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芝
“東南好望角,曙光首照地”。老家石塘碧海青山環繞,石屋鱗次櫛比,石徑、石巷曲曲悠悠。千年曙光節后石塘聲名遠播,村村通公路帶來交通便利,漁家民宿雨后春筍般崛起,漁民的生活日新月異。
家門口那片海,以前缺錢少菜,老媽年輕時身手矯健,常在退潮時勇立潮頭,去礁巖上捉螺鏟藤壺給我們下飯改善伙食。轉眼孩子都長大了,各自離家,也不需要涉險打牙祭,老太太現在只在海邊抄手巡視,已轉戰陸地,一門心思都在菜園里了。
芥菜是十字花科植物,石塘人稱花菜。初春時分,正是芥菜長勢最喜人時,一片片齊刷刷綠油油,石塘漁村不拘門前屋后,總能看到幾畦幾棵。它易種又耐寒,再生能力強,一棵芥菜剝剝吃吃管一季,是冬季石塘人食用的主要蔬菜。
石塘人祖先大多是福建移民過來的,前幾年到福建旅游,見到一樣錯落分布的石木結構房屋和隨處可見的芥菜,感覺非常親切。想來和我家屋旁的樸樹一樣,都是沿襲祖先從福建帶來的種植習慣。
又到了芥菜收獲季,油菜花漫山遍野,老媽腌菜蒲頭曬菜干各種忙,親戚朋友各種送。鄰居來我們屋后看菜園,順路進來訴說兒女煩惱家長里短,媽開解安慰,軟語布施,給人裝了一大袋芥菜,又陪著去巡視了一番她的菜地。
老媽向我介紹,那畦圓葉子的芥菜是江西大嫂送的種子,不光個大還特別鮮嫩。她在認真種好本地品種的基礎上,還嘗試引進外省新品種,工匠精神加開拓精神,就差“互聯網+”了。立在地里的芥菜猶如老太太的士兵,一有空就去點兵點將,菜葉拿在媽手里有如大將手中的斧鉞刀劍,她腋下夾菜腳下生風呼呼而來,甚是霸氣。
收芥菜時,家家戶戶門前堆起芥菜垛,老媽總是搶在開花之前拔回家,只留幾棵壯碩的結籽做種。芥菜味辛性溫,全身都是寶,里里外外上上下下各有用途。一棵棵快半人高的芥菜拔回來,老媽便忙開了,切掉芥菜根,菜根抖去泥土曬干燒火,再齊根部約20厘米處切來腌菜蒲頭,余下的菜莖菜葉,鮮嫩的取來切成寸許,蒸曬臘烘干,外面老一點的曬菜干或腌咸菜,一點不浪費。老媽侍弄芥菜是行家,曬的菜干酸嫩可口,腌制的菜蒲頭經年也不會腐壞,又酸又脆,常有鄰居來要,她便很有成就感。
老媽種的芥菜是真好,葉寬莖高,趕上我的個兒了。切下的菜蒲頭一個個也壯得跟小豬似的,洗的時候我都抱不動,翠綠白凈,煞是可愛。待灶膛火旺,鐵鍋水開,媽把菜蒲頭一個個下鍋,翻燒至微嫩轉深綠色時,再逐個出鍋晾著,總忘不了菜蒲頭在媽媽手間翻轉,屋里清香彌漫、炊煙繚繞、熱氣騰騰的溫馨場面。老媽總不放心讓我燒火,火候和生熟程度的把握是技術活,會影響到菜蒲頭的味道和儲存時間。
家里大大小小的缸、壇早已洗好晾干,菜蒲頭一個個放進去,邊碼邊撒鹽,擠得嚴嚴實實,再壓上一塊石頭封好,到夏天就可以下飯了。小時候我們也沒閑著,放學去山上摘胡蔥,胡蔥頭洗切好放進菜蒲頭壇里,互相入味提香,又脆又香,酸酸甜甜回味無窮。媽總留下最后一鍋燒成爛熟金黃色,給我們即食解饞,蘸些許醬油,嫩嫩滑滑,入口即化,味道清甘鮮美,啃出豬蹄的感覺,是我的最愛。石塘美食肉羹、鰻魚羹湯里放點菜蒲頭,那美味誰吃誰知道。
石塘少平地,芥菜種在巖石間、山坡上,水質水土不同于平原,再加上鋪散在礁巖上,太陽把巖石曬得滾燙,上曬下烤海風吹,曬出來的菜干別有風味更香脆??绾4髽蛳碌募t巖礁開闊平坦,我們小時候常常去翻曬菜干,順便撿點海螺貝殼。
現在生活條件好了,大魚大肉是不待見了,人生美味就是菜干面了,百吃不厭。從前漁村缺醫少藥,家中有人感冒了,就給他燒碗菜干面。做法也有講究,取陳年的菜干,切好姜絲和蔥段、肉絲、魚面、蝦干、鰻羹干,油鍋熱了,放入姜絲蔥段,再放入菜干翻炒,邊炒邊灑老酒,這叫灸菜干。酒干了再灑,如此灸三遍,酒味入了菜干,菜干又香又嫩,再放入其他作料翻炒后加水,水開了看看湯汁熬出色了,再放入米面燒開出鍋。喝上這樣濃濃的一碗菜干面湯,睡一覺出身汗,感冒也不可怕了。
媽蒸曬的臘烘菜取材掐得狠,只要菜心里最鮮嫩的一點點,蒸曬后變金黃色,又嫩又香。臘烘干燒湯,配上墨魚干、小排,去了小排的油膩,去了墨魚干的腥氣,因為有了葷菜佐味,臘烘干更鮮嫩了,味道不是一般的贊。以前買不起豬肉豬油,聰明的漁家主婦炒菜時倒點咸魚湯,菜的味道就會更鮮美。
石塘人早晚各一頓稀飯,咸魚菜蒲頭是家常菜。以前漁村整個冬天除了海鮮,蔬菜舍不得買,都吃自家種的芥菜,我哥都吃怕了。我和弟喜歡芥菜炒面吃,回家必要老媽現炒。五花肉熬熱油鍋放入姜絲蔥段,再擱點魚面、蝦干,挨過霜凍的芥菜微苦中有回甘,味道鮮美,炒出來的芥菜鮮鮮甜甜,面線油滑筋道,鋪上荷包蛋絲,色香味俱全?;蛘呓娌孙垺⒔娌酥唷⒔娌四旮?、蝦皮炒咸菜……反正一天三頓四時八節都跟芥菜“干”上了。
金燦燦的油菜花恣意綻放,陽光明媚,云霞正盛,鳥語花香,蜂逐蝶繞……勤勞聰慧的漁家女恰似芥菜耐得寒苦,不懼歲月,不問收獲,用地母一般的堅韌撐起一個家,給她一棵芥菜,還你四季美味。
愿媽歲月靜好,現世安穩!
(摘自《溫嶺日報》2019年7月1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