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倩
[摘 ? ? ? ? ? 要] ?在高職教育中,學生管理工作是非常復雜的。目前,我國高職學生普遍存在缺乏進取精神、自我控制能力較差、對高職教育認同度較低等問題,與此同時,不少高職學校還存在學生管理模式較為陳舊、專業教師數量不足等問題。在高職學生管理工作中,教師通過賞識教育可以在很大程度上緩解甚至解決上述問題,從而促使高職學校的學生漸次樹立起學習自信、正確的職業觀、人生觀,形成較好的自我責任感與自律意識。所以,廣大高職學校應當對賞識教育予以充分重視,加強培養教師的賞識意識,不斷提高教師的教學素質與能力,以便其能切實有效地將賞識教育理念貫徹于學生管理工作中。
[關 ? ?鍵 ? 詞] ?高職;學生管理;賞識教育;運用策略
[中圖分類號] ?G715 ? ? ? ? ? ? ? ? ? [文獻標志碼] ?A ? ? ? ? ? ? ? ? ? ?[文章編號] ?2096-0603(2019)18-0200-02
所謂賞識教育,并不是單純地對學生進行鼓勵和表揚,而是要以賞識的眼光去看待學生的行為結果,借此不斷強化其行為;以賞識的眼光去看待學生的行為過程,以激發其動機與興趣;要為學生創造良好的環境,為其后續發展指明方向;適當地對學生進行提醒,深化其心理體驗,糾正其不當行為與思想。
一、現階段高職學生管理工作中的問題
(一)管理方式過于陳舊單一
現階段,隨著我國教育的不斷發展,絕大多數高職學校的教育教學面貌煥然一新,不過,在學生管理這一領域卻沒有與時俱進,所采用的管理模式依然偏向于傳統,即由輔導員通過開班會、說教的方式對學生進行管理,與此同時,學校會派出專門的檢查小組對學生的行為進行監督。誠然,這種管理模式在一定歷史時期內是具有較強效用的,不過隨著時代的發展,學生的思想變得越來越豐富、不同心理間的轉換變得越來越頻繁,加之近些年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深入滲透,平等、和諧、友善等觀念已經深深印刻在學生的腦海中。因此,傳統的管理模式在現如今已經很難與學生的心理特點以及思維觀念相適應,傳統的管理模式中,學生幾乎始終都處在被管理的位置,在這種境況下,學生的一些想法、個性很難充分展現,不僅會在一定程度上抑制學生的全面發展,同時還會使學生產生一種壓抑感,對學生的健康成長非常不利。
(二)部分高職生心態不積極
很多學生之所以選擇進入高職學校,主要是因為他們的文化成績較低,沒有辦法升入普通高校或者因為家庭經濟狀況較差,想著能夠盡快掌握一技之長,承擔家庭責任。這兩種情況,無論哪一種,都會造成學生的心態不積極、不陽光。前一種情況,可能會導致學生在學習專業課的時候產生自卑心理,后者可能會因為家庭經濟方面的壓力,產生焦慮、沮喪等消極情緒。針對這些狀況,教師如果在管理學生的過程中不予以充分重視,勢必會對學生身心發展產生極為消極的影響。
綜上所述,高職教師對學生的管理模式以及內容進行改革是非常有必要的。賞識教育是現今新課改所提倡的一種教育理念。從高職學生管理的角度出發,教師通過賞識教育可以有效推動學生管理模式的變革,同時還能有效緩解甚至解決學生心態不積極的問題,從而促使高職學生漸次樹立起學習自信、正確的職業觀、人生觀,形成較好的自我責任感與自律意識。下面主要對賞識教育的作用以及運用方式進行具體分析,希望能給廣大高職教師同行帶來一些啟示。
二、在高職學生管理中運用賞識教育的作用分析
賞識教育不僅是一種十分新穎的教學理念,同時還是一種非常有效的教學方法。許多研究證明,賞識教育對高職學生管理工作的開展非常有益,下文將主要對賞識教育的作用進行分析。
(一)賞識教育有利于學生樹立積極、樂觀、正確的價值觀、世界觀、職業觀
現階段,有不少高職生對高職教育的認識都非常含糊,同時也不能準確地對自身定位。在學生管理工作中,教師積極運用賞識教育,可以有效強化職業教育的效果,引導學生漸漸走出對高職教育的偏見。具體來說,教師可在日常教學中,不斷向學生滲透所學專業的廣闊前景,以此提高學生的學習自信,激發其學習專業知識的興趣與積極性,引導學生正確認識學校、正確認識社會,最終形成樂觀、積極的世界觀。
(二)賞識教育有利于學生自律意識的養成,提高學生的自控力,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高職學校的教育方式與學生之前所經歷的教育有明顯的不同,那就是高職學校對學生獨立學習與發展做出了要求。不過,很多學生在進入高職學校之前并沒有做好準備,這使他們很難適應前后學習方式的轉變,也正因為此,不少高職生時常會對未來產生一些迷茫感,漸漸陷入了松散、倦怠的狀態中,而賞識教育可以較好地幫助學生突破這些問題的困擾。不過,在實施賞識教育的過程中,教師要注意傾聽學生內心深處的感受,深入地去了解他們,挖掘其身上的閃光點,欣賞他們的個性。在欣賞、理解、鼓勵的同時,逐步引導學生加強自我規范和約束,幫助他們不斷挑戰自我,提高自身的控制能力,使其漸次形成良好的自律意識與能力以及學習習慣。
(三)賞識教育可以使學生形成較好的自我責任感
