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雅靜
遼寧省朝陽市,曾經是人類第一只鳥飛起,第一株花綻放之地,將人類歷史推進至5500年,將中華民族的發祥地由兩河流域,延展至東北,將曾經誤以為的不毛之地,變成了有可考歷史的文明的搖籃,這樣一個擁有悠久的歷史,又極富詩意的地方,在扶貧的最后攻堅戰中,文化這張牌,應該是決定勝負的關鍵。本文從文化扶貧的內涵入手,分析了文化扶貧的兩種模式,并對這兩種模式如何助力朝陽文化扶貧事業的發展進行了研究。
一、我國文化扶貧的內涵及發展
文化扶貧是文化與扶貧實踐相結合。文化扶貧的本質是文化要素和文化要素稟賦的"轉化",通過"以文化人""以文化物"兩種運行機理釋放文化的生產力紅利。文化因其豐富的內涵和本質屬性,在扶貧中,一直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并循著扶貧的不同發展階段,始終與扶貧相伴而行,其內涵和范疇隨著扶貧事業的發展而不斷延展和豐富。文化扶貧也因不同的地域所擁有的不可復制和移動的文化資源,顯現出多樣的功能和特征。
文化扶貧從最初的脫貧項目組合旨在實現“以文化人”促進扶貧的發展初期階段,進入到現在的文化扶貧“項目制”“工程化”的“以文化物”的成熟階段。
與初始階段的文化扶貧不同,現階段的扶貧政策要求政策重心向政策“落地”傾斜,引進了項目管理的規范要求,來實現文化扶貧的項目化。現階段的文化扶貧已經不是簡單的宣傳,開發一些常規化的旅游項目、建一個簡單的展館等,而是包括頂層設計、目標約束、政策配套、監督檢查等一系列內容的整套的工程化了的項目。
這一階段的項目基本上又可以概括為兩種類型:一種是:比較有代表性的文化扶貧工程包括廣播電視村村通工程、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工程等建設工程等等。這些項目工程具有縮小公共服務差距,逐步實現公共服務均等化的作用。這些工程的實施,國家是投資主體,是覆蓋全國貧困地區貧困人口的扶貧工程。另一種文化扶貧就是對不同區域所擁有的獨特的文化資源的一種開發與利用,這種開發與利用,具有極強的區域特征和地方特色。
文化扶貧的本質是對貧困者、貧困地區通過文化要素的整合與重構,從而達到以文化化貧困、以文化去貧困的目標。剖析文化扶貧的運行機理可從兩個方面來分析,一個是以文化“人”,文化扶貧的間接作用模式;第二個方面:是以文化“物”,文化扶貧的直接作用模式。
二、文化扶貧的機制與路徑
文化是如何通過人對文化的認知與吸收,進而內化為人的素質底蘊的提升。這是文化扶貧的發生和運行過程遵循的著內在規定的運行機制和機理,是“以文化人”的實現路徑。是維系文化扶貧有序推進的邏輯自洽性的前提和基礎。
因而剖析文化扶貧的“以文化人”的實現機制機理,是深度解讀文化扶貧的十分重要的方法,同時通過對程序及關鍵步驟的提煉,總結出文化扶貧的運行軌跡、實現路徑,最終概括出以文化人的模式程序,具有普適意義和推廣價值。
通過對各地文化扶貧的經驗的研究發現,文化最終實現扶貧的功能,首先是通過對人的育化,提升貧困群體的人力資源稟賦,包括人的視野、境界、知識、素質、能力的提升。從根本上改善貧困群體戰勝貧困的思維能力和技術能力,進而實現經濟能力的提升。實現精神脫貧。事實證明,在“以文化人”的過程中文化要素并不能直接轉化為人力資本要素,人的整體貧困程度與接受文化的能力呈負相關態勢,解讀這句話就是人越貧困,接受、消化文化的能力越差,如果不實行“以文化人”的政府推動模式,貧困地區的貧困人群,就會形成文化的貧困與物質的貧困互為因果,最終形成類似于貧困累積效應的情況。
文化扶貧運行機理的第二個方面是以文化“物”。開發文化資源的經濟價值。即通過對文化本身的探究及挖掘,將貧困地區所特有的文化資源,作為生產要素,把貧困地區客觀存在的文化資源作為深耕的對象,按照產業發展規律對其進行投資與開發,賦予文化資源以產品形態和商品價值。從而在推動文化產業消費,拉動貧困地區經濟增長的,同時,帶動貧困群體參與到經濟發展進程中并在參與中實現財富的積累和物質脫貧。
