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新宇
摘 要 在環境保護工作實施的過程當中,環境監測是其中一個重要的環節,對整個環境保護工作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為此,本文就簡單探析了環境監測在環保工作中的作用,希望可以為相關從業者提供一些參考借鑒。
關鍵詞 環境監測;環保;作用
1 引言
伴隨著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環境保護問題日益突出,對人們的生活產生了極大的負面影響,加強環境保護工作的力度勢在必行。環境監測可以對生態環境的實際情況進行監測,為環保工作的開展提供重要依據,這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環境保護工作的針對性與實效性。
2 環境監測的概念和意義
在社會經濟不斷發展的過程中,雖然人們的生活水平有了明顯的提升,但所生活的環境越來越差,水污染、大氣污染等現象愈發嚴重,對社會的可持續發展造成嚴重阻礙。環境監測就是通過對地域的環境污染情況進行全面評估,根據不同的污染程度進行分級,為后續環境保護工作的開展提供了重要的數據信息[1]。環境監測主要針對水環境、大氣環境、土質環境等進行監測,具體監測是運用先進的技術手段來采樣分析,以此來了解和判斷污染物的類型與數量,為后續環境保護工作的順利實施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3 環境監測在環境保護工作中的作用
3.1 為環境保護工作提供依據
現如今,環境保護問題日益突出,已經到了不得不解決的地步,環境保護工作就是為了能夠通過有效的手段與管理去恢復、還原生態系統的凈化能力,避免社會生活對其帶來的破壞。在環境保護工作實施中,工作人員首先要對地域的污染情況進行充分了解,包括主要的污染物、污染源以及污染物濃度等各種信息,以此來全方位認知污染物的情況,然后通過專家的分析與研究,制定可行性、科學性與針對性的工作方案,保證環境保護工作的質量與效率。
3.2 是解決突發環境污染事件的方法
最近幾年,我國工業污染事件頻發,不僅造成了嚴重的人員傷亡與經濟損失,也對社會的穩定帶來了極大的負面影響。環境保護相關部門,在這類突出環境污染事件發生的時候,應該做好及時發現、及時處理污染物,保護人民群眾的生命財產安全。在這項工作具體進行的過程中,就需要發揮環境監測工作的功能,環境保護部門可以通過環境監測來及時了解污染的情況、污染的范圍以及污染發展的情況,并根據所獲得的數據信息來制定合理的應急處理方案,將污染可以控制在最小范圍,減少突發環境污染事件所帶來的負面影響[2]。
3.3 是環境保護工作的重要手段
近些年來,國家與社會都越來越重視環境保護工作,并結合實際情況提出了不少政策與工作機制,如排污許可等級機制、環境影響評價機制以及污染治理整改機制等。以建立健全環境保護機制為基礎,在社會各種力量的幫助下來發揮出環境監測的功能,為環境保護工作的落實打下堅實的基礎,以此來促進社會的和諧、穩定發展。
4 提高環境監測質量的有效措施
4.1 擴大環境監測的資金投入力度
在環境保護工作實施的過程中,環境監測是非常重要的一個環節,相關的部門應該對此給予足夠的重視。簡言之,就是需要在意識上重視環境監測工作,可以將這項工作落實到實處,并根據實際的開展情況擴大環境監測的資金投入力度,只有這樣才可以充分確保環境監測工作的順利進行。對此,相關的部門首先應該將環境監測所需的資金納入到年度計劃之中,并創設基金管理部門,讓資金可以發揮出最大的效益;其次,相關的政府部門應該進一步發展與施展自身的職能作用,在環境保護工作的機制保障中將制度與法律法規相結合,以此來促進環境監測工作的順利實施,確保環境保護工作的持續發展。
4.2 強化環境監測工作的管理力度
相較于其他領域的管理工作來說,環境監測工作的管理由于具有一定的科學性因素,所以在管理的過程中需要重視以下兩個方面的工作:一是,相關的部門在管理的過程中應該結合現實情況去建立健全環境監測管理的規章制度,通過制度化的管理來聯系環境監測與工作績效,并完善相應的獎懲制度,這樣可以有效激發出環境監測部門與工作人員的積極性,推進環境監測工作的順利實施。二是,要最大程度保證環境監測工作的科學性與有效性[3]。管理部門與管理人員要充分了解時代的發展趨勢,順應時代的要求,不斷優化和創新管理的理念與模式,改進內部監督管理系統,同時可以通過環境監測信息反饋體制的創建來進一步提升環境監測工作的質量,促進環境保護工作水平的提升。
5 結束語
總而言之,環境保護是當前一項十分重要的工作,而環境監測可以為環境保護工作的順利開展提供可靠的數據信息,對促進環境保護工作的質量與效率提升具有不可忽視的作用。通過環境監測,環境保護工作的開展將會朝著越來與專業的方向發展,從而有效推動我國社會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魏曉霜. 環境監測在環境保護工作中的作用分析[J]. 中小企業管理與科技(上旬刊), 2017(6):58-59.
[2]孫明霞 . 論環境監測在環境保護工作中的作用[J]. 資源節約與環保, 2016(15).
[3]畢娜. 淺析環境監測在環境保護工作中的作用[J]. 綠色環保建材, 201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