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琳
[摘 ? ? ? ? ? 要] ?隨著科技的發(fā)展,我們已邁入信息化時代。信息技術對我們工作和生活方式產(chǎn)生了巨大變革,借助互聯(lián)網(wǎng),我們的生活越來越便利。信息技術不僅改變了我們的生活和工作,對我們的教育方式、學習方式也產(chǎn)生了巨變,如慕課、微課、直播等新型教學方式的出現(xiàn),為教育教學帶來了巨大的變革。信息技術同樣也給中職語文口語教育帶來了不少便利,不僅豐富了教學手段,提供了多種類的學習渠道和多樣化的學習資源,還開闊了教師和學生的視野,而且能夠提升學生口語學習的積極性,縮短師生之間的心理距離。
[關 ? ?鍵 ? 詞] ?信息化;中職語文;口語教學
[中圖分類號] ?G712 ? ? ? ? ? ? ? ? [文獻標志碼] ?A ? ? ? ? ? ?[文章編號] ?2096-0603(2019)18-0094-02
一、語文口語教育的重要性
現(xiàn)代社會中,人與人之間的交往日益密切,雖然現(xiàn)在手機、電腦便利了我們的溝通,但是口語交際依舊是必備技能,而作為高質(zhì)素專業(yè)人才的培養(yǎng)基地,中職學校在語文教學中要更加重視學生口語交際能力的培養(yǎng)。《上海市中等職業(yè)學校語文課程標準》(2015年修訂稿)中強調(diào):“培養(yǎng)聽說能力,重要的是要養(yǎng)成尊重他人、傾聽他人發(fā)言的習慣,學會辨別、篩選與把握說說聽信息,學會清晰、得體地表達自己的意見,從而提升交際溝通能力。”并要求學生“能用普通話進行朗讀”“能在日常交流中迅速把握說話者的大意”“能辨析關鍵信息”“能對相關信息進行復述和評述”“能在交談中進行應對”“能按照要求或圍繞專題發(fā)言”等。
由此可見,口語交際是一種雙向互動的重要實踐活動,是中職語文課程標準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中職生適應職場的必備能力。在新時期,中職語文教師必須明白口語教學改革的必要性和迫切性,加快推進中職語文教學改革,提高教學效果。
二、傳統(tǒng)中職語文口語教學的不足
(一)口語教學被忽視
在應試教育的框架中,多數(shù)教師僅僅重視可以直接影響考試的讀寫能力,往往忽視聽說能力,因此語文口語教學一直缺少練習。對職業(yè)學校而言,職業(yè)教育以專業(yè)技能培養(yǎng)為主要目標,專業(yè)技能也是檢驗學生的主要標準,文化課課時少,教學難度低。而語文課在中職學校的教學科目中課時就比普通高中要少,而口語訓練更是長期被日常教學所忽視。
(二)教師對口語教學認識存在誤區(qū)
平時的口語交流是口語交際的一部分,口語交際包括表達能力、分析能力、解決問題等方面。簡單認為日常口語交流就是口語交際是不正確的,而且有的教師認為學生能夠使用普通話、清晰地表達出自己的意思就是口語交際,太片面了。
(三)缺少有效的口語教學手段
雖然目前語文教材都安排有“表達與交流”方面的學習,但從具體內(nèi)容來看,教材缺乏科學的理論基礎,沒有給出具體的科學指導,導致教師上課隨意,沒有教學主題,只是簡單的復述與議論,忽視了口語交際的實踐性。而且缺少有效的教學手段,大部分時候口語交際教學混雜在了語文課堂教學中,沒有專門的時間與課程體系進行口語交際教學。
三、信息化環(huán)境下新型語文口語教學模式
信息化環(huán)境下的口語教學更加靈活多樣,教師與學生可以享受到信息化教學帶來的便利性與趣味性,提高教學效果。
(一)信息化技術的特點