這些具有特定歷史、人文意義的具象的文化資源,首先是特定地域空間所獨有的時空存在,其存續是不可復制不可移動的所在。盡管不是所有貧困的地區都具有獨特的文化資源。但具有得天獨厚文化資源的地方仍舊貧困,就應該進行研究,至少可以得出結論,文化資源潛力沒有得到挖掘和發揮,文化扶貧不到位,因此,打造文化品牌,將文化資源與扶貧有機的結合起來,將這些地區的文創產業發展起來勢在必行。
從文化的以文化物方面審視,開展文化扶貧是在具有文化資源的貧困地區,將文化資源轉化成經濟收益的過程,這個過程需要系統的規劃與設計,需要經過識別、創意、建設、經營幾個過程。
其次,貧困地區文化資源的識別、開發問題。文化資源本身不會自動識別其經濟功能,也不是所有的文化資源都能轉化為經濟功能,這與文化資源的經濟社會歷史價值以及與之相配套的基礎條件等因素緊密相關。貧困地區文化資源開發不僅難度大,而且呈現出高成本、長周期等特征。這就需要政府、非政府組織、社會企業等多種力量共同參與、推動,其中,政府在所有力量中居于主導和核心地位。文化扶貧的兩個方面作用機理都具有顯著的轉化特征,文化正是通過轉化的形式實現了扶貧的作用和功能
三、朝陽文化扶貧開發的價值及對策
(一)朝陽文化資源及文化扶貧的現狀
1.朝陽文化扶貧現狀
朝陽的文化扶貧目前還處于初始階段,做出這樣的判斷,是基于朝陽目前所說的文化扶貧,與其他地區無異,基本還是依靠國家的政策,對貧困地區、貧困群體通過公共服務均等化的不斷改進,在文化設施和文化環境方面得到改善和提高,并沒有將朝陽所擁有的得天獨厚的文化資源與扶貧工程結合起來。豐富的文化資源并沒有在扶貧過程中發揮應有的作用,沒有轉化成經濟收益,文化資源沒有作為重要的生產要素,生產出與之匹配的經濟效益,也正因為如此,朝陽的文化扶貧才剛剛開始,有著巨大的潛力和前景。
2.朝陽得天獨厚的文化資源
“朝陽”一詞始于清朝乾隆四十三年,引“鳳鳴朝陽”之句而來。朝陽就如它的名字一樣,在人類發展的歷史長河中,綻放著異彩。
朝陽擁有遼西地區建筑規模最大的博物館,是歷史上第一座以展示紅山文化等為主題的綜合性大型博物館。文物上至15萬年前的化石,下至明清時期瓷器,全面地展現朝陽在中國五千年文明史上的重要地位。
遼寧朝陽鳥化石國家地質公園。這里誕生了世界第一只鳥“中華龍鳥”和開花的植物“遼寧古果”,因此這里被譽為“世界上第一朵花盛開和第一只鳥飛起”的地方,亦被稱為“花鳥源頭”。一直以來以具有時代最久、數量最多、種類最全、層位最豐、科研價值最高、未知領域最廣聞名于世,擁有世界上系統最完整的“熱河生物群”珍奇的古生物化石資源。
朝陽境內的牛河梁遺址,是中國北方最重要的新石器晚期紅山文化遺址,距今5500年至5000年。遺址發現和出土的大型祭壇、女神廟、積石冢遺址群和成批成套玉質禮器,以確鑿的考古實物證明,五千年前這一區域曾存在過一個具有國家雛形的原始文明社會,這一重大發現把中華文明史提前了一千多年,把中華文明起源的研究從黃河流域擴大到燕山以北的西遼河、大凌河流域,為夏代以前的“三皇五帝”傳說找到了實物依據。
這幾個第一中的任何一個,都可以讓我們嘆為觀止,而朝陽何其幸甚,竟然囊括了三個(或者更多)因此,朝陽擁有豐厚的文化資源是由充分的依據的。
(二)朝陽文化扶貧的路徑與對策
正如開篇所論述的那樣,對于擁有豐富文化資源的區域文化扶貧的兩種模式“以文化人”“以文化物”,朝陽的文化扶貧也主要通過這兩種方式來實現。
1.以文化人模式在朝陽文化扶貧中的應用
首先,對朝陽擁有的文化資源進行深入的深耕和挖掘形成朝陽的文化名片。借助已有的文物及場館,梳理出朝陽文化名片的形象、語匯,研究其詳實可信的科學價值,讓世界了解第一支花,第一只鳥的發現,對中國、對世界意味著什么。
第二、讓朝陽獨特的文化魅力凝聚在朝陽城市名片中,美譽全國,享譽世界。