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鐵娃
近日,電視劇《特赦1959》登陸央視,自開播之日起,收視率直追收視記錄保持者《絕命后衛師》。值得關注的是,老戲骨馬侖出演了這兩部高品質的作品,他以同樣的創作初心,不一樣的創意詮釋,游走在光影之中,將注入靈魂的角色呈現在大眾面前,讓塵封的歷史迸發出原有的能量。
《特赦1959》是馬侖和著名導演董亞春的二度合作。因為《絕命后衛師》的愉快合作,此次開拍前,導演三次和馬侖溝通預留出演時間,并反復叮囑要好好準備,打磨劇中的角色,推敲劇本。該劇講述新中國成立初期,我黨對國民黨高級戰犯進行改造的故事。馬侖飾演的蔡守元改編自幾個歷史人物的綜合體,原為國民黨高官,一個戰敗的將軍。拍攝過程中,馬侖在導演同意的前提下,對這個角色做過幾次比較大的改動,特別是出場戲明明有將近一頁紙的戲量,但為了簡潔明快的展示人物性格,馬侖將戲改為精簡的兩句話,讓這場戲雖然短暫卻蘊含了更大的人物力量,干凈利落,導演也很滿意。
發生在1959年特赦,真實的事件,舒服的鏡頭,讓你自然而然的喜歡這個片子,喜歡這個故事,然后喜歡這些里面的人物。導演也充分彰顯了自己對作品的把控力。從《遠征軍》到《長沙保衛戰》到《絕命后衛師》再到《特赦1959》,始終叫好叫座,品質上乘,別具匠心。由于特定了歷史背景,為了高度還原,劇組最終在安徽取景拍攝,老戲骨馬侖在劇中出演重要角色。陰冷潮濕的南方讓不少北方人都叫苦連連,而馬侖卻在一場洗澡的戲份中,頂著零下的低溫赤膊上場,敬業精神可見一斑,全組為馬老師這樣的好演員點贊。
在拍攝這場戲之前,劇組很尊重和愛護老演員,問馬侖是否可以拍攝,是否需要在遠景時使用替身,但對戲有很高要求的馬侖深知每一場戲的重要,而且演員的狀態情緒要有連貫性,即便遠景的時候只是為同場演員搭戲,但一舉一動不能有背角色。深夜低溫的拍攝現場,導演一喊開始,馬侖二話不說脫去裹在外面的軍大衣,赤膊上場,早就爛熟于心的臺詞行云流水,戲感十足。于是,便有了這場看似暖暖,實則涼涼的戲碼,現場馬侖也因此得到全組的點贊和滿滿的尊敬。
回憶出演《特赦1959》的經歷,馬侖坦言:“對《特赦1959》角色的把握上,我選擇用細節去映射他曾是一名戰將的身影,將他的人生軌跡分階段分層次,每個階段都細細品味,用心設計。在抗美援朝的劇情上,我加了一場戲。臺詞是:歲數不年輕了,與其老死在監獄里頭,不如把我送到朝鮮戰場,我想上前線,殺死一個美國鬼子夠本,殺兩個賺一個。這樣,作為武將的豪情,就淋漓盡致的展現出來了。”
還有春節聯歡晚會上的一場戲,導演說:馬侖你是湖南人,唱段花鼓戲吧,不管是哪個人物,只要能讓觀眾釋懷,給人物多側面描寫,就是我想要的。整個拍攝過程,導演都給予所有的演員很大的創作空間,盡可能的激發演員的創作欲望,作為演員很感恩遇到這樣的作品和這樣的導演。
編輯/余弘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