(1)教學資源呈現(xiàn)方式多樣化。信息化環(huán)境下,我們借助多媒體與互聯(lián)網(wǎng),可以在課堂上多樣化、立體化、動態(tài)化地呈現(xiàn)所需的教學資源,如文本、圖片、動畫、音頻、視頻等;(2)資源的豐富性、共享性和海量化;(3)教學活動交互性與開放性:人機交互方便快捷,人際交流突破時空限制;(4)提升學生主動性:信息技術輔助以互聯(lián)網(wǎng)及電腦、智能手機等設備,讓學生學習更加便捷,而且網(wǎng)絡平臺可以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動性,對口語交際所用的資料可以進行自主探究與學習。
(二)利用信息技術激發(fā)口語學習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中職學生只有先對學習語文口語具有足夠的興趣,才會愿意積極主動地學習這門知識,掌握這門技術。然而,傳統(tǒng)的口語教學無法提供生動、豐富的實際情境,導致學生練習起來尤為枯燥。再加上中職學生語文口語基礎原本較差,且口語課程本身難度較大,導致大多數(shù)中職學生對口語學習沒有興趣。然而,借助圖片、音頻、視頻等信息技術,教師可以在課堂上構建生動、直觀、形象的學習情境,使口語學習不再是簡單枯燥的練習,而是變得形象化、動態(tài)化,最大限度激發(fā)學生的練習熱情。
例如,在課堂上利用視頻,給學生播放一些經(jīng)典的電影片段,讓學生對其產(chǎn)生濃厚的興趣。之后,再引導學生對電影內(nèi)容進行思考,最后,鼓勵學生就看到的電影勇敢發(fā)表自己的看法和見解,這也無形中加強了學生口語的表達能力。筆者在引導學生學習和理解魯迅的《藥》時,也曾播放過電影《辛亥革命》以幫助學生對《藥》的寫作背景有一定了解。并在播放完畢后,請學生對辛亥革命相關話題進行討論,面對屏幕上鮮活又難忘的畫面,一個個靈動的生命前線赴死,學生對背后的原因興趣驟增,個個積極參與討論,發(fā)表觀點。
再如,在教學《我有一個夢想》這一課時,單純的講解蒼白、枯燥,學生沒有學習的興趣,就用視頻還原了當時1963年在林肯紀念堂前的那個文采斐然、激情昂揚的馬丁·路德·金,學生們看著他在烈日下慷慨激昂的演講,聽著他抑揚頓挫的發(fā)音,一個個都來了精神,挺起腰板、睜大眼睛看著視頻,他們的目光中,流露出對這樣一位偉大的民權領袖的崇拜和敬仰。看完視頻,學生紛紛探討如何能做出一場好的演講,并躍躍欲試。以興趣為起點,以信息化為手段,帶動學生進入口語聽說的教學情境,不失為一種好方法。
(三)利用信息技術加強誦讀訓練
語文之美,美在文字,美在意境。要體悟語文之美,誦讀是基礎。大量的誦讀不僅會拉近與大師的距離,還能吸收他們優(yōu)秀的表達方式、學習他們優(yōu)美動人的語言。傳統(tǒng)的語文課堂上,全班學生要跟著老師的步調(diào)走,老師基本口若懸河,從上課一直講到下課,留給學生誦讀和體悟的時間并不多,學生在被動接受知識的同時,也喪失了領略語言之美的機會。再加上老師自身可能有發(fā)音不精準的情況存在,即使范讀也可能讀不出美感。
這個時候,信息化技術就派上了用場。學生可以跟隨播放的電腦音頻進行模仿誦讀,這樣不僅可避免部分偏遠地區(qū)教師發(fā)音不精準的情況,還適度豐富了課堂教學手段,關鍵是給學生提供了經(jīng)典的誦讀示范。這種經(jīng)典的誦讀可以快速、有效還原文字背后的故事氛圍、節(jié)奏、人物特點、情感傾向,同時還能訓練學生對語音、語調(diào)、語速、輕重等專業(yè)朗讀角度關注和把握。例如,我校新生都要參加上海市普通話水平測試,在給學生輔導考綱范圍的60篇普通話朗讀作品時,筆者就發(fā)現(xiàn)教師誦讀遠比不上經(jīng)典名家誦讀效果好,便在課堂上播放朗讀作品的音頻,讓學生跟讀和連讀。跟著名家反復誦讀后,學生的誦讀水平明顯提高了不少,讀其他作品時,也能較快調(diào)整語音語調(diào)、輔以豐沛情感了。
(四)利用信息技術加強口語訓練
傳統(tǒng)模式下的口語交際教學,忽視了對學生的口語訓練。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對口語知識和技巧的傳授更多,學生開口練習的時間少,學生主體地位沒有得到體現(xiàn),學習主動性不高。
