翟江萌 申悅霞 白廣義 曹蒙蒙 崔澤

[摘要] 通過對某省疾病預防控制中心規范化建設綜合評價報告的分析,探討分析當前新形勢下該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的發展現狀,發現存在以下問題:①政府重視不夠,投入不足;②職責劃分不明確;③設備陳舊;④專業人才隊伍建設薄弱。針對存在的問題,以提升疾病預防控制中心規范化建設為目標,為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的未來發展提出建議:①加大經費投入;②全面加強實驗室能力建設和管理;③加強專業技術人才隊伍建設。以達到促進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科學發展的目的。
[關鍵詞] 疾病預防控制中心;規范化建設;經費;設備;人才隊伍建設
[中圖分類號] R19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2-5654(2019)07(a)-0036-03
隨著社會經濟水平的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對生活品質提出來更高的要求,其中一方面就是對健康生活的訴求,在這方面,除解決“看病難”“看病貴”等問題,做好疾病的預防控制工作也是對人民健康生活需求的滿足。自2003年“SARS”以來,我國政府出臺多項加強疾病預防控制工作的法律、法規、規章和政策性文件等,進一步加大了對疾控體系建設和防控工作的投入和重視,各級疾病預防控制機構基礎設施和業務能力水平得到明顯改善,服務能力得到顯著提升[1]。除此之外,黨的十九大報告中還做出“要預防控制重大疾病”的決定,在加強疾病預防控制工作規范化的同時,給全國各級疾病預防控制中心(以下簡稱“疾控中心”)提出了新時代疾控工作的新要求。
1? 現狀
進入二十一世紀以來,某省各級疾控中心的建設得到飛速發展,但疾控中心在政策落實、履職水平、業務工作能力等方面是否達到了國家相關要求,始終是國家重點關注的問題。2016年10—12月,國家疾控中心委托中華預防醫學會與廣東省疾控中心研究院構建了《全國省級疾病預防控制中心規范化建設綜合評價指標體系》,并對全國31個省級疾控中心進行了規范化建設評價,與此同時,2017年3月下發了《全國省級疾病預防控制中心規范化建設綜合評價報告》,公布了中心2015年落實國家相關保障政策、疾控機構規范管理、基本職能履行情況三大類一級指標、14個二級指標、30個三級指標的現場評價結果。
就該省而言,疾控中心是于2001年8月正式組建成立的省衛生計生委直屬事業單位。根據國家規定主要承擔疾病預防與控制、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處置、疫情及健康相關因素信息管理、健康危害因素監測與干預、實驗室檢測檢驗與評價、健康教育與健康促進、技術管理與應用研究指導等7項職能[2]。目前,該省級疾控中心現有在職職工472人,其中:碩士以上學位144人、占在職總數的30.5%,高級職稱159人、占在職總數的33.69%,占地面積32 314 m2,總建筑面積30 725 m2,其中實驗室面積15 996 m2(占總建筑面積52.06%)。固定資產近3億元,其中儀器設備總價值超過1.6億元(萬元以上設備717余臺套)。
根據《綜合評價報告》結果顯示,該省的綜合排名位于全國第18位,屬于中下等水平。在第1個一級指標落實國家政策方面,中心得分59.07分,排名20位,低于全國平均水平;第2個一級指標疾控機構規范管理方面,中心得分89.80分,排名14位,稍高于全國平均水平;第3個一級指標基本職能履行情況中心得分80.90分,排名20位,低于全國平均水平。從得分結果看,該中心落實國家政策12個三級指標中,在編制落實、技術人員占比、建筑面積、生物安全三級實驗室建設、檢驗設備達標、樣本與菌(毒)種保藏、信息化建設與信息安全、人員經費保障等8個指標均有不同程度扣分,其中專技人員占比、衛生專技人員占比、人均建筑面積、生物安全三級實驗室建設、檢驗設備檢定和維護得0分。
