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玉瑩 黃彬
一、問題的提出及其意義
近年來,華僑平均水準持續提升,綜合素質不斷提高。據浙江省僑聯當前數據資料顯示,浙江全省商資企業中,有2.1萬家僑資企業,投資總額2000億美元以上,占比約為70%,對浙江的建設和發展貢獻巨大。在我國“三農”工作的各項創新任務持續推進之時,如何有效利用華僑這一巨大資源,是當前青田鄉村振興的重要課題。當下青田農業發展存在鄉村文明程度較低、制度體系待完善以及人才、融資與意識等方面難落實等問題。要分別以產業和生態作為經濟和環境基礎,將鄉風與治理分別作為文化與社會基礎,以達到民生富裕,實現鄉村振興。因此,合理利用華僑資源促進地區發展,對于緩解歸國華僑“水土不服”(如不了解政策、難以適應環境等)現狀、促進青田地區實現鄉村振興有重要意義。基于上述分析,可以從青田華僑要素回流的現狀及其存在問題入手,探究青田華僑要素回流對地區發展的影響和促進對策。
二、青田華僑要素回流現狀及其存在問題
(一)華僑要素分析
改革開放40年來,僑匯、對家鄉捐資、在家鄉投資興辦企業以及回鄉進行各種活動,是海外華僑聯系家鄉的主要形式。大批華僑企業家利用所帶資本、技術與管理才能,回國創業或投身建設,為我國發展做出重要貢獻。可見,當前華僑要素主要包括人才、資本、技術和管理四大要素。
(二)我國華僑要素回流帶來的地區新變化
華僑通過注資、回國創業或參政等各種方式,將生產要素投入到國內,對中國科技與經濟的發展推動作用顯著,對僑二代的愛國教育也有重大意義。相關資料顯示,麗水回國投資人數10萬余,國內交易額超2000億元,為家鄉公益所作貢獻超20億元。麗水現有華僑華人中,青田籍占80%,散布的國家和地區有120多個,發揮了融通中外的獨特作用。青田當前有33萬華僑,占其總人口的60%。據不完全統計,青田華僑在2013年至2016年間,返鄉投資達53億,直接為青田縣創收2.3億。僑資企業中,進行工商注冊登記的企業數量上升,2015年到2018年間,由69家增至132家,企業注冊資本也由2.2億增至93億叫。華僑的助力,加速了部分地區的基礎設施建設、道路修建、產業發展等,為青田地區的經濟發展增添了動力,為鄉村地區帶來了新面貌。
(三)青田華僑要素回流對當地發展的影響及存在的問題
1.對當地發展的影響。相關研究論述表明,鄉村振興中的突出問題表現在基層組織建設、人才培養、鄉村文明、產業發展等方面。因此,實現鄉村振興,人才、資本、技術與管理要素必不可少:(1)人才:就當前階段而言,青田縣人才需求最為迫切,青田華僑人數占比高、分布廣,懂耕種、掌握技術的人才成為農業勞動力,高學歷、高技術人才成為發展領路人。(2)資本:華僑群體較之返鄉創業農民工而言,資金充裕,資本充足。且青田縣華僑故土情結深厚,歸國后大多能夠反哺家鄉,資助家鄉的道路建設、文化建設與教育建設等。(3)技術:青田華僑,特別是新僑,帶來的技術更新潛力極大,而當前青田縣鄉村振興恰逢技術難關,技術創新力不足,產業發展缺乏動力。華僑技術要素的支持,有助于推動鄉村產業轉型升級。(4)管理:華僑要素回流的發展以國內較高水平產業為基礎,利用國內市場,進一步拓展產業層級,其大多具有豐富的管理經驗與優秀的管理能力。不難發現,回流的華僑要素,能夠對應鄉村振興所需要的部分生產要素。較之返鄉的農民工和下鄉創業的高校畢業生,華僑企業家的資本與技能,更能夠滿足當前產業及人才方面的需求,其理念與思路,更能適應經濟與生態并行的要求。
2.存在的問題。(1)人才稀缺:華僑要素回流并沒有有效解決當地人才要素缺乏的問題。截至2017年年底,青田縣鄉村總人口29.31萬人,鄉村勞動力合計16.42萬人,其中農林牧漁業勞動力6.48萬人。以漁業生產為例,青田縣漁業養殖面積最大,占全市的21%,漁業勞動人數卻只占全市的6%,其中專業勞動力僅占全市的11%。產品產量未體現出養殖面積的占比優勢,主要原因之一,便是勞動力不充足,人才稀缺。(2)創業積極性低:青田海外華僑對留守僑眷的資金支持,使僑鄉村民生活寬裕,僑匯與僑資間接影響了村民的貸款需要、創業積極性。貸款需求低,無法達到要求貸款指標。