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羽
[摘 ? ? ? ? ? 要] ?“一帶一路”與供給側結構改革的深化為職業教育提供了發展契機,通過一體化教學形式以及職業教育的融合創建新的職業教育體系,為提高職業教育供給和社會服務創造了條件。基于“一帶一路”背景下,職業教育供給側改革以創新理念、結構重組、課程創新、加強管理為路徑,成為提高職業教育供給輸出和人才培養的必經之路。
[關 ? ?鍵 ? 詞] ?“一帶一路”;職業教育;供給側改革;方法分析
[中圖分類號] ?G712 ? ? ? ? ? ? ? ? ? [文獻標志碼] ?A ? ? ? ? ? ? ? ? ? ?[文章編號] ?2096-0603(2019)18-0014-02
現代職業教育強調人才技能水平、實踐應用能力的提高,從而為社會輸送更多技術型人才資源。但傳統的教育模式已經難以滿足日益增長的人才要求,創新教學方法、教學理念勢在必行。與此同時,“一帶一路”背景下,創新職業教育模式有助于職業教育與世界的連接與融合,為職業教育創造更好的發展契機,成為職業教育改革的重要研究內容。
一、職業教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內涵
“一帶一路”的概念一經提出就受到沿線多國的支持,隨著與沿線國家的合作交流,我國的職業教育國際化特點日益明顯。國際化的職業教育強調在打磨自身優勢的基礎上學習借鑒國內外先進的教育形式與理念,同時大力推廣我國職業教育特色,培養國際化專業人才,促進國際交流合作。
教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我國教育事業“十三五”規劃基礎性、根本性的重大舉措,是在頂層設計框架下,對教育資源服務領域進行結構性改革。強調用改革實現結構完善、降低低端供給、提高中高端供給、凸顯供給結構對需求結構的順應性。在“一帶一路”背景下,有效提升職業院校人才供給的匹配性和適用性成為職業教育人才培養的廣泛要求。
二、“一帶一路”背景下職業教育發展存在的問題
(一)職業教育發展基礎薄弱
職業教育教學廣泛存在基礎設施發展緩慢、教育發展不穩定、費用投入和辦學規模倒掛現象。很多地區職業教育費用投入不足,很多院校缺少財政撥款,辦學資金緊張。此外,學校經費來源結構單一,其他渠道資金引力不足使教育經費難以滿足職業教育發展需求。在這種背景下,學校重視需求側,將教育經費應用到擴大辦學規模方面,擴大招生數量、專業數量。但是,一味地追求規模化,導致在人才培養方面關注度不足,培養效果不理想、缺乏“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等。
(二)缺少經驗、文化沖突
基于“一帶一路”背景下,職業教學“走出去”改革效果顯著,但由于在經驗積累與文化交流方面存在缺失,“走出去”往往達不到預期的效果。對此,職業院校可以結合自身實際和教學經驗,吸取國外先進辦學經驗,謀求創新發展。但職業教育只加強國際合作是不可行的。一方面,國外的一些教育方法雖然先進,但由于文化和認知的差異,往往不能完全適用我國職業教育。另一方面,文化交流作為“一帶一路”的主要路徑,文化理解建立在相互理解的基礎上,然而文化差異和誤解會導致交流障礙。“一帶一路”地區較多,不同的國家文化特色不同,宗教、風俗習慣不同,需要在交流合作中相互尊重,相互了解。職業教育“走出去”必然面臨文化交流沖突,若跨文化理解交流能力不足,將會造成文化沖突,影響“走出去”辦學效果。
(三)職業素養低,社會認可度不高
職業教育以學生實踐技能培養為主,不同于普通高校,實踐技能是學生綜合素養評價的主要內容。雖然職業教育學生實踐能力較強,但走向社會后很多學生人際交流方面的能力較弱,缺乏自信心、上進心,成為職業教育學生的競爭劣勢。此外,很多人對職業教育存在偏見,認為職業教育不及高等教育,在無法進入高等教育的時候選擇直接走向社會。或者即使進入職業教育院校學習,卻因為認識不足導致學習積極性不高,沒有明確的職業規劃。職業素養和社會認可度不高成為職業學校就業質量較低的根本原因,使得職業教育院校招生困難。
三、“一帶一路”背景下職業教育供給側改革路徑
“一帶一路”背景下,職業教育“走出去”是基于當前教育發展的趨勢,遵循科教興國目標,學校主動融入教育合作交流,抓住機遇,勇敢應對挑戰。
(一)創新理念,提高思想認識