在賞識教育中,教師需要充分寬容和理解學生,并以鼓勵、信任、尊重為基本原則,積極對學生進行鼓勵與贊揚。不過,在實際運用賞識教育的過程中,教師要注意“度”,美國著名心理學家海姆·G.吉諾特曾經說過:“贊美,很多時候就像青霉素,絕對不可以隨便使用。在使用過程中,應當按照一定的標準,如使用時間、使用劑量等,不僅要謹慎,而且要小心,不然極有可能會引發過敏反應。”換言之,教師在運用賞識教育理念時必須嚴格遵守賞識有度這一原則。說得具體一點,賞識并不意味著一味地對學生進行贊美,同時它也不是糾正學生所有行為過錯的“良方”,因此,在賞識學生的過程中,教師絕對不能使用不合實際的夸獎,也要注意不要讓自己的賞識只流于表面,因為這極有可能使學生產生“教師很虛偽”的感觸,繼而會嚴重削弱賞識教育的效果。
三、在高職學生管理中運用賞識教育的策略分析
(一)基于賞識教育制定出新的學生評價標準
隨著我國經濟的飛速發展,社會各行業間的競爭變得越來越激烈,基于這樣的背景,高職生所面臨的壓力陡然增多,在很大程度上導致部分高職生喪失了學習信心,失去了積極進取的動力。不少學生自此會放松對自己的要求,自控力會明顯下降,繼而會失去為未來奮斗的方向和目標。需要注意的是,本文所述的是“失去”。換言之,對大多數高職生而言,他們并非沒有人生目標,只不過,由于種種因素的影響,其預想的人生目標并沒有得到他人的認可,同時,在日常的學習中,他們也很難找到可以實現人生目標的機會。對此,教師將賞識教育運用到學生管理中是十分有必要的。因為,賞識教育倡導教師要從尊重學生出發,充分肯定學生自己設定的目標以及達成目標所用的方法。在賞識教育中,差距是允許存在的,尤其是在對學生的評價上,教師應當充分尊重每一位學生的個性特點,積極捕捉他們身上的閃光點,并以此為標準,對學生進行鼓勵和賞識,切實激發其內在動力,促使其以相對充分的自信去構想達成目標的方法。所以,從這一視角去看,高職教師在學生管理中有效運用賞識教育的關鍵在于革新之前以學生成績為核心的評價制度與觀念,積極捕捉每一位學生的優點,使學生正確認識自己、評價自己、肯定自己并充分發揮自身的優勢,朝自己預設的目標努力。
(二)提高教師的賞識觀念以及教學綜合素質
賞識教育能否在學生管理中充分發揮作用,與教師個人的賞識意識以及教學綜合素質息息相關。在切實貫徹賞識教育的過程中,教師本人要及時捕捉學生做出的各種積極行為,然后及時進行表揚,借此引導他們朝著正確的方向發展。不過,這說來簡單,做起來卻極難。對此,教師應當盡快糾正以往以批評為核心的教學思想觀念,積極培養和提升自身的賞識意識以及捕捉學生優點的能力,這樣,在具體貫徹賞識教育理念的過程中,教師才能做到有的放矢。
此外,賞識教育對教師的教學綜合素質要求很高。這也就是說,教師僅能賞識學生是遠遠不夠的,還必須能夠讓學生認可教師的賞識。對此,教師除了要有較強的教學本領以外,還必須具備善于引導的能力以及能夠令人充分信服的人品。所以,廣大高職學校要想充分利用賞識教育理念提高學生管理工作的質量,必須盡快轉變教師的傳統觀念,制定行之有效的培訓方案對教師的賞識意識以及教學綜合素質進行培養。
(三)教師必須積極了解自己所帶的所有學生
充分了解每一位學生是教師發揮賞識教育效用的前提。值得注意的是,這里所說的“了解”并不僅僅是指了解學生的學習狀況,同時還包括了解學生家庭狀況、興趣愛好、個性特點等。這樣一來,在落實賞識教育時,教師的針對性才會更強。另外,除了了解學生的基本情況以外,教師還必須時刻關注學生的心理,除了在日常教學中不斷通過賞識去引導學生樹立學習自信以外,還要做到能夠及時感知學生的心理變化。比如,在面對同一學習內容時,有的學生學起來會很快,有的學生就會相對慢一些,屆時,后者勢必極易產生沮喪心理。面對這種狀況,教師要及時對后者進行鼓勵,并因時制宜地調整教學方法,以幫助其漸漸從沮喪心理中脫離出來。
綜上,在高職學生管理中,教師對學生進行賞識教育是很有必要的,因為這一教育理念遵循了人類成長的規律,能夠有效滿足學生的心理需求,有利于學生在寬松、積極的教育環境中健康成長。所以,廣大高職教師必須對賞識教育這一理念予以充分重視,加強相關研究,積極在實際教學中踐行,不斷對自己的教育方式進行革新和優化,以便能充分發揮賞識教育的作用,提高學生管理工作的質量。需要注意的是,賞識教育只是教育方法的一部分,因此,在具體貫徹賞識教育的過程中,教師應當根據學生個體的不同選用與之相適應的教育方法,以此保證賞識教育的實效性。
參考文獻:
[1]夏露.試論高職院校學生教育管理模式的創新[J].學周刊,2019(10):16.
[2]柳慧斌.新常態下如何做好高職院校學生管理工作[J].學周刊,2019(10):18.
[3]郭慶嫩.網絡信息化環境下高職學生宿舍安全問題與對策研究[J].教育教學論壇,2019(11):261-262.
[4]楊梅.高職學生學習的內部動機及其培養[J].吉林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19(2):44-45.
編輯 趙瑞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