特色活動側重點和目的性不突出。在對于榕江縣城近五年來的特色活動的調查中發現,每次活動的舉辦時間和內容主題并無一定規律性,導致景區特色無法深入人心。同時,對于旅游產品的開發也缺乏一定規劃。部分企業只是傾向于生產高利潤民族產品,而榕江縣本地特色產品幾乎沒有得到有效開發,產業鏈的價值和內涵都相對匱乏,最終難以實現文化符號向文化產業的轉變。
(二)文化內涵單調,特色文化傳承不足
特色文化傳承上的缺陷不僅在服飾、語言、建筑等方面體現極為明顯,而且在侗族價值觀、民族認同感、宗教信仰等方面也十分突出[6]。本次調查顯示,榕江縣的部分居民,尤其是青年一代很少有人使用侗語,日常生活中侗族傳統服飾已無年輕人穿著。群眾們對于文化缺乏認同,自然也就無法對文化主動創新。
(三)經濟效益、社會文化效益、環境效益矛盾突出
開發初期,政府曾對侗寨外部景觀進行重建,耗資百萬引進材料、技術人員在寨子的中央修建鼓樓。借著旅游熱潮,政府也曾引導少部分居民把特色侗族商品推廣出去,創造了一定的經濟效益。
隨著開發的進一步深入,傳統文化傳承保護與旅游經濟開發之間的博弈也逐步增加。在調查過程中可以明顯感覺到有些村寨為了博人眼球,濫用和扭曲民族文化的現象突出,忽視了民族文化本身的含義。整個開發過程中,一味地關注經濟效益而忽略整體性需求,勢必帶來社會文化效益、環境效益方面的損失。
四、創新型模式探討
現階段榕江縣的文化產業主要以旅游發展作為依托,而這種模式下發展起來的民族鄉村文化產業容易受周邊城市成功模式的影響從而走向同質化道路,無法針對榕江縣傳統侗寨具體情況,凸顯其文化特色。因此,創新型的保護與開發模式顯得尤為重要。
(一)互聯網+文化養生旅游發展模式
由于環境污染、工作壓力等因素的影響,健康養生的旅游方式逐漸受到人們的青睞。養生旅游是以現代養生觀為指導,以維護健康或保護健康為主要需求動機[7]。互聯網+文化養生旅游產業能有效的將互聯網、大數據、養生資源與旅游活動結合起來,依托生態養生環境和養生民俗文化,從游客的個人體能特征和養生旅游需求出發,為游客提供觀賞、康體、娛樂、 生活體驗等休閑旅游活動。
利用互聯網平臺對游客的健康狀態數據指數和文化養生旅游目的地類型的需求數據進行采集,有針對性地進行分析,將有助于游客在出游之前根據得出的個人數據分析做好規劃和調整旅游行程,優化文化養生旅游的體驗、提升游客文化養生效果。
利用互聯網集聚侗寨養生旅游資源,搭建一個全面的旅游平臺,對榕江縣侗寨的旅游資源進行整合。結合游客的文化養生旅游需求,利用旅游平臺,運用創意化的手段,打造極具侗寨民族特色的核心產品,構建一條完善的文化養生旅游產品產業鏈,形成獨具侗寨特色的文化養生旅游品牌。
文化養生旅游使游客既能對侗寨民族文化有直觀的體驗,又能在這個過程中放松身心、修身養性、陶冶情操。通過互聯網平臺進行大力宣傳,推廣榕江縣侗寨文化養生旅游模式,吸引更多的游客,提升游客滿意度,實現互聯網+文化養生旅游發展模式的新路徑,促進侗寨地區的旅游經濟發展。
(二)以“農文旅”思想為載體的扶貧式開發
農文旅融合是鄉村旅游和休閑農業發展的新模式,是實現產業融合的新手段。[8]“農文旅”+大扶貧新模式充分利用農民、貧困人口的現有資源,以農村土地為資源點,將土地資源、自然資源、人文資源、社會資源等構成“農文旅”資源;以鄉村旅游休閑為吸引點,打造不同鄉村旅游產品;以鄉村休閑商業項目為支撐點,為鄉村旅游者和居民提供配套商業服務,利用政府各種扶貧政策和精準扶貧政策為農民和企業提供動力。
作為侗族文化的起源地,榕江縣的“農文旅”+大扶貧模式將會以“薩文化”為文化品牌,著力發展榕江縣特色小香雞和香豬的畜牧業以及冷水或亞冷水魚類養殖和棘胸蛙養殖基地的休閑漁業。
“休閑農業、鄉村旅游、薩文化”三位一體,充分調動農民自身土地、建筑、文化和人力資源。充分利用外來企業創新文化新思想新旅游產品文化資源,政府積極招商引資和做好基礎設施建設,整合農民和外來文化企業資源,利用扶貧政策幫扶農民從旅游業中脫貧致富。
(三)“天然博物館”主題開發模式
“天然博物館”是對村落的自然遺產和文化遺產進行整體保護的一種博物館形式,它遵循博物館的建設運營模式,把建筑、藏品、研究、教育、展示、教育等作為其必不可少的要素和功能。
從中國傳統民族村寨旅游開發實踐來看,政府主導,群眾參與是較為重要的因素[9]。本開發模式由政府主導,非政府組織參與其中,對不同特點的侗寨進行分區,作為博物館的不同板塊進行展示,并對每個細分區域指定主題,使得每個區域在文化傳播上各有側重,以緩解游客的審美疲勞。
當地居民作為整個天然博物館的管理人員,同時也是博物館的組成要素,政府與居民達成協議,分配具體的管理崗位,通過對于責任范疇的明確,自負盈虧的經營方式,讓居民積極地投入到建設開發工作中去。
游客進入博物館參觀的同時可實現有關侗族生活的特色體驗。景區事先通過大數據分析了解游客喜好和興趣點,為游客制定主要參觀區域,在特定區域中提供個性化服務,以滿足不同顧客的多樣化需求,同時通過服飾銷售、攝影制作、餐飲服務帶動其他產業的發展。
將整個村落打造成為一個天然的生態博物館,對村落中的所有元素進行具體保護規劃,可以切實有效地保護和利用村落的現有資源,最終實現社會文化效益、環境效益、經濟效益的有機統一。
參考文獻:
[1]徐燕,吳再英,陸仙梅,陳洪智,石賢昌.民族村寨鄉村旅游開發與民族文化保護研究——以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肇興侗寨為例[J]貴州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2
[2]孟慶田,蘭安平,鄭志勇,張坤,袁彬.榕江縣旅游資源稟賦特征及開發建議[J]貴州地質,2017(03)
[3]馬怡冰.基于文化遺產保護的傳統村落游客體驗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7
[4]廖志超.基于城鄉統籌發展下的旅游型鄉村規劃研究[J]工程建設與設計,2018(20)
[5]劉雙燕.旅游凝視下的民族村寨文化建構研究——以鄂西南楓香坡侗寨為例[D]湖北民族學院碩士學位論文.2017
[6]彭兆榮.“東道主”與“游客”:一種現代性悖論的危險——旅游人類學的一種詮釋[J]思想戰線.2002(06)
[7]楊銘鐸,陳心宇.休閑、養生、度假旅游概念辨析[J]黑龍江科技信息,2009(29)
[8]吳德能.榕江縣農文旅融合發展探索與思考[J]農民致富之友,2016(22)
[9]楊經華.傳統重建與鄉村復興——旅游扶貧背景下寨沙侗寨的發展思考[C]第二屆哲學社會科學智庫名家·貴州學術年會暨文化扶貧學術論壇,貴州省寫作學會會議論文集,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