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婷婷 彭國剛
[摘 ? ? ? ? ? 要] ?思政課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關鍵課程,是高職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渠道,對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以及校園內涵的提升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但從現實情況來看,課堂教學的效果并不如人意,學生對思政課不太關注,在課堂上聽不進、坐不住的現象仍然比較普遍。所以,如何培養學生在思政課堂中的定力、增強教學效果是所有高校及全體思政課教師需要思考和解決的問題。立足遵義職業技術學院,對思政課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和改革措施做一些探究。
[關 ? ?鍵 ? 詞] ?高職;思政課教學;學生定力
[中圖分類號] ?G715 ? ? ? ? ? ? ? ? ? [文獻標志碼] ?A ? ? ? ? ? ? ? ? ? ?[文章編號] ?2096-0603(2019)18-0028-02
一、高職院校思政課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一)學生理論基礎相對薄弱
近年來,隨著高職院校分類招生、“五年一貫制”等招生政策的深入實施,在校生源群體呈現多樣化跡象。以遵義職業技術學院為例,2018年錄取的高職新生中,絕大部分來源于普通高中的分類招生考試和中職的分類招生考試;小部分來源于普通高中的高考。特別是中職教育中的學生,在校期間的德育課程會與普通高中生有一些差別,所以與本科學生比較,高職生的理論基礎可能相對偏弱,基礎的薄弱也會使學生對思想政治理論課不感興趣、不理解、不喜歡。
(二)學生本身對這門課不重視
高職院校的大部分學生普遍認為進入高職院校便是為了學習技術,學得一技之長進而能夠找到理想的工作。所以,他們在思想上并不是非常重視思政課,覺得思政課是可有可無的,或者人到了課堂,心卻沒有到課堂,缺乏學習熱情和學習動力。再加上信息時代的來臨,學生從手機、電腦等多種渠道接觸外界紛繁復雜的信息,價值觀受到一些負面影響,有的學生甚至覺得思政課是“心靈雞湯”,沒有什么實際用處,也不會對就業產生實質性影響,高職院校思政課面臨著被“邊緣化”的命運。
(三)教師教學手段和形式有限
在很多的思政課堂中,教師教學手段比較單一,傳統的說教式教學仍然被廣泛使用,太多的理論灌輸讓學生難以長時間集中精力聽講;授課內容局限于課本的條條框框,內容不夠充實新穎,不夠與時俱進,不夠與學生產生共鳴;教學平臺相對較少,局限于課堂,學生難以有真情實感的觸動與體驗;教學評價比較單向,不能反映學生真實的學習情況等因素,也讓學生在思政課堂上顯得比較被動,缺乏定力。
二、思政課教學中學生定力培養的舉措
(一)在授課內容上,夯實兩個基礎——教材、遵義職院彩虹文化系列讀本
我校思政課使用的教材是教育部統一規定的馬克思主義研究和建設工程重點教材,內容科學、權威。在此基礎上,我校立足遵義紅色文化、職院育人特色,還組織編寫了以“紅色塑魂”“藍色致用”“綠色出彩”為主題的彩虹文化系列讀本,對學生進行“弘揚傳統文化,傳承紅色基因,堅定理想信念”“塑造工匠精神,培養職業素養,提升雙創能力”“加強身心鍛煉,實現知行合一,成就出彩人生”的教育。教師首先應該夯實這兩個基礎,深入挖掘其思想內涵,不斷與時俱進,填充更多的內容,使教學內容更貼近學生生活,更能吸引學生,觸動學生心靈;其次,要根據學生專業特點,適當整合教學內容,列舉與學生專業相關的典型案例、熱點問題,更有針對性地教學,比如,讓旅游專業的學生設計遵義的紅色一日游,讓會計專業的學生自己歸納這個職業的職業道德等;最后,在優化內容的基礎上運用多種教學方法,比如案例教學法、情境教學法、小組討論法等,活躍課堂氣氛,提高學生的課堂參與度。
(二)在教學手段上,拓展三個平臺——校內實踐、校外實踐、網絡平臺
為了讓學生在課堂上更集中精力,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教師還應該利用更多的平臺來吸引學生,引導學生。首先,充實校內實踐。根據課堂內容,適當布置實踐任務,比如,2019年可開展紀念五四運動爆發100周年,紀念新中國成立70周年等活動,鼓勵學生自行查找資料,組成小組,以演講、表演等形式展示實踐成果。其次,拓展校外實踐。利用校外的愛國主義教育基地,比如,遵義會議會址、茍壩會議會址、習水土城紀念館等,帶學生去參觀,給學生以體驗式的教育,現場講述革命故事,重回那個苦難輝煌的年代,學生同樣以小組的形式分享心得體會,形成實踐成果。最后,建設網絡平臺。學校除了引入好的精品課程之外,授課教師也應組成團隊,總結教學經驗、分析學生特點、結合時政時事,建設更具高職特色、我校特色的精品課程供學生反復觀看學習。在系統的課程建設之外,還可開發微信公眾號,設立一些講述革命故事,傳遞正能量的欄目,及時推送好的文章、好的觀點,增加與學生的互動,提高學生的參與度。
(三)在教學評價上,優化三種考核——理論成績、實踐成績、網絡成績
