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婧

音樂是人類文化和智慧的結晶,它以其特殊的聲音魅力啟發著人類的靈魂,表達著人類內心世界的豐富情感,是人類創造的重要藝術之一。音樂和文化之間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系,音樂本身就是文化,音樂承擔著傳承文化的使命。我國悠久的歷史和豐富燦爛的民族文化造就了獨一無二、獨具特色的民族音樂。然而,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對外開放程度的深化,外來文化不斷的沖擊著中國傳統文化和民族音樂文化,使其發展愈發顯得艱難。因此對于民族音樂文化的保護和傳承迫在眉睫。所謂民族的就是世界的,我國民族音樂在世界音樂中占據著重要的一席之地。然而,對于民族文化的傳承是一個漫長的過程,龐大的工程,需要教育的支持。而高校教育是其中重要的陣地。縱觀現今高校音樂教育的發展,在對民族音樂文化的重視程度顯然不夠,高校音樂教育無論是音樂技法的學習方面,還是音樂教育的指導思想和文化方面仍然以西方音樂為主,對于傳統音樂和民族音樂及文化涉及很少。但是值得欣慰的是,近幾年全社會對于傳統文化和民族文化的關注在不斷的加大,高校也越來越重視對學生的民族音樂教育,通過音樂不斷加強對民族音樂文化的學習和理解,從而自覺的弘揚和傳承傳統優秀民族音樂文化。
音樂與民族文化。音樂是人類重要的藝術之一,也是構成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我們通常理解的音樂是指人類自身或者通過樂器發出的有旋律、有節奏的聲音。由此觀之,音樂不僅包含技能層面的知識,包括各種樂器的演奏技巧,歌唱技巧、作曲技巧等,也包含文化和情感層面的表達。音樂的發展可以追溯到人類文明的最初,因此走過的歷史必然是豐富的文化寶藏,加之不同地區受到當地自然環境、人文環境、歷史背景等眾多因素的影響而形成不同的音樂及其民族音樂文化。在世界多元化發展的今天,人們能夠接觸到的不同民族和地區的不同類型的音樂,豐富多元的音樂受到越來越多人的學習和研究,音樂已然成為高校藝術學中的重要學科專業。而人們也開始深入挖掘音樂背后體現的不同背景的民族音樂文化,因為民族音樂文化是民族文化中最寶貴的一部分,是不同民族情感和精神的集中體現。因此,高校音樂教育過程中,我們必須了解、傳承和發展民族音樂文化,才能更好的學習和鑒賞音樂,體會音樂的魅力。
高校民族音樂文化教育的重要性。如何更好的學習和傳承音樂是目前高校音樂教育面臨的重點和難點。因此,在高校音樂教育中要充分結合民族音樂文化教學,只有將民族音樂文化放在重要的位置上才能更好的促進高校對于傳承和發展民族音樂文化方面起到的作用。加之隨著新課程改革的深入,在音樂教學過程中,學校需要在課程內容、課程結構、課程設置等方面進行創新,不斷加入對民族音樂文化的教學,除高校音樂專業以外,非音樂專業的課程設置方面可以增加一些基礎性的了解民族音樂文化的課程。此外,民族音樂文化和中國傳統文化之間有著密切的關系,對于中國傳統文化的學習也是了解我國優秀民族文化的重要途徑。
除理論學習以外,高校也可以組織相應的活動,通過參與活動激發學生對于民族音樂文化的興趣,在以后的學習和生活中能夠更好的傳承民族音樂文化。同時,隨著現代化教學手段的應用,高校可以借助現代多媒體視聽手段,展示大量的不同民族的音樂文化,使學生能夠全面的了解我國民族音樂的發展,加深對于民族音樂的了解。音樂文化的學習離不開音樂實踐,因此在高校音樂教育過程中,學校也可以加入一些實踐課程,通過實踐活動,能夠使學生直觀的感受民族音樂的魅力。文化的傳承需要教育的引導,而高校作為民族音樂文化傳播的主要陣地,作用不言而喻。但如今很多高校忽視對民族音樂的教育,缺乏對民族音樂文化的研究,使得我國很多優秀的民族音樂都在逐漸的消失,因此高校應該加大對于民族音樂文化的關注度,引導學生有意識的關注其地方流傳的民族音樂,參與和搜集民族音樂文化遺產,并進行記錄和整理,使得學生能夠在實踐的過程中更加深刻的理解民族音樂文化。高校也可以定期舉辦和民族音樂相關的音樂節,吸引社會對于民族音樂的關注,擴大民族音樂的傳承范圍,加大民族音樂文化的傳播力度。
