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漢超
[摘要] 通過總結不同歷史時期的醫學發展特點以及對醫務工作者的要求,提出適合時代要求的“三科思想”,即科研探索,科技發明,科普創作,以此作為臨床醫師的發展規劃方向,有利于發掘醫師的個人潛能,鍛煉人的創造性和積極性,打造自我品牌,為自身發展爭取了良好的發展平臺,更好地適應新時代社會和醫學發展需要。
[關鍵詞] 三科思想;臨床醫學;人才規劃
[中圖分類號] R19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2-5654(2019)07(a)-0189-02
Guided by the "Three Subjects" to Create a New Era of Clinical Medical Talents
HUANG Han-chao
Second Hospital of Guangdong Province, Guangzhou, Guangdong Province, 510095 China
[Abstract] By summarizing the characteristics of medical development in different historical periods and the requirements for medical workers, the author proposes the “three subjects”, which is suitable for the era, namely, scientific research, scientific invention, and popular science creation, as the development plan of clinicians. The direction is conducive to discovering the personal potential of physicians, cultivating people's creativity and enthusiasm, creating self-brand, striving for a good development platform for their own development, and better adapting to the needs of the new era society and medical development.
[Key words] Three subjects; Clinical medicine; Talent planning
上世紀60年代,我國“外科之父”裘法祖院士曾指出,一個好的外科醫生應當要會做、會寫、會說,會做就是指要熟練掌握臨床操作或精通臨床用藥、精通讀片等;會寫是指要懂得寫文章,包括簡單的臨床病例報道,繼而學術論文和著作;會說是指醫師要有良好的書面和口頭表達能力,而且要會外文。這三者之間,做是臨床實踐,說和寫乃是對做的總結、反思,三者互為因果,互相促進,密不可分,簡單的3句話6個字不僅對于外科醫生,其他科醫生也適合用,成為了好幾代臨床醫師的成長準則。
時至今日,情況已有了很大的不同,臨床診療進展很快,5年左右,知識體系便需更新,若仍執于以往知識體系,不懂得用循證醫學的思路去規劃自己的發展計劃,不懂得用科研為導向,單用“會做”來滿足自己,一個臨床醫師必將面臨被淘汰的困境。著名醫學家湯釗猷教授曾講過:科研是出人才、出成果的重要途徑,個人醫學經驗及臨床技能,如果沒有經過科學方法驗證,可能含金量得不到保障,也無法得到有效地推廣。因此有人說沒有科研的臨床工作是個瘸子,走不遠的。但一談起科研,國內很多醫師對之可謂“恨之入骨”,一份研究表明,90%以上的醫師存在工作超時現象,醫師平均每周工作時間為46.8 h,超過國務院頒布的職工工作時間規定,越是基層,工作時間越長[1],在三甲大醫院,由于醫院擴張等的發展因素,醫師工作壓力與日俱增[2],另外大醫院對于科研課題、論文和職稱的掛鉤規定,導致醫院過度強調科研,幾乎所有的醫生都經歷過被迫申請課題和撰寫論文的經歷,一項調查研究表明,90以上%的副主任醫師都選擇“我對科研不感興趣”。但其實這是對科研的誤解,臨床科研有很多方式,并非一定“基因、通路蛋白、分子”才算科研,有時候橫斷面的研究就是一個很有價值的研究。舉個例子,最初乳腺癌手術是全乳切除+淋巴結清掃術,這一手術方式使乳腺癌5年存活率由10%~20%提高到35%~45%,局部的復發率被降到了10%以下,但后來發現相當一部分根治術后的患者發生了胸骨旁的復發,于是便提出擴大的根治術,然而臨床橫斷面回顧性研究卻顯示該術式不僅未能提高患者的生存率,相反患者的生存質量下降,并發癥也明顯增多,因此有醫師提出了保乳手術和選擇性的淋巴結清掃術,結果發現這兩種手術方式的復發率和總生存率無統計學差異,所以保乳手術作為早期的乳腺癌手術方式已被越來越多的外科醫師所推崇。所以回顧性研究其實就是一種非常有價值的科研形式。國際頂尖雜志《新英格蘭醫學雜志》從1953年起,就開專門開設了專欄,每周刊登一篇麻省總醫院的特殊病例,供廣大同行交流學習,內容往往涉及多個學科專業,至今已經登載3 160余例,對提高臨床醫生的知識和技術很有幫助。近5年來通過檢測手段的提高以及靶向藥物的應用,乳腺癌手術的5年生存率已從最初的10%提高到了90%以上,這不得不說是人類治療腫瘤歷史上的一大進步[3-4],這其中很主要就是分子生物學的應用,如果沒有了基因、分子通道蛋白方面的研究,是不可能取得如此大的臨床療效[5-7],廣大的臨床醫師可以以臨床為導向,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選擇一兩個科研方向和研究形式,有助于從中掌握科學觀察方法,從而切實提高自己臨床水平。