職業教育強調實踐能力培養,為社會輸送源源不斷的人才資源。因此,學校應基于“一帶一路”,尋找新的思路與新的發展契機。從客觀角度來說,職業教育具有大眾性、民主性特征,重視學生終身學習意識的培養。從另一方面來說,職業教育應立足于現代職業教育機制,創新理念思路、確定辦學理念,結合地方經濟發展與市場供給需求完善教育結構。在實際操作和落實過程中,職業院校結合經濟基礎與產業結構整合重要資源,拓寬思路、教育結構重組,為學生提供科學的教育供給。提高社會服務意識,創優發展,積極扶持位于下游的職業教育,完善教學資源,形成“中職—高職—應用型本科—專業碩士”的職業教育體系。
(二)明確定位、專業布局
“一帶一路”的目標是實現沿線各國多產業聯動,在謀求共同發展的路徑下,復合型人才資源的需求量也隨之增多,這進一步擴大了職業教育發展空間。因此,在教育改革方面,分為初中高不同層次、準確定位;完善專業結構布局,主動與企業合作實現工學結合,發揮辦學優勢及辦學特色提高教育體系銜接工作吸引力,保證對區域內職業教育的供給;結合各地區經濟發展優勢以訪問、組織研討會的形式進行改革創新,結合企業人才需求設置專業,選擇適應企業發展的專業群。
(三)完善課程體系,多元化評估
“一帶一路”涉及內容復雜、范圍廣,沿線不同國家民俗風情差異顯著。在這一現實情況下,建設特色化專業課程,滿足國際化市場需求。職業教育重視文化、語言、金融等復合型人才培養,學校需要通過完善課程體系達到人才培養目標,這也是教育教學的重要工作內容。完善課程體系是將各課程整合,將企業對人才的需求融入專業課程中。專業課程建設需打破傳統教育模式,深入研究專業課程特點,實現課程體系的融合創新。首先,根據人才培養特征實現一體化職業教育模式,結合崗位要求創建課程體系,設置專業課程。其次,結合崗位能力要求創建評價體系,結合能力評價設計專業課程。在教學內容方面制定課程標準與審核評價標準,重視課程內容的整合。再次,分層次連接各課程單元,創建單元化課程體系。結合學習成果認證體制展開教學工作、創新思路、提高職業素養。最后,根據市場發展需求完善課程機制、優化結構機制,創建個性化、資源共享課程,突出課程特色、優化教學資源,順應職業教育發展需求,提高教育供給。
(四)創新管理模式,體系開放
基于職業教育現狀,遵循“一帶一路”背景創建共贏、共享各類教育資源與跨校交流,推動供給側結構改革深化,保證職業教育供需穩定。首先,相關部門重視“一帶一路”推動,完善教育體系,提高供給效率。穩定勞保機制與教育課程,建立多元課程體系與管理模式,讓職業教育的有效成果得到了認可,確保職業教育優勢發揮。政府積極轉變職能,發揮教育主體創新作用,用政策和法治的形式規范職業教育和政府協調運行機制、監督體系,為職業教育提供政策支持。其次,學校順應“一帶一路”和供給側結構改革發展步伐,基于職業教育體系目標樹立全面發展的理性認知,對外創建與社會各系統的共享開放關系。根據職業教育發展進行完善課程、優化結構、創新教育機制。重視職業教育社會服務功能和人才培養地位,對接政、產、學、研一體化的協同辦學機制,創建對接社會服務體系的校企合作,創建包容、和諧、共建的服務機制,為職業教育提供體系保障。
四、結語
“一帶一路”為職業教育創造了機會的同時,也給職業教育帶來了挑戰。職業教育應明確社會定位、創新教學理念、完善課程體系、創新管理模式,在新背景下順勢而為、主動作為,促進交流、整合資源,協同發展,尋找新的發展之路,推動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深化。
參考文獻:
[1]胡剛.高等職業教育“供給側”改革路徑的探究[J].科學咨詢(科技·管理),2018(11):98.
[2]曹艷雯,鄭昱霞,王金環,等.產教融合背景下廊坊市高職教育供給側改革的困境及對策研究[J].教育現代化,2018(38):288-289.
[3]崔媛.供給側改革視閾下高職英語教師教學能力與素養提高的途徑[J].河北職業教育,2018(4):83-85.
[4]夏青,馬駿.基于供給側改革的MPH培養路徑探析[J].基礎醫學教育,2018(7):609-612.
[5]劉金露,黃國清.職業教育供給側改革研究評析[J].職業教育研究,2018(7):52-56.
[6]李子云.高職教育供給側改革研究:基于“一帶一路”視域[J].成人教育,2018(7):70-74.
[7]張俊,修穩君.供給側改革背景下新生代農民工職業教育探析[J].延邊黨校學報,2018(3):85-88.
[8]王麗茹,董明勇.供給側改革視域下高職教育精品化的實踐路徑探析:以泛美教育集團下屬高職院校為例[J].四川省干部函授學院學報,2018(2):80-82.
編輯 武生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