賴曉媛
中圖分類號:F243 文獻標識:A 文章編號:1674-1145(2019)8-115-01
摘 要 本文緊緊圍繞企業培訓課程體系設計這一主題,提出一個科學、系統、合理、有效的培訓課程體系,關鍵在高度“匹配”。這種“匹配”可劃分為三種模式——基于勝任力的“人崗匹配”、基于職業化的“人職匹配”和基于組織人的“人企匹配”。
關鍵詞 企業培訓 課程體系 匹配 三種模式
企業培訓課程體系開發,一直是現代企業培訓的熱點之一,也是企業人力資本增值和人力資源效能提升的重要環節。本文認為,要構建合理有效、符合企業、崗位以及員工個人發展需求的培訓課程體系,關鍵在實現高度“匹配”。以“匹配”為核心,建立一套科學、合理、完善的企業培訓課程體系,可以劃分為三種模式。
一是基于勝任力的“人崗匹配”模式。基于崗位層面的課程培訓,是針對員工的崗位需求,識別員工自身能力與所處崗位所需能力的差距,通過一系列課程培訓,不斷提高員工對崗位的適應與勝任能力。
第一,要認真分析該崗位所處的職位序列,根據崗位特征,逐級分析每一個獨立的崗位所需要的“勝任力”,深入剖析各勝任要素的內涵、外延、行為特征等,從而羅列出該崗位所涉及的能力與行為要素,形成一個系統的“崗位勝任能力要素列表”。
第二,要有效完成崗位能力需求與培訓課程的轉換,即立足于能力要求分析,將能力模塊轉換為課程,落實具體的培訓內容。特別要針對行為要點的描述內容和關鍵點,并根據崗位層級,對培訓課程進行符合邏輯的排序,初步形成“崗位勝任能力培訓課程體系”。
第三,要根據崗位需要進一步開發培訓課程,制定具體方案,包括課程培訓目標、培訓內容、培訓周期、培訓方法、培訓計劃安排等要素,如知識性培訓課程與技能性培訓課程如何安排,知識性培訓中的常規知識、行業知識、崗位知識等培訓如何分布,內部與外部培訓如何合理搭配等。
二是基于職業化的“人職匹配”模式。基于職業層面的課程培訓,是幫助員工實現職業化的有效途徑,有助于將員工的“學習路徑圖”轉化為“職業發展圖”,幫助員工從新手向能手、熟手和高手轉變,培養企業人才。
第一,要明確企業每一類職業發展的基本路徑,了解職業發展過程中每一階段所需要的能力、素質與相應的支持環境。同時,要對員工開展職業生涯的解疑答惑,為員工量身定做“職業發展路徑圖”。
第二,要圍繞職業化開展階梯型的課程體系設計,比如既要關注知識類課程,如管理序列的員工要學習管理類知識,適宜采取講師面授、網絡學習的方式;也要關注技能類課程,如專業技術序列的員工要向著成為中級、高級人才目標前進,適宜采取行動學習、跟崗學習、教練輔導等方式。
第三,要分階段對課程培訓效果進行評估、調整與改進,如建立培訓課程考核制度,制定培訓積分管理辦法,對于課程考核通過或積分達到要求者,方可參與企業的崗位晉升和評優評先工作;如建立課程培訓效果反饋機制,多增加那些培訓效果好、受到員工歡迎的課程。
三是基于組織人的“人企匹配”模式。培訓課程體系的設計,最終目的是實現企業與員工的共同發展。因此,培訓課程體系設計的終極模式,即實現“人企匹配”,讓員工成為“組織人”,讓組織成為員工價值認同的“共同體”。
第一,要強調培養員工對組織文化的認同,實現員工的自我與組織文化的統一。因此,企業首先要建立富有個性特征的組織文化,并將這種文化自覺貫穿于組織全部活動,通過“隱性課程”,在潛移默化中實現對員工的正面影響。
第二,要仔細分析員工融入組織的四個階段,即知曉、磨合、進入、融合,并針對每個階段的心理特征,合理設計相應的培訓課程。在知曉階段,著重建立良好的第一印象、符合心理預期;在磨合階段,著重培養初任崗位的勝任能力、逐步建立職業發展的期望;在進入階段,著重增強參與感、自主感,提升工作的滿意程度;在融合階段,著重強化對組織的價值認同,并將個人發展與組織績效、戰略實現聯系起來。
第三,要將不用階段的培訓課程系統化、體系化,如培養員工的奉獻精神,就要對應開展職業精神、行為規范等方面的培訓;培養員工的溝通意識,就要對應開展溝通技巧、團隊精神等方面的培訓等。要建立一套與員工的價值觀念相符合的培訓指標體系,將“隱性課程”轉化為量化的培訓指標,將價值觀培訓課程的“虛功”做“實”。
參考文獻:
[1]李燕萍,吳歡偉.培訓與發展[M].北京大學出版社,2007.
[2]雷蒙德·A·諾伊著,徐芳譯.雇員培訓與開發[M].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1.
[3]李弟財,吳慶.價值引領下的企業培訓課程體系建設與實踐[J].現代企業教育,2009.5:59-60.
[4]尚鵬.基于勝任力的員工培訓與開發[J].人才資源開發,2006.12:55-56.
[5]柯麗菲.學習路徑圖在培訓課程體系優化中的應用[J].中國人力資源開發,2013.9:50-53.
[6]強海波.也談企業培訓課程體系創新[J].科技創新導報,2011(21):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