隨著科研的深入發展,人們越來越發現,大量的基礎研究成果難以轉化為臨床使用,基礎與臨床脫節情況嚴重,以腫瘤為例,數據統計從上世紀70年代開始到2000年這25年間,美國共發表了各類腫瘤的論文156萬余篇,但肺癌、結腸癌的死亡率依然沒有太大的改變,其他常見的內科疾病諸如痛風、腎衰竭、心力衰竭等情況大致相同,因此從20世紀末,醫學家們開始重視理論成果想臨床的轉化過程,并由此衍生出了轉化醫學,這是一門致力于研究開發新藥品、新檢測手段、新治療方法的學科。隨著轉化醫學的發展,近10年來,基礎理論應用于臨床的時間較以往大為縮短,以基因芯片技術為例,目前一個基因組的發現到實驗室及臨床的應用,只有短短的3~5年[8],較之上世紀磁共振現象從發現到正式應用于臨床的30年時間,縮短了近10倍!轉化時間越短,所產生的社會和經濟效益也會越大。在這個轉化過程之中,創新發明是一座不可替代的橋梁,也是理論付諸實踐的形式。以基因芯片為例,從2000—2010近十年來,美國取得了近8 000個基因芯片的發明專利,是全球最大的基因芯片專利擁有國,不僅讓美國迅速占領了全球的基因檢測市場,而且讓美國持續產出大量高質量的科研論文。可以看到,發明創新是美國科研得以高速而持久發展的核心動力。所以一個臨床醫生有了好的想法,一定要盡快使之付諸實踐,并盡可能快地讓市場進行檢閱,因為市場的評價才是最終的和最符合時代要求的評價方式,一個醫生的思維成果如果不能蛻變為市場商品,那么對醫生的持續發展動力不大,醫生的知名度也得不到有效提高。
隨著經濟發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群眾對自身健康的重視程度與日俱增,當今網絡信息的飛速發展,人們獲得各種醫學信息的渠道較之以往容易得多,各種不同的觀點的充斥以及由此帶來的困惑疑慮也會多得多,所以醫學知識的科普要求較以往更為突出。一個好的臨床醫師,不僅要能治好病,更要能給病人有針對性的科普知識,病人的滿意度才會提高,這也有助于增進醫患信任,從而創造良好的就醫環境。習近平總書記最近在全國科技創新大會、兩院院士大會、中國科協第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也指出,科技創新、科學普及是實現創新發展的兩翼,要把科學普及放在與科技創新同等重要的位置,可見科普的重要性。科普作為一種非正式的社會教育形式,講解過程強調“因人施講”,講著既要能深入淺出地講解專業的科學知識,讓聽眾把握到專題的文化內涵,又要具有交流性與對話感,對聽眾有一定的啟發性[9-10],這要求講者有多學科的知識和良好的整合能力、隨機應變的演講策略和良好的溝通能力,是講者整體素質的體現之一。醫生可通過不同的科普宣教機會打造自己接地氣的口頭表達方式,學會傳播有內涵、有深度、有溫度的醫學知識和臨床故事,把自己鍛造成“會講的,能講的”的人才,這必將有利于增加自身的影響力,繼而打造個人品牌,對個人的職業生涯成長有重要的意義[11]。
改革開放40年以來,中國取得了巨大的發展成就,社會透明度、開放度不斷增加,社會的發展步伐大大加快,現時國家在大力鼓勵自主創業和自主創新,只要能合理利用資源,每個人都可以有良好的發展機會,沒必要再被“鐵飯碗”、“官本位”之類的思想觀點所束縛。但由于互聯網的普及,各種信息嚴重泛濫,如何合理利用這些信息成了主要問題。筆者認為,用“三科思想”作為新時代的臨床指導思想有助于從紛繁蕪雜的信息之中提取到合適自身發展的東西,有利于一個醫師靜下心來發掘自身潛能并通過市場的檢閱打造自己品牌效應,找到真正適合自己發展的平臺,這也是新時代臨床醫師的自身發展策略。
[參考文獻]
[1]? 張寒冰,李俊峰,李建濤.醫師工作時間及其影響因素的分析[J].山西醫學雜志,2016,45(23):2743-2744.
[2]? 別榮海,任義,王重建,等.河南省大型醫院臨床與科研狀況分析[J].鄭州大學學報:醫學版,2014,49(3):352-355.
[3]? 張彥收,劉運江.乳腺癌手術治療回顧和進展[J].現代腫瘤醫學,23(5):719-783.
[4]? 段學寧.乳腺癌手術治療百年歷史回顧與啟示[J].中國實用外科雜志,2018,38(11):1227-1231.
[5]? 水崢嶸.靶向治療藥物對乳腺癌患者臨床療效及安全性評價[J].臨床合理用藥,2018,11(6A):86-87.
[6]? 賴明華,楊嵐淞.靶向抑制乳腺癌細胞GLS1基因表達對癌細胞凋亡的影響[J].中國老年學雜志,2019,39(3):634-636.
[7]? 田方圓,陳昭燕,徐珽.亞洲人群CYP2D6*10基因多態性與乳腺癌患者他莫昔芬治療效果的Meta分析[J].中南醫藥,2018,16(10):1467-1471.
[8]? 徐伯靜.基因芯片:新經濟與新生活的基石[J].浙江科技信息,2001(4):7-9.
[9]? 吳晶平,鐘志云.全國科普講解大賽的實踐與思考[J].科技傳播,2019,11(4):190-191.
[10]? 邱成利,劉文川.提高科普講解能力的方式與途徑初探—基于全國科普講解大賽的分析[J].科普研究,2015(5):83-91.
[11]? 耿慶山.讓醫學科普工作常態化[J].心血管病防治知識:科普版,2018(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