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遠雄
【摘 要】課堂是學生獲取知識的主陣地,有效的教學活動能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引導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學習,讓數學課堂充滿活力。我們發現:結合現實生活,以問題為導向,圍繞解決問題這一主線,引導學生自覺參與探究活動,對于教師落實新數學課程標準是非常有幫助的,對于構建有效課堂是可行的。
【關鍵詞】激趣;質疑;有效數學課堂
【中圖分類號】G633.51 ? ? ?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9)17-0250-02
為了檢驗教師對數學新課程標準的學習和領悟情況,檢查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對課程標準相關要求的落實情況,引導教師關注學生需求、指導學生帶著問題進行思考和探究等,全力推進“四環節”課堂教學模式(學——議——評——練),提高課堂教學效果,構建有效課堂,本期,我校舉行了“以問題為導向、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引導學生質疑探究”為主題的數學課堂教學比賽活動。
專題活動的開展,為教師展示自我、學習交流提供了舞臺,達到了以賽促教、以賽促研得目的。參賽教師協同本年級其他教師圍繞這一主題在集體備課、個性修改、精心設計課件的基礎上,為大家呈現了很多精彩的課堂教學。
這些課堂給我們很多啟發,我印象最深的是:“四環節”課堂教學模式在小學數學課堂的具體實施中,設計問題要充分考慮學生認知水平、激發學生的興趣;解決問題過程中要大膽放手讓學生自主去探究、去思考、去討論、去展示,教師不能包干,一定要落實“課堂是學生的課堂,學生是課堂的主人”的理念;關注學生情感,關注學生學習過程比結果更重要,課堂評價一定要到位。
一、立足學生現實設計問題,以激發興趣為著力點
新課程理念告訴我們:數學課程要面向全體學生,適應學生個性發展的需要,使得人人都能獲得良好的數學教育,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數學教學活動應激發學生興趣,調動學生積極性,引發學生的數學思考,鼓勵學生的創造性思維;要注重培養學生良好的數學學習習慣,使學生掌握恰當的數學學習方法。為了實現這一目標,我們在具體的教學中,引導學生帶著問題學的這一環節,務必立足學生實際生活、貼近學生認知水平,選取他們感興趣的問題導入新課,以激發他們的探究熱情,從而調動他們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創造性。
如五年級某教師執教的《容積和容積單位》,新課一開始利用媒體出示貨運集裝箱情景圖,提出問題:“集裝箱從外面量長12米,寬2.5米,高3米;從里面量,長11.8米,寬2米,高2.5米。它能不能裝下體積是76.8立方米的貨?為什么?”以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導入新課,讓學生在觀察思考中提出質疑:應該選擇哪組數據進行計算?現實生活中的問題一下就激發了他們的探究熱情,選擇哪組數據來進行計算這一問題更是讓他們迫不及待的要弄個究竟。這是出示以問題形式的自學提示,引導心存質疑他們帶著問題自學教材:1.了解容積的含義(什么叫容積)?2.計量容積一般用( ? ?)單位,計量液體的體積,如水、油等,常用的容積單位有( ? )和( ? ?),可以寫成( ? ?)和( ? ?);3.怎樣計算長方體或正方體容器的容積?整個課堂學生呈現出渴望求知的熱情,很多學生在靜心閱讀教材的基礎上,之后充滿激情的參與小組的交流討論中,在小組匯報的過程中,很多學生舉手搶答,把自學收獲、交流感悟逐一陳述,最后大家在師生交流中進一步明確容積的含義、理解容積與體積的關系,找到解決現實生活中問題的方法和要注意的事項。