當今世界是一個多元文化發展的時代,對于民族音樂文化的傳承也離不開對于多元文化的學習和理解。對于音樂教育體系而言,都是在不斷接受多元文化形成的音樂世界,這是不容爭辯的事實。而對于音樂背后蘊含的文化的學習和理解,這是培養音樂教育觀念的起點。因此,除對本民族音樂文化的學習之外,高校也應該加大對于其他地區和民族音樂文化的學習,通過不斷的學習和理解,取其精華,棄其糟粕,將其他地區和民族的音樂文化與我國民族音樂文化充分的融合,不斷拓展我國民族音樂文化發展的廣度和深度,在音樂創新中傳承和發展我國民族音樂,使中國民族音樂走向世界,綻放光彩。
創新教育理念,營造音樂文化氛圍。長期以來,我國高校音樂教育理念一直是以西方音樂教育理念為主,學校更加重視對西方音樂的學習和教學,因此,學生對于中國傳統的音樂文化和民族音樂文化的了解知之甚少。從高校音樂課程的設置來看,對于西方樂器的學習和西方樂理知識的學習以及對于西方古典音樂文化的學習,在課程設置方面占據主體地位。因此,促進民族音樂的發展必須首先轉變教育理念,高校應該在課程設置上,加大對民族音樂知識和技能的課程,重視民族音樂文化,不斷加大對民族音樂文化的學習和研究,全面促進民族音樂文化的發展。教師在音樂教學過程中,利用現代多媒體技術展示不同民族音樂的獨特魅力,營造良好的音樂課堂氛圍,為學生了解和學習民族音樂創建出良好的平臺。
靈活教學模式,提升民族音樂文化素養。隨著新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化,各高校在各學科教學模式上不斷的探索和創新。在高校音樂教育過程中,為了促進課堂教學,增強學生的學習興趣,教師必須運用靈活多樣的教學模式開展教學活動。教師在對民族音樂文化理論的講授過程中,更多的加入對于不同民族音樂作品的賞析和理解,讓學生能夠直觀的體會不同民族音樂的魅力。教師在講授的過程中,在融合民族音樂的理論知識的基礎上,增加學生易懂易接受的方式來傳授民族音樂,啟發學生理解民族音樂文化。除課堂教學外也可設置田野調查、社會調查等多種形式,讓學生走出課堂,走進不同的民族生活當中,在民間活動和田間地頭身臨其境的感受民族音樂,感受民族生活和社會文化。除此之外,學校也可以聘請相關專家學者、民間藝人等開展校園講座,現場示范演奏民族音樂,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我國是一個民族眾多的國家,五十六個民族都有其獨特的文化積淀,因此民族音樂文化包含的內容非常廣泛,因此,教師在進行民族音樂教學的過程中,要充分了解不同民族音樂發展的歷史,不同民族樂器演奏的方式和不同民族歌曲的特點,才能在課堂教授過程中選擇適當的資料進行教學。教師豐富的音樂文化素養能夠給學生起到良好的示范作用,促進和啟發學生對于民族音樂學習的熱情。
結合教學實踐,開發民族音樂文化資源。中國各民族不同地區形成了其獨特的文化背景,地域性的差異也造就了音樂文化的地區性和民族性,各高校可以充分利用當地的民族音樂進行教學。高校可以和當地的文化部門以及民間文化團體進行交流,共同挖掘當地民族音樂文化。教師是學校教育的主體之一,是學生學習知識的引導者和啟發者,因此,在音樂教學過程中,教師的知識儲備和音樂技能直接影響學生的音樂文化素養和技能的形成,教師應該不斷的從當地的民族音樂中汲取文化內涵,不斷的充實和更新自己的民族音樂文化知識,將當地的民族音樂和課程相結合,這樣不僅能夠增加,學生對于民族音樂的了解,也能夠增強學生對于當地文化的歸屬感。學生也應該在生活中了解和挖掘當地民族音樂文化,從而更加深刻的理解當地傳統音樂文化。通過學校教師和學生的共同努力,才能不斷傳承和創造民族音樂和音樂文化。
綜上所述,民族音樂蘊含著一個民族豐富的精神內涵,也是一個國家能夠持之以恒,更好發展的重要文化軟實力。為了能夠更好的促進民族音樂和民族音樂文化的發展,高校應在傳承和發展我國傳統文化和民族文化方面起到重要的作用。就目前民族音樂文化在高校音樂教育中的發展趨勢來看,仍然存在很多的問題。這些需要高校不斷的探索、并加大對于民族音樂教育教學的研究,這樣才能真正保護和弘揚民族音樂文化,為我國音樂的繁榮發展打下堅實的教育基礎。
參考文獻
[1]鄒麗霞.高校音樂教育和民族音樂文化的傳承[J].杭州商學院學報,2014( 05).
[2]周世斌.淺議中國民族民間音樂的傳承[J].上海音樂出版社,2013(07).
[3]劉敏敏.傳承民族音樂文化,加強高校民族音樂教育[J].黃河之聲,2011(07).
[4]納娜.高校音樂教育與民族音樂文化傳承的關系[J].黃河之聲,2018(21).
[5]楊曉.論高校音樂教育與民族音樂文化傳承的關系[J].中國民族博覽,2018(02).
(作者單位:內蒙古師范大學 音樂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