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語課程標準》要求中學英語必須立足于素質教育,要以“培養學生運用英語能力”為中心,進行“聽、說、讀、寫”綜合訓練,從而取得好的教育成效,而閱讀能力的培養具有十分重要地位。閱讀是吸收英語語言材料、增加語言知識、擴大詞匯量的最重要手段,而且閱讀能力的提高將為英語口語能力與寫作能力的發展打下良好基礎,也能使學生從英語閱讀中認識學習英語的真正意義和價值,體驗學習英語的樂趣,樹立學好英語的自信心。許多學生閱讀理解能力差的根本原因是詞匯量少,閱讀量不足。有些學生閱讀習慣差,閱讀方法不正確,也是閱讀理解能力差的主要原因。還有些學生缺乏交流,沒有掌握必要的閱讀技巧,也導致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偏低。學生所學的語言知識能否鞏固、言語技能能否得到培養和發展,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學生能否真正學會閱讀。因此,本文通過三個方面積極探索初中英語課堂閱讀教學教學行為改進的策略,以求進一步優化英語閱讀教學。
一、探索閱讀技巧,培養閱讀能力
首先,新版教材要求教師在教學中應側重意義、而非形式,讓學生不僅能理解詞、句、文語言本身含義,更應側重提高語篇理解能力。一篇課文是一個整體,它是由詞、句、段構成的語篇。我們首先要重視每個單元的Topic,從話題入手。在閱讀語篇教學中,為了讓學生弄清故事人物之間的關系,把握故事情節的脈絡,我們要創造一個和諧的語言環境,讓學生獲得豐富的語言信息,同時還能掌握獨立閱讀技巧,從而使學生增長了知識,而且培養了學生獨立閱讀能力和良好的閱讀習慣。例如,在講授牛津譯林版8B第一單元時,主題是北京這些年過去和現在的變化。在課堂上可以先讓學生討論我們學校的變化,或者自己家里的一些變化,圍繞past and present這個主題,學生愿意去了解課本Reading的采訪稿,之后讓學生在課后準備并進行模擬采訪,并進行對比,感嘆生活的美好。這樣讓學生們開闊了視野,激發了興趣,也發展了思維能力。
其次,要明確閱讀目的,尋找適當的閱讀方式,從而提高理解正確率。閱讀的目的是為了獲取信息,理解正確與否是閱讀的關鍵。為了掌握文章所表達的思想意識,理解文章的內在聯系,領悟文章的內涵,提高對文章的整體理解能力,閱讀時要講究方法。學生可以通過整體略讀,領略內容大意,幫助理解,為細讀作準備。通常在Reading第一課時經常讓學生用略讀來了解主要內容,培養學生找出主題句,使學生對文章有整體的理解。在尋找所需信息的時候,我們建議學生用跳讀。比如時間,地點,人名等把握住關鍵詞。在Reading第二課時的課堂上,學生更多的用分段細讀的閱讀方式,注意細節,注意語言點,抓住關鍵信息, 幫助深化理解。
再次,我們可以多種閱讀形式并用,使學生保持對閱讀的興趣。同時,也可以通過朗讀,加深閱讀理解深度。閱讀技巧的培訓可以在課堂、課后等以多種形式進行灌輸,只有掌握正確的方法,才能更好地進行閱讀。先選擇學生容易掌握的方法實驗,讓學生有了一定的信心,然后逐步灌輸,讓學生覺得英語學習并不難。
二、精選閱讀材料,激發閱讀興趣
要培養和提高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光靠閱讀課教學,是遠遠不夠的。閱讀是英語學習的基礎,沒有基礎,英語的學習也是很難推進的,于是學生便陷入了尷尬的惡性循環中。我們必須在完成閱讀課教學基礎上,擴大閱讀量,拓寬學生的視野,增強閱讀理解能力和思維能力。選擇學生感興趣的文章,以提高學生的閱讀興趣,開始多以簡單的幽默故事類的文章為主,中間穿插學生熟悉的人物故事,及跟課文內容有關的話題,比如說黑布林系列的《Alice in wonderland》。課外閱讀是課堂閱讀的一種延伸,要做好檢查督促,使學生養成課外閱讀英文的好習慣,也要輔導學生記些筆記等,這對加強理解,鞏固積累知識,培養學習能力大有好處。通過廣泛閱讀,不僅有利于學生擴大詞匯量、豐富語言知識、開闊視野、開拓思路,還有利于學生了解英、美等國的文化背景、生活習俗、思維習慣及英語特有的表達方式,從而提高閱讀理解能力和英語應用能力。
三、培養閱讀習慣,享受閱讀樂趣
閱讀習慣的養成不是一蹴而就的,在平時的學習生活中,有意無意地讓學生選擇文章去讀,或者固定時間給學生提供其喜歡的文章去閱讀。同時定期開展閱讀討論活動,讓學生享受到閱讀帶來的樂趣。我們在每個學期開展Reading Week活動,學生討論自己看的書,互相交流,評選閱讀之星。培養良好閱讀習慣,充分調動學生參與的主動性和積極性,鼓勵學生主動探究和思考,通過小組合作、討論自主發現問題,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 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能拓寬學生的閱讀視野,增加英語詞匯量,提高學生的閱讀理解水平。
在教學中,英語閱讀能力的提高是一個長期的,循序漸進的過程。我們積極探索初中英語課堂閱讀教學教學行為改進的策略,努力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和技巧,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讓學生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期待進一步優化英語閱讀教學。
【作者簡介】馬曉,蘇州市吳江區金家壩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