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紹青 李繼軍 陳輝 張亮



[摘要] 目的 對2008—2017年昆明市手足口病網絡報告病例進行分析,探索手足口病流行特征,為制定有針對性的手足口病防控策略提供依據。方法 采用描述流行病學對已報告并經確認的手足口病病例作回顧性分析,使用Excel對相關數據進行統計分析。結果 2008—2017年昆明市累計報告手足口病 78 639例,年均發病率為293.75/10 萬,年度發病率之間有差異,2008—2014年發病率呈波動上升,2014年后有下降趨勢。發病年齡主要集中在0~4 歲年齡組,占發病總人群的93.52%;男女發病比為1.40∶1。發病季節集中在4—7 月份,占發病總數的64.55%,大多數年度10—11 月份有一發病小高峰。地區分布差異較大,市區流行強度高于周邊。實驗室檢測確診21 966例,確診率占14.59%,EV71、CA16 分別占陽性構成的42.72%和38.42%,各年度之間陽性率有差異。結論 2008—2014 年昆明市手足口病發病率呈逐年上升的趨勢,至2014年達10年來最高發病率,后有波動下降趨勢,明顯呈年齡、季節、地區性特點,年度間病原構成有變化,應加強監測,采取積極措施應對。
[關鍵詞] 手足口病;流行病學;病原學
[中圖分類號] R725.1;R181.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2-5654(2019)07(a)-0162-04
手足口病(HFMD)是由腸道病毒引起的兒童常見傳染病之一,臨床表現以發熱、出疹為主,2008年5月該病被納入法定丙類傳染病管理,實現了連續網絡監測和報告。
由于該病傳染性強、傳播途徑多、兒童普遍易感,近10 年來,全國手足口病仍呈現廣泛流行態勢,嚴重威脅兒童的身體健康[1]。近年來云南省手足口病發病數、重癥病例和死亡數均居全國前列,昆明市作為省會城市,手足口病在昆明市法定傳染病病譜排序中居于前列,是重點防控的傳染病。為此對昆明市2008—2017年報告的手足口病病例特征和變化趨勢進行分析和總結,為有效預防控制該病提供參考依據。現報道如下。
1? 材料與方法
1.1? 資料來源
病例信息來自于從“中國疾病監測信息報告管理系統”下載的昆明市2008—2017年手足口病個案資料。人口資料來源于國家統計局及當地統計年鑒。
1.2? 統計方法
采用描述流行病學分析研究方法對報告事件作回顧性分析,使用Excel對相關數據進行統計分析。
2? 結果
2.1? 疫情概況
2008—2017年昆明市累計報告手足口病例150 552例,年均發病率為233.08/10 萬,不同年份發病率有差異,其中2014年發病率最高為369.49/10 萬。在150 552例病例中,重癥4 854例,死亡30例,死亡率為0.05/10 萬。見表1。
2.2? 流行病學特征
2.2.1 人口學特征? 2008—2017年昆明市HFMD發病人群在性別構成比方面,各年均是男性所占比例大于女性,對男女發病數進行比較,男女發病之比為1.40:1。見表2。
2008—2017年昆明市HFMD職業構成比中,幼托兒童所占病例最高(55.03%),其次是散居兒童(40.69%),第3位是學生,其他職業病例最少。報告的病例中,散居兒童和幼托兒童發病人數之和占總病例數的95.72%。發病年齡以0~4歲為主要發病年齡,占總發病數的93.52%。
2.2.2 時間分布? 2008—2017年昆明市HFMD各月均有病例報告,每年2月為病例報告數最低點,每年從3月病例開始增加,5、6月達到最高峰,7月開始逐漸降低,在11、12月發病數又有上升,形成第2個高峰。見圖1。
2.2.3 地區分布? 2008—2017年昆明市HFMD發病數最多的是五華、盤龍、官渡和西山4個主城區,發病率前5位依次為嵩明縣、官渡區、呈貢縣、晉寧區及石林縣。年均發病率最低的是祿勸縣,其次是尋甸縣及富民縣。見表3。
2.3? 病原學檢測情況
昆明市2008—2017年累計報告21 966例手足口病實驗室確診病例,確診率占14.59%,其中EV71型9 383例(42.72%)、CoxA16型8 439例(38.42%)、其他腸道病毒4 144例(18.86%);2010、2012年手足口病病原以CoxA16型為主(分別占65.76%、64.13%),2011、2013年手足口病病原以EV71型為主(分別占74.39%、67.93%),而2017年轉變為以其他腸道病毒為主(68.58%)。見表4。