截至2017年底,青田縣金融系統存款余額521.03億元,比上年增長11.2%,金融系統貸款余額242.2 5億元,比上年增長8.5%。在現代農業發展中,貸款余額越多,其對農業的推動效果越小。當地較低的貸款傾向使得金融支持無法發揮效果。(3)產業缺乏活力:青田華僑要素當前對地區發展未能提供足夠的技術支持。按照2017年當年價格計算,青田縣農林牧漁業總產值131398萬元,其中僅農業產值便有82890萬元,占比63%,其他特色產業未能得到有效發展。例如稻田養魚產業,由于后續技術創新不足,近年來遭遇瓶頸。部分地區的旅游服務業在良好生態基礎上,卻由于氣候適宜性、地形適宜性、交通可達性不理想等原因,未能呈現良好發展態勢。(4)資金利用不充分:青田縣不缺少外資支持,但對外資的利用效率較低。2017年青田的合同利用外資為5661萬美元,實際利用外資4003萬美元,比上年減少1.2%。2013年至2017年,累計引進華僑返鄉斥資合同金額達150.87億元,但實際到位僅有24.5億元,實際資金到位不足16%。
三、青田華僑要素回流促進地區發展的對策
(一)建設特色小鎮,將華僑資源稟賦轉化為發展優勢
2015年習總書記做出“抓特色小鎮、小城鎮建設”的重要批示。而青田是華僑之鄉,其地方特色的華僑資源,是其他地區不可比擬的特有資源。順應特色小鎮建設趨勢,響應習總書記對浙江建立特色小鎮的指示,青田縣可以以華僑資源為特色,結合青田獨特的資源稟賦
華僑,借其資本與技術支持,建立華僑小鎮。將華僑特色產業作為重點培育和發展對象,為當地提供就業崗位,打造創業平臺,開拓發展前景。且有助于增進僑鄉鄉民間的情感聯絡,促進鄉村文化發展,群眾安居樂業。
(二)建設綜合小鎮,使高效生產和便捷生活相結合
建設綜合小鎮,對居住環境、空氣質量、房價水平、便捷程度、教育資源和醫療條件的要求較高。將醫療、教育、公共服務等作用有機融合,要以宜居、宜成、宜養的居住環境吸引海內外人才前來就業創業。就青田縣目前各村落的環境、空氣狀況而言,如能引入華僑人才,對鄉村進行綜合治理,則能夠加快實現小鎮建設,促進經濟產業轉型,實現城鄉一體化,帶動新型城鎮化建設。
(三)提供政策支持,使華僑企業家轉變為鄉村企業家
近年來,致力于實現鄉村振興的返鄉農民工、高校畢業生、科技從業者數量不斷上升。但實現鄉村振興,迫切需要的是民營企業家,他們不僅要具備企業家本身的精神,還應有莫大的情懷、廣闊的眼光、長遠的打算。華僑企業家有足夠的資本積累,有過硬的專業領域技術能力,有一定的經營管理經驗,符合鄉村企業家的基本要求。更重要的是,青田華僑盡管定居在外,卻能夠通過其特有的社會關系網絡,回國后更便捷地獲取社會活動的資源,如人際關系資源等,這是外來企業家不能替代的。因此要通過政策引導與支持,引進華僑企業家的管理才能。
(四)鼓勵華僑參政,帶動鄉村文化水平提升與經濟發展
近年來,青田縣華僑返鄉參政人數有所提升。據研究調查表明,當地村民對村干部進行選舉,更在意選舉者的資本與能力。能被選為村官的華僑,普遍具有眼界開闊、觀念新穎和資本充足等重要特征。這與華僑本身的品質有關:一是綜合素質較高,能夠帶動鄉村產業轉型,振興農業產業:二是對職業偏見較小,有可能發展為農業產業帶動者;三是發展眼光長遠,對生態保護普遍重視:四是創新能力強,有獨到的眼光與見解。
四、結論
若要使華僑要素回流達到促進地區發展的目的,必須充分考慮資本、技術和管理四個要素,結合國家政策與基本國情,從實際出發,分析優勢所在,探索有效的方式途徑。綜合應用華僑要素在鄉村振興中的優勢,真正實現華僑要素回流促進地區發展。然而,應該正確認識到,想要真正實現鄉村振興,應著重對國內人才進行培養,鼓勵高素質人才走進鄉村,并通過多種形式支持引導大學生村官緊密聯系基層。海外華僑華人只是作為推動鄉村振興可利用的外部資源和獨特優勢,不能過分夸大其對僑鄉的貢獻和作用。以華僑之力推動鄉村振興,是海外僑胞與國內同胞一同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做出貢獻的途徑,對當前鄉村振興道路的探索具有借鑒與指導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