這堂課,給我印象最深的地方就在于問題設置引發了學生的興趣點,引導學生全程充滿激情地參與課堂教學活動,真正達到了好的開頭就是成功的一半的效果。
二、解決問題過程中以活動為主線,放手讓孩子自己去完成,讓他們體驗學習的快樂
新課程理念告訴我們:教學活動是師生積極參與、交往互動、共同發展的過程。有效的教學活動是學生學與教師教的統一,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師是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與合作者。鑒于此,在本次活動中,參賽教師大都做到了以活動為主線,在活動中,扮演好自己組織者、參與者、合作者的角色,引導學生帶著問題自主探究,并為他們展示自我搭建了平臺,讓他們在自主學習中體驗快樂、獲取知識,感受數學活動的魅力。
如三年級某老師執教的《搭配中的學問》,先通過媒體出示敏敏同學生日的情景圖,指導學生借助模具按照就上衣和下裝進行搭配。學生小組活動中,一開始,有的小組活動是無序的甚至是茫然的,教師的放手促使他們在具體的探究中分好工,動手操作、觀察比較與記錄的同學相互配合,在參照其他小組的活動和老師適時地指點下,活動逐步變得有序;緊接著,提出具體要求:通過實際操作探究如何做到“不重復、不遺漏”要求的方法。學生在開始活動的基礎上又進行新的探究,在操作中,搭配的方法由模糊變得清晰、由無序轉為有序……最后的展示環節孩子們在老師的組織下能用自己的語言就搭配的方法進行概括,并總結出搭配多少種的計算方法。
這堂課,讓我最感動的是:老師的放手,讓孩子們在盡情地玩中獲取了知識、體驗到了學習的快樂,讓他們認識到了數學源于生活并服務于生活、感受到了數學的魅力。
三、立足長遠發展,關注學生情感,幫助學生樹立能學好數學的信心
新課程標準告訴我們:學習評價的主要目的是為了全面了解學生數學學習的過程和結果,激勵學生學習和改進教師教學。評價既要關注學生學習的結果,也要重視學習的過程;既要關注學生數學學習的水平,也要重視學生在數學活動中所表現出來的情感與態度,幫助學生認識自我、建立信心。鑒于此,我們在這次活動中,就教師課堂評價學生進行了專項督促:要求參賽教師展示關注學生情感又特別是關注潛能生參與學習的狀況的藝術。在整個活動中,聽課教師圍繞學生參與教學活動的角度就教師課堂進行點評,對于推動學校教師轉變觀念、落實以生為本的理念起到了促進作用。
如一年級參賽教師在執教《找規律》時,先隨著音樂拍手游戲導入,讓學生初步感知規律,接著借助媒體出示熊大過生日的情景圖,引導孩子圍繞熊大過生日故事的主線,經歷掛氣球布置慶祝現場、過橋、猜測花的擺放、變魔術、推導禮品盒密碼等探究新知的過程,讓孩子們在愉悅的氛圍中參與活動。為了激勵孩子全程參與活動,這位老師對學生的評價是非常到位的。如:在組織學生動手操作的過程中,她走近學生,面對不安的學生提醒一句“你看,他們多認真”,及時提醒孩子遵守課堂紀律;面對孩子踴躍舉手匯報,一句“你們真棒,表現非常勇敢”,激發孩子們躍躍欲試的熱情;面對孩子有條不紊的回答,一句“你的表達非常清楚,老師為你自豪”,在肯定回答問題孩子的同時,又激勵了其他孩子……
這堂課,教師的恰當評價,使得課堂氣氛活躍,孩子情緒高漲、戰勝了心中的怯意,同時,讓孩子們沉浸體驗成功的快樂中,也讓孩子感受到學習是一件快樂的事,幫助他們樹立了數學可學、能學的信心。
總而言之,反思這些課堂,我感受到:結合學生現實生活,以問題為導向,圍繞解決問題這一主線,關注學生情感,引導學生自覺參與探究活動,對于教師落實數學新課程標準是非常有幫助的,對于構建有效課堂是可行的。
參考文獻
[1]鄧小華.問出精彩,構建小學數學有效性課堂[J].學周刊,2019,(10):100.
[2]唐雨梅.小學數學的有效課堂構建研究[J].科教導刊-電子版(下旬),2019,(2):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