高校思政課的性質和目的決定了要評價大學生的學習成效不應僅停留于馬克思主義理論知識的記憶,還包括思想素質提高的過程、主動學習并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過程。而且在教學中加入實踐教學、網絡平臺教學的環節后,僅依靠學生的卷面成績就更難以真實客觀地衡量學生的學習效果了,因此,改進思政課的評價模式也是激勵學生參與課內外實踐、培養學生在教學中定力的有效手段之一。在教學評價上,應該優化三個部分的考核:理論成績、實踐成績、網絡成績。理論成績即結果評價,是學生的考試卷面成績,直接反映了學生對課程理論知識的掌握程度,占40%;實踐成績和網絡成績是過程評價,反映了學生在課堂中的參與度、學習的主動程度,占60%。過程評價中實踐成績占30%,包括學生的考勤、作業和課堂內外實踐活動的表現;網絡成績占30%,包括學生學習網絡精品課程的數據、線上答題考核的數據和微信公眾號上與教師互動的活躍度,這樣才能多方面、更客觀地體現學生的學習效果。
(四)在思政課堂之外,開拓“行走的課堂”——豐富系列社團活動
《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見》文件中指出:依托班級、社團等組織形式,開展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學生社團在高校校園文化的建設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特別是思政類的社團,屬于教室之外的“行走的課堂”,為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更多的平臺,突出大學馬克思主義最鮮亮的底色。我?,F有“彩虹之紅”文化學習傳承宣傳社、青年馬克思主義者學習社、正法度學習社三個隸屬于馬克思主義學院(思政部)之下的社團,在學習和傳承紅色經典、堅定理想信念、建設和諧健康的校園文化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社團開展活動例如“學習近平七年知青歲月,堅定理想信念”演講、“兩會”手抄報展覽、遵義戒毒所參觀、傳承五四精神話劇比賽等活動,是學生在思政教師的指導下自我鍛煉、自我教育、自我提升的過程,學生一改在“填鴨式”課堂中被動接受知識、精力不集中的狀態,變成了主動的學習者、探索者,并且將自己學到的知識,感受到的觸動傳遞給其他學生,成為校園一道靚麗的風景線。還有其他的綜合類社團,如青年志愿者協會、春暉社團等,開展志愿者服務、暑期“三下鄉”活動等,也是學生接受思想政治教育,提升思想道德修養的有效平臺。所以豐富健康的社團活動,有利于提高思政課的有效性,培養學生在思政課教學中的定力。
三、思政課教學中學生定力培養的意義
(一)推進高職教育高質量發展的需要
《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指出,“要把發展高等職業教育作為優化高等教育結構和培養大國工匠、能工巧匠的重要方式,高等職業學校要培養服務區域發展的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备呗毸颊n是對大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在塑造學生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提高學生思想道德修養,使學生獲得綜合職業素養方面起著重要作用,培養學生在思政課教學中的定力,是推進高職教育高質量發展的需要。
(二)使企業獲得全面發展的高素質人才的需要
職業院校的教育主要以學生就業為導向,而企業需要的人才不僅要求專業能力過硬,還需要有良好的職業道德、職業素養等綜合素質。高職思政課的教材中包括理想信念、職業道德、法律基礎等內容,培養學生在思政課中的定力,提高思政課的實效性,有利于實現學生的職業技能和職業素養雙達標,給企業提供全面發展的高素質人才。
(三)使學生獲得可持續發展的職業能力的需要
隨著社會的發展,企業對人才的要求越來越高。對剛進入社會的學生來說,“初次就業”不一定就是“終身就業”,所以除了能掌握技術技能,更要有終身學習的智慧和較高的綜合能力。思政課中紅色文化的教育、理想信念的教育、職業素養的教育、法律基礎的教育等,有利于學生正確擇業觀的形成以及正確就業態度的塑造,最終獲得可持續發展的職業能力。
總之,培養高職學生在思政課教學中的定力需要充分挖掘教材、拓展更多的教學平臺、優化教材評價并且充分利用“行走的課堂”以豐富的社團活動,來充實思政課的教學工作。也只有真正打造好思政課“金課”,才能發揮思政課的德育功能,培養新時代需要的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
參考文獻:
[1]王娜.高職院校思政課教學現狀調查與路徑探索[J].河南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17(1).
[2]陳亮.高職院校思政課與職業素養教育融合路徑研究[J].教育現代化,2017,4(25):138-139.
[3]趙勇.以學生社團為載體提升高職院校思政課教學實效性[J].長沙民政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6,23(2).
[4]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見[Z].2004-11-04.
編輯 李 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