3? 討論
手足口病傳播途徑容易實現,不僅經糞-口傳播,也可經空氣或接觸等傳染途徑傳播,衛生條件、人口密集程度等因素均影響發病。昆明市手足口病發病自2008年開展網絡報告以來,手足口病發病一直居全省前位,與全國大多地區一致,也呈現在城區、人口密度高的地方發病高的特點。手足口病在2008—2013年呈隔年上升趨勢[2],至2014年達發病高峰,發病率為369.49/10萬,以后呈逐年波動下降趨勢。
昆明市2008—2017年手足口病病例發病構成比以幼托兒童為主,其次是散居兒童。這與昆明市幼托機構聚集性病例較多有關,幼托兒童每天8 h都生活在共同的環境中,共同接觸機會多同吃、同住、同玩,托幼機構日常消毒措施及傳染病防控工作落實較差,一旦有傳染源,極易引起聚集性病例;散居兒童多由老人帶養,居住環境、衛生習慣和衛生意識都較差,這些都有利于手足口病的傳播[3];其次也與散居兒童基數較大有關。昆明市93.52%手足口病好發于0~4歲兒童,與其他城市發病情況一致。5歲以下兒童屬于社會脆弱群體,是手足口病的高危、易感人群,提示可能與低年齡兒童人群免疫力低有關[4]。也與該階段兒童社會活動范圍逐步擴大,沒有形成良好的衛生習慣有關。男性發病多于女性,可能與男童戶外活動多,暴露機會和感染機會高于女童有關[5]。病例的人口學特征提示手足口病防控的重點人群仍是0~4歲兒童,幼托機構和社區是防控的重點場所。
手足口病發病季節性流行高峰存在地域性差異。我國北方[6-8]流行高峰多在夏季,呈單峰流行,南方[9-10]呈雙峰流行,分別在春夏交替和秋冬交替間,季節性流行可能與氣候變化有關。分析結果顯示:昆明市手足口病疫情季節高峰有兩個,第一個出現在4~6月,另一個出現在11月至次年1月,第一個高峰明顯低于第二個。符合南方城市雙峰規律。
手足口病病原學檢測,對確診疾病和了解手足口病病毒流行優勢具有重意義,從目前檢測結果看,昆明市手足口病疫情病毒型別年度有差異,手足口病流行態勢,存在著重癥病例高峰年與EV71檢出率比重高度相關。
對疾病的防控,疫苗接種被認為是最有效、最經濟的手段。手足口病EV71型疫苗在流行季節前對易感兒童進行接種,對減少重癥和死亡病例都有作用。但因手足口病疫苗型別單一,針對幼托兒童和散居兒童高發的現象,要注重幼托機構和社區的手足口病預防保健工作,重點注意5歲以下兒童的保護。在流行季節加強對幼兒園、學校的監測,學校做好晨檢、病人隔離、健康宣傳等手足口綜合防控工作,做到“四早”(早發現、早報告、早診斷、早隔離),是防止手足口聚集疫情的重要手段。人流密集區域和環境衛生條件較差的區域是散居兒童手足口病高發區域,應作為重點場所,加強防控工作。
[參考文獻]
[1]? 武恕星.2009-2016年河南省三門峽市手足口病疫情分析[J].現代預防醫學,2018,45(2):352-355.
[2]? 劉宏,林赟,周洋,等.2008-2013年昆明市手足口流行特征[J].職業與健康,2015,31(1):49-51.
[3]? 秦淑文,呂華坤.浙江省社區散居兒童手足口病危險因素調查[J].中國預防醫學雜志,2010,11(9):871-874.
[4]? 肖革新,胡躍華,于石成,等.2008-2011年中國5歲以下兒童手足口病流行特征分析[J].疾病監測,2012,27(12):932-936.
[5]? 付韜,衛光,黃道靖.2009-2015年漯河市手足口病病原學特征分析[J].河南預防醫學雜志,2017,28(2):138-139.
[6]? 田曉靈,郭衛東,姜曉峰,等.2008-2011年內蒙古自治區手足口病流行特征分析[J].疾病監測,2013,28(11):901-904.
[7]? 錢海坤,田祎,李錫泰,等.2007-2012年北京市手足口病流行病學研究[J].國際病毒學雜志,2013,20(1):6-10.
[8]? 王伶,于偉,張倩,等.2013年遼寧省手足口病病原監測結果分析[J].中國預防醫學雜志,2015,16(8):591-594.
[9]? 張進,史永林,吳家兵,等.安徽省2008-2012年手足口病流行病學及病原學特征分析[J].中華疾病控制雜志,2014, 18(6):497-500.
[10]? 張克增,林清爽.晉江市2009-2016年手足口病流行特征[J].海峽預防醫學雜志,2018,24(1):60-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