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有勇
2019年4月16日,習近平總書記在重慶主持召開解決“兩不愁三保障”突出問題座談會,發表重要講話,對打好今明兩年脫貧攻堅戰作出全面部署。
4個月后,《求是》2019年第16期刊發了總書記這篇重要講話。在座談會上,習近平總書記特別講到了“三區三州”深度貧困地區的脫貧問題。在脫貧攻堅戰的決勝時期,“三區三州”的脫貧攻堅問題,值得好好研究。
“三區”是指西藏、新疆南疆四地州和四省藏區;
“三州”是指甘肅的臨夏州、四川的涼山州和云南的怒江州。
“三區三州”是連片深度貧困地區,“三區三州”深度貧困區80%以上區域位于青藏高原區,自然條件差、經濟基礎弱、貧困程度深,生存環境惡劣,致貧原因復雜,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缺口大。
2017年6月23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山西太原主持召開深度貧困地區脫貧攻堅座談會,第一次公開提出抓好“三區三州”的脫貧工作。
總書記在座談會上指出:“西藏和四省藏區、南疆四地州、四川涼山、云南怒江、甘肅臨夏等地區,生存環境惡劣,致貧原因復雜,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缺口大,貧困發生率普遍在20%左右。”
2018年8月19日發布的《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打贏脫貧攻堅戰三年行動的指導意見》中,5處提到“三區三州”。
文件提出:加強“三區三州”電網建設,加快解決網架結構薄弱、供電質量偏低等問題;全面實施“三區三州”健康扶貧攻堅行動,重點做好包蟲病、艾滋病、大骨節病、結核病等疾病綜合防治;在援藏援疆援青工作中,進一步加大對“三區三州”等深度貧困地區干部選派傾斜支持力度;實施全國性社會組織參與“三區三州”深度貧困地區脫貧攻堅行動。
習近平總書記在這篇文章中指出:“深度貧困地區貧困程度深、基礎條件差、致貧原因復雜,民族、宗教、維穩問題交織,是決定脫貧攻堅戰能否打贏的關鍵。”
從結構上看,現有貧困大都是自然條件差、經濟基礎弱、貧困程度深的地區和群眾,是越來越難啃的硬骨頭。
在群體分布上,主要是殘疾人、孤寡老人、長期患病者等“無業可扶、無力脫貧”的貧困人口以及部分教育文化水平低、缺乏技能的貧困群眾。
在脫貧目標上,實現不愁吃、不愁穿“兩不愁”相對容易,實現保障義務教育、基本醫療、住房安全“三保障”難度較大。
習近平總書記曾把深度貧困的特征概括為“兩高、一低、一差、三重”。
“兩高”即貧困人口占比高、貧困發生率高。
“一低”即人均可支配收入低。
“一差”即基礎設施和住房差。
“三重”即低保五保貧困人口脫貧任務重、因病致貧返貧人口脫貧任務重、貧困老人脫貧任務重。
“三州三區”作為典型的深度貧困地區,也具備這樣的特征。
深度貧困地區脫貧任務依然艱巨,“三區三州”仍有172萬建檔立卡貧困人口,占全國現有貧困人口的12.5%,貧困發生率8.2%。深度貧困地區在2020年如期實現脫貧攻堅目標,難度之大可想而知。脫貧攻堅本來就是一場硬仗,而深度貧困地區脫貧攻堅是這場硬仗中的硬仗。
在總書記親自指導和密切關注下,“三區三州”脫貧成效明顯。“三區三州”雖然只剩下172萬貧困人口沒有脫貧,但是這些地方的脫貧成本比別的地方高,脫貧難度比別的地方更大。這是我們這兩年重點攻堅的區域,我們要緊盯這些地區,加大投入、加大幫扶力度,確保完成脫貧任務。
扶貧同扶志扶智相結合,激發內生動力。扶貧既要富口袋,也要富腦袋,既要用好“外力”,又要修煉“內力”。要在思想發動、宣傳教育、感情溝通上做到位,引導人民群眾樹立“寧愿苦干、不愿苦熬”的觀念,讓脫貧具有可持續的內生動力。改進工作方式方法,改變簡單給錢、給物、給牛羊的做法,多采用生產獎補、勞務補助、以工代賑等機制,不大包大攬,不包辦代替,教育和引導廣大群眾用自己的辛勤勞動實現脫貧致富。
因地制宜,精準施策。對居住在自然條件特別惡劣地區的群眾加大易地扶貧搬遷力度,對生態環境脆弱的禁止開發區和限制開發區群眾增加護林員等公益崗位,對因病致貧群眾加大醫療救助、臨時救助、慈善救助等幫扶力度,對無法依靠產業扶持和就業幫助脫貧的家庭實行政策性保障兜底。
“分則力散,專則力全。”集中優勢兵力,盡銳出戰,做到人員到位、責任到位、工作到位、效果到位。要嚴格執行貧困人口和貧困縣退出標準和程序,確保脫貧成色真實,脫真貧、真脫貧。而且,脫貧之后還有一個鞏固脫貧成果的問題,不能“一脫貧就撒手”,既要打好脫貧的攻堅戰,又要打好防止返貧的持久戰,防止“飽而復饑、暖而復寒”的情況出現。作為深度貧困地區,“三區三州”脫貧了也不能松勁懈怠,不能有厭戰情緒,更不能著急撤攤子、甩包袱、歇歇腳,“扶上馬”后,還要“送一程”。脫貧攻堅要堅持做到“四個不摘”:摘帽不摘責任,摘帽不摘政策,摘帽不摘幫扶,摘帽不摘監管。
越到沖刺階段,越需全力以赴;越是勝利在望,越需專注用心。“三區三州”是貧中之貧、困中之困,都是難啃的硬骨頭。在這樣的緊要關頭,務必一鼓作氣、頑強作戰,不獲全勝決不收兵。
來源:求是網
編輯/譚海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