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晨
失能人員醫療照護保險制度在長春市試行以來,對于化解社會矛盾起到了一定作用。在實踐中也產生了不少難題亟需尋找相應的對策。本文對長春市失能人員醫療照護保險制度運行的整體狀況進行描述,闡述了制度的正效應,針對實踐中制度運行過程存在的問題,最終探究出長春失能人員醫療照護保險制度的對策。
一、長春市失能人員醫療照護保險制度概況
隨著老齡化程度不斷加深,政府逐漸意識到老齡化的危害,因而確立了失能人員醫療照護保險制度,長春市成為該制度的試行城市。
(一)保障對象及適用范圍
照護保險所保障的群體為基本醫療保險的參保者(包括城鎮職工和城鎮居民兩類醫療保險)。以下三類人員可以享受此保險待遇:(1)失能人員且入住定點照護機構。(2)住院醫療且符合報銷病種的失能人員。(3)患癌癥晚期舒緩療護患者。
(二)待遇給付標準
被保障的人員獲得待遇應按照“評定表”中所列的項目打分進行判斷。表中所列的項目涉及日常生活和護理項目等多方面,被保障者不能完成的項目越多,失能程度越深,才可以申請相應的待遇。
(三)待遇給付方式
該制度分居家、機構和社區三種給付方式。居家給付方式滿足了失能人員的精神需求,保證了其日常生活正常進行。機構給付方式為失能者在所指定的機構內獲得照護服務的方式,可以促進失能人員獲得更優質的服務。
二、長春市失能人員醫療照護保險的正效應
(一)緩解失能患者和家庭成員的生理和心理困境
該項保險制度緩解了失能人員及其家庭成員為失能的巨大花費的困境,防止出現入不敷出的現象。有利于一定程度削弱家庭照護者的生理和精神負擔,保證其日常生活、工作和護理工作的正常進行,真正滿足各社會成員的需求。
(二)有效減輕醫療保險資金的支付壓力
長春失能人員醫療照護保險制度將提高醫保基金使用效率,緩解醫療保險支付壓力。保證機構適度安排各項服務,按照實際情況分配資金流向,以保證資金的使用效率,減少耗損的資金。
三、長春市失能人員醫療照護保險實施過程存在問題
(一)養老護理機構力量不足
養老護理機構隊伍不夠壯大,發展速度不夠快,這已成為失能人員醫療照護保險健康發展的桎梏。本文通過實地調查發現各養老護理機構不僅數量少,內部相應的護理設施也不夠完備尤其是當前制度的定點單位,規章制度完備,設備齊全的護理機構僅20余家。面對當前人口老齡化的局面,毫無應對能力。
(二)專業照護隊伍水平不高
養老機構內部的照護人員數量并不夠多,面對龐大的需要招呼的人員更顯得不足。護理人員的年齡偏大,身體健康狀況較差,自身尚需照顧,加上從事照護工作,更加心力難支。從事照護工作的收入水平并不高,工作時間較長,單位收入變得更加少,導致了護理人員流出量較大,參加的培訓時間并不長,因而并不能輸出有效的服務,所以專業照護隊伍水平不高。
(三)護理分級缺乏明細標準
護理服務所分的等級并不夠細化而是將本來有區別的級別劃分到一起,不利于待遇的確定與申領。在根據“評分表”對失能人員進行評級的過程中,存在著很多的問題。首先評價的標準并不夠細致,無法合理劃分失能人員的等級;其次評級過程并不簡單,涵蓋大量專業化的計數以及運算;最后根據評價結束后缺乏反饋結果的環節。
四、長春市失能人員醫療照護保險制度的對策
(一)建立并完善相關法規,扶持養老機構
制定相關的法規,保證養老機構的發展具有政策支持。完善相關法規,使得養老機構內部的設施更加完備,在構建設備的過程中要按照實際情況來實施工作,簡單設備優先設立,進而構建復雜設備,促進養老機構服務水平的不斷提升。
(二)細化照護等級,完善服務監督機制
細化照護等級就是應該按照實際情況制定評價失能人員等級的細則,根據所完善的評價細則來分配照護服務,使得照護服務更有針對性的實施,滿足照護需求。完善服務監督機制需要保證具有監督責任的機構和人員平等對待每一個機構,按照同一個標準評價其實施的工作,并將結果反饋給機構,保證機構及時調整各項工作。(作者單位:華北水利水電大學公共管理學院勞動與社會保障專業學生)
項目名稱:長春市社科規劃項目“長春市失能人員醫療照護保險實證研究”(CSKT2018ZX-042)階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