在信息化教學模式下,教師就可以提供海量的口語練習資源,供學生練習。例如,現(xiàn)在流行的各種配音軟件,就是學生練習口語的“神兵利器”。學生可以利用配音軟件先嘗試配音,記錄原始口語能力。然后在教師幫助下糾正發(fā)音,調(diào)整語速,再配以情感,反復練習,最后將完成的作品與之前的原始錄音進行對比,學生就能切實感受到其口語能力的提高。比如我這學期讓學生下載“配音秀”APP,給方志敏“可愛的中國”進行配音,然后上傳到班級語文群,就發(fā)現(xiàn)了學生的各種問題,咬字不清、平翹舌不分、前后鼻音不分、情感代入有問題等。而且,我可以每個學生都顧及,并進行針對性指導,這種效果比課堂對幾個學生進行指導要更有效果。
隨著手機、平板電腦、筆記本電腦等便攜設備的普及,學生可以隨時隨地利用這些資源,找到自己感興趣的話題,進行口語的各種練習。信息化技術可以充分把學生的碎片時間有效利用起來,大大提高他們的口語練習效率。
(五)利用信息技術克服學生的害羞心理
中職階段的學生正處于青春期,他們敏感而含羞,這導致很多學生在課堂上不愿意主動發(fā)言,長此以往會形成不良循環(huán),越是擔心說錯,越會說錯。而通過信息技術及互聯(lián)網(wǎng),借助輔助設備,可以讓學生大膽開口說話。學生可以在宿舍或家里等相對輕松的環(huán)境下,利用視頻拍攝設備或者錄音設備,記錄下自己的演講,然后在互聯(lián)網(wǎng)上和教師分享,從而得到教師的指導。或者,學生可以使用QQ、微信等實時通訊軟件,和教師實現(xiàn)在線音頻、視頻溝通,在線學習,得到教師的實時指導。這種有趣的互動會大大拉近教師與學生的距離,還能有效利用碎片化的課余時間,提升學生的口語綜合表達能力。
(六)利用信息技術為學生提供高標準示范
“優(yōu)良的示范是最好的說服”。除了誦讀要示范,其他與語文教育相關的資源都可以作為示范,供學生學習。我們知道,不是每位語文教師都具有優(yōu)秀的口語能力,甚至在一些偏遠山村,普通話都沒有推廣到位,標準的口語教學更是無從談起。信息化技術就為他們打開了一扇窗。有了信息化技術,無論哪里的教師,都可以很容易地在網(wǎng)上獲取到大量示范教案、名家演講、名家講壇、經(jīng)典辯論等資料,這些高水平示范會提升教師的教學質(zhì)量、拓寬學生的求知視野、提高學生的學習水平,無疑會給他們的口語練習帶來極大幫助。例如,可以在課堂上給學生觀看一場高水平國際大專辯論賽,當辯手就某一主題進行唇槍舌劍的辯論時,給學生帶來的震撼將會遠超過教師蒼白的說教。再如,講某一個歷史人物或事件時,教師自己的知識視域有限,就不如播放《百家講壇》或世界各國優(yōu)秀教育資源網(wǎng)站上的名人講座,他們生動又專業(yè)的講解,肯定比教師自己的講解要有感染力和吸引力。
四、結(jié)語
綜上所述,信息化技術的發(fā)展給中職語文口語教育帶來了極大的便利,它不僅豐富了教學手段,提供了多種類的學習渠道和多樣化的學習資源,還開闊了教師和學生的視野,更關鍵的,是有效提升了學生參與中職語文口語教學的積極性,拉近了教師與學生的距離,一舉多得。正確、有效地利用信息化技術,加強中職語文口語教育,提高中職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和綜合競爭力,一直是每位中職語文教師關注的課題和努力的方向。
參考文獻:
[1]王穎,黃睿,張皓博,等.高校信息化教學模式的分析與探索[J].中國管理信息化,2018(3).
[2]張好.多媒體環(huán)境下如何提高中職語文口語教學有效性[J].職業(yè)教育,2015(1).
[3]徐曉琳.基于信息技術支持下的五年制高職語文口語交際教學探索[J].現(xiàn)代語文,2015(6).
編輯 張 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