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想象力比知識更重要,因為知識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著世界上的一切,推動著進步,并且是知識進化的源泉。”(愛因斯坦說)。“想象力是發明、發現及其他創造活動的源泉。”(亞里士多德說)。也就是說,想象力對人類社會的創造和進步是非常重要的。課標指出:“運用想象豐富表達的內容”;“要重視學生思維能力發展——發展他們的觀察、記憶、思考、想象的能力,特別是重視學生的創造思維。”因此,在語文教學中,我們要注意培養學生探求知識的創造性想象能力。以下是本人在小學語文教學中試著分析怎樣培養學生的想象力的一些看法。
關鍵詞:培養;想象;想象力
一、 創設情境,激發想象
在閱讀教學中,為了鼓勵學生大膽想象,就應當先讓學生有目的地感知情境。譬如,教授《釣魚的啟示》時,我首先讓學生找出并用橫線畫出描寫魚的句子,如“啊,好大的魚!我從來沒有見過這么大的鱸魚。我和父親得意地欣賞著……魚鰓在銀色的月光……翕動著。”我先引導學生抓住相關語句,大膽想象、移情體驗人物心情,再來感受人物當時的驚喜、得意之情。接著引導學生找出“過了好長時間,魚竿突然……抖動了一下;也許是魚想擺脫……甩動著魚尾并跳躍著,湖面上……發出‘啪啪的聲音,濺起……水花。”等相關語句,想象“我”釣到鱸魚的不容易。從“好不容易釣到大鱸魚”和“魚的誘惑力大”這兩方面,來激發學生想象作者在父親強烈要求把鱸魚放回湖里的委屈、不舍與抉擇的難。再水到渠成地理解了:“正確”與“錯誤”是個的簡單的問題,但是要做出選擇時卻很困難。
然后,通過問題補充的形式,想象作者成為設計師而面臨種種“誘惑”,卻不為所動地時刻恪守道德準則。……先找再說,再從說到想象、問答,逐層遞進,激發情感,促使學生的理解推向高潮。
二、 依據插圖,激發想象
“圖畫不單是文字的說明,且可拓展兒童的想象。”(葉老說)。依據小學語文教材圖文并茂、生動想象的特點,本人在教授課文時時常會利用插圖,來啟迪學生聲情并茂地敘事,或身臨其境地談感受,這樣學生的想象就容易被激發。譬如教學《總也倒不了的老屋》時,我抓住文中的句子,讀“‘好了,我到了倒下的時候了!它自言自語著,準備往旁邊倒去。”接著問學生:“想想看老屋真的會倒下嗎?”生:不會,因為我從圖中看到,小貓來求救,讓它躲躲雨。師:那么依據圖畫,請同學們仔細觀察圖畫,認真想一想老屋會怎么做?此時,學生們頭腦中的那顆想象的種子一下子就被激活了,有的說:“看老屋那慈祥的面容,就知道他有個好心腸,一定會再撐一會兒,讓小貓躲躲雨。”也有的說:“看著小貓苦苦哀求的份上,老屋總不忍心不幫助它吧。”……這樣,不僅使學生理解了課文內容,也豐富了學生的想象力,一舉多得。
三、 理解內容,豐富想象
小學各個階段的語文課本中都有編排古詩詞,我在教授古詩詞時,先讓學生充分理解課文內容,并記住文章的故事情節;接著讓學生熟讀詩句,引導他們把詞語和句子聯系起來;然后,引導學生聯系現實生活進行想象。從而達到“誘發學生的想象能力”的目的。例如,教授《清平樂·村居》一文時,我先讓學生反復朗讀記誦,并試著理解詩句的意思。全文只有三十幾個字,但這首詞語言簡練、樸素生動,意境優美,就是一幅優美的田園生活畫。人們經常這樣說:“意境美,只可意會不可言傳。”我就是要讓學生們在愜意的氛圍中放飛思緒,迸發想象。所以教授這一課時,我為了能讓學生感悟田園生活的意境,并讓學生真切感受到田園生活的安寧與平靜。首先,我讓學生充分想象、豐盈畫面;接著,配上意境祥和的笛聲和古典的吟誦,把學生帶入圖畫中,讓他們盡情地想象——我看到了……,聽到了……,聞到了……,想到了……,任由學生思緒翩飛。再次,引導學生同桌互說,全班共同交流分享,讓學生具體描述田園生活的安寧美好,讓同學們心中的畫面有色彩,有聲音,有味道,有趣事。最后,讓學生在賞樂中,描繪出想象到的畫面。有位學生這樣想象:
夏天的陽光照射著竹林,那竹林透著勃勃的生機,濃密的青草猶如地毯鋪蓋著大地。遠遠望去,山巒連綿不斷,一條清得可見石子的小溪輕輕地流淌。
在一個偏遠而又清秀的江南小村,村子前面的小溪旁,有一個矮小的茅檐小屋,屋里面對面地坐著一對老夫婦,他們酌著農家酒,仿佛瞅見他們稍帶醉意,還能聽見他們用吳地的方言聊家常。那老翁說:“現在的生活真不錯,不愁吃,不愁穿。”那老嫗笑了笑說:“對呀,兒子都很聽話、懂事、孝順,老大、老二會做家務;老三也聽話!”望著屋外的孩子們,他們露出會心的微笑。
午時,屋外……老大田間鋤草;老二也幫家人認真地編織雞籠;老三年紀小,他有時躺在溪旁逗弄溪里的蝦兒、魚兒、螃蟹兒;有時又認真地剝著蓮蓬,那樣子很惹人喜愛。
這是一個多么和諧、美滿又幸福的農家啊!
我用這樣的方式,讓學生們感受到景色美和詩詞意境美。
四、尋找課文中的“想象點”
人的童年時期是培養、發展想象力的最佳時期,它就像農事的節氣,春種秋收,是不可以錯過的。所以,在教學中,要使用好教材,并盡可能在課文中尋找“想象點”,讓學生們展開想象的翅膀,使思維活躍起來,使知識豐厚起來,使個性張揚起來。
譬如,教授《掌聲》一文時,當教授到英子不敢上臺時,我馬上拋出問題:此時英子在擔心什么?找到這個“想象點”,激發學生大膽想象。有的學生說:英子走路一瘸一拐,所以會擔心自己走路這么難看,很丟臉。有的學生說:她會擔心別人學著她的樣子走路,很尷尬……
接著,我又問:當英子猶豫了……慢吞吞地站了起來……又會想什么?一石激起千層浪,學生們的想象之花,就像得到的充足的陽光而綻放。有一個學生說:英子可能這樣想:我豁出去了,就讓同學們嘲笑我吧!又一個學生說:現在顧不了那么多了,我得上去了,只能讓他們笑了……我就是用這樣想象補白的形式,使學生充分體會英子的為難、矛盾,以及自卑的原因。只要執教者善于尋找文中的“想象點”,使學生有了交流的話題,就能調動學生的生活體驗,發展他們的想象力和創造力。
總之,在語文教學中培養學生的想象力是我們每個執教老師永恒的話題,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立竿見影的,是要長期堅持不懈地抓下去。只要執教者們注重學生想象力的培養,他們未來就會有所創新。
參考文獻:
[1]溫春艷.在閱讀教學中培養學生的想象力[J].教育,2016(6).
[2]羅時勇.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培養學生的想象力[J].教育科學,2016(6).
作者簡介:
何美麗,福建省漳州市,福建省漳州市云霄縣和平中心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