疾控機構規范管理的6個三級指標中,在基層指導、實驗室質量管理、生物安全管理三項均未得滿分。其中的省級現場流行病學培訓項目得0分。
基本職能履行情況的12個三級指標中,在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對準備與處置、信息報告與管理、傳染病監測、非傳染病監測、健康危害因素監測、風險評估與預警、實驗室檢驗項目達標、健康傳播和新聞宣傳、科研工作等9個指標均有不同程度扣分,其中病媒生物監測、傳染病預警信號響應率和及時率、城鄉飲用水水質監測覆蓋率3項工作得0分。見表1。
2? 當前存在的主要問題
根據《全國省級疾病預防控制中心規范化建設綜合評價報告》可以看出目前該省甚至是全國范圍內疾控中心的規范化建設還存在諸多不足和問題,具體而言,疾控中心規范化建設還存在以下問題。
2.1? 重視不夠,投入不足
政府及行政機關對疾控工作尚未引起足夠重視,政策落實和檢查督辦力度不大,在公共衛生事業發展上的預算不足,導致疾控機構總體經費不足。造成這種結果主要有兩方面的原因,一方面,經濟發展與社會公益事業發展“一長一短”現象依然存在,地方政府忙于上項目、抓GDP增長和樹形象工程,忽視了社會公益事業的發展[3]。致使工作上缺乏強力的政府領導,此外,各部門聯合的檢查督辦往往或流于形式,或成為衛生行政部門內部的工作檢查,不能夠真正發揮政府的督辦效力。另一方面,在有限的衛生事業發展和投入上,仍普遍存在重醫輕防現象。政府衛生事業費用大量投入在醫療機構的建設與發展上,對于以預防減少疾病發生為目標的疾病防控體系等公共衛生事業的建設與發展投入較少,極大地影響和制約了疾控機構的長期建設和發展[4]。同時,政府一次性投入多、可持續投入少,總體財政投入不足,僅能滿足日常所需的辦公經費,對日常維護和業務工作的投入不足,致使疾病預防控制工作受到很大程度的沖擊和影響。
2.2? 機構性質與職能劃分不明確
國家將疾病預防控制機構的性質定性為由政府主辦的實施疾病預防控制與公共衛生技術管理和服務的公益事業單位,疾控中心是具有疾病預防與控制職能的公共衛生核心專業機構,屬財政撥款的公益性事業單位。而疾病預防控制工作本身為帶有強制性的行政管理行為,往往帶有強制性、限制性措施,疾控機構的檢查、指導、評價、管理等無時不體現其行政屬性,在推動工作、組織動員、社會宣傳等方面無時不在使用行政手段,這些都需要政府主導、部門配合、全社會共同參與,然而目前疾病預防控制機構不是行政管理類事業單位,法律賦予疾病預防控制機構的管理職能與其機構性質不吻合,致使疾病預防控制機構在公共服務的對外協調、落實政策及措施等方面不具有權威性、合法性和正當性,極大地限制了疾控業務工作的開展和疾控中心職能的發揮,增加了疾控機構主動開展工作的難度。
2.3? 設備陳舊,檢驗能力不足
自2001年該省級疾控中心成立,全省的疾控事業迎來了高速發展期,但隨著時間的推移,各種新型科學技術和裝備不斷更新,中心大量檢驗檢測儀器設備老化、陳舊,逐漸無法滿足新的檢驗檢測需要,已經開始影響全省疾病預防控制工作的正常開展,遇有疫情發生時,檢測能力較弱,難以完成當前疾病預防控制工作的新任務。
2.4? 專業人才隊伍建設薄弱
人是第一生產力,根據《疾控機構編制指導意見》的要求,只有大量的精通疾病預防控制業務技術的人員進入中心工作,才能提高疾控機構的能力和水平,為疾控中心和疾病預防控制工作注入源源不斷的新鮮血液和活力,按照《指導意見》要求,該省省級疾控中心編制人員應為747人,但實際在編在崗職工僅為472人,人員缺口36.8%,在人員上,數量嚴重不足,人才缺乏,引進困難,流失嚴重;在人力資源配置方面,人員結構不合理,低學歷、低素質、非預防醫學專業人員所占比例過高等都嚴重制約疾控中心的未來發展[5]。
3? 對策建議
疾病預防控制工作是衛生計生事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各級黨委、政府密切聯系群眾的民生工程和民心工程,是保障人民群眾健康、促進經濟發展、維護社會穩定的重要衛生公益事業,是深化醫改、建設健康中國的重要力量,對保障公眾健康、促進經濟發展、維護社會穩定具有特殊意義和作用[6]。疾病預防控制機構的使命是通過對疾病、殘疾和傷害的預防控制,創造健康環境,維護社會穩定,保障國家安全,促進人民健康。各級疾控中心是組織開展疾病預防控制工作的核心力量。各級疾控中心需要堅持規范化建設的正確方向,健全適合疾控中心特點的規范化發展體系,推動疾控中心回歸本源,把更多資源配置到疾控中心規范化發展的重點領域和薄弱環節,以及未來的發展現狀,以便更好地滿足當前社會對疾控中心規范化建設發展的需求。
3.1? 全面落實政府保障責任,加大經費投入
疾控工作是政府公共服務的重要內容,保障疾控機構的可持續發展是政府不可推卸的責任。因此,針對目前疾控中心投入不足的情況,相關衛生行政部門應當積極與政府及財政部門溝通,全面落實政府全額財政撥款,除保障人員經費、水電暖等常規運轉經費外,更多加大對疾控中心工作的經費投入(包括實驗室設施設備維護運轉、應急物資儲備等),并根據經濟發展水平,形成逐年提高機制,切實保障疾控中心的公益屬性[7]。
3.2? 明確疾控中心性質與職能
由于疾控中心的行政屬性和事業單位的定位,決定了疾病預防控制工作是一個需要全社會參與的系統工作,需要多部門的協作配合,應當在政府的領導協調下,進一步明確疾控中心職責,相應地擴大自主性,給予更多發揮空間,同時加強疾控中心與其他各個部門間的溝通協作,建立起政府組織、部門配合、群眾參與、社會監督的聯合機制,激發組織活力,充分發揮疾控中心的綜合業務指導作用,提升疾控中心的公共衛生服務能力。
3.3? 全面加強實驗室能力建設和管理
積極與當地政府溝通協調,加大設施、設備購置經費投入和常規維修維護運轉保障,提高市級疾控中心所必需的檢驗檢測設備的配置標準,并建立維修、更新動態調整機制;強化菌(毒)種保藏設施設備條件建設,規范實驗室生物安全管理[8]。與此同時,加大對實驗室工作人員的培訓力度,通過人員進修,在線培訓等方式,提高疾控中心實驗室檢驗檢測能力。
3.4? 全面加強專業技術人才隊伍建設
人才是疾控事業發展的根本支撐和重要保障。要完善疾控中心組織人員結構,使其防控能力與人民對全方位、全周期保障生命健康的迫切需要相適應[9]。打造年輕化,知識化的人員結構,切實創造能引進和留住高素質專業人才的政策環境,提高人員待遇,特別是績效工資標準,激發人員干事、創業活力,鞏固、提高疾控機構的專業技術水平[10]。
[參考文獻]
[1]? 《關于進一步加強人口健康網絡與信息安全工作的通知》(國衛辦規劃函[2016]444號).
[2]? 《關于貫徹落實中央編辦、財政部、國家衛生計生委〈關于疾病預防控制中心機構編制標準的指導意見〉的通知》(冀機編辦[2017]223號).
[3]? 張慧銘.疾控中心會計與企業會計財務處理的比照[J].企業改革與管理,2017(5):129-130.
[4]? 宋洋.疾控中心財務管理問題分析及其應對措施探討[J].現代營銷,2016(11下旬刊):138.
[5]? 黃越.基于經濟發展視角下的疾控中心人才隊伍建設[J].中外企業家,2016(11):142.
[6]? 《關于進一步加強人口健康網絡與信息安全工作的通知》(國衛辦規劃函[2016]444號).
[7]? 李燕.基層疾控中心財務管理中存在的問題及建議[J].管理觀察,2017(4):176-177,181.
[8]? 《可感染人類的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菌(毒)種或樣本運輸管理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衛生部令,第45號).
[9]? 《關于印發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崗位設置管理指導意見的有關要求》(國衛疾控[2015]88號).
[10]? 《關于加強公立醫療衛生機構績效評價的指導意見》(國衛人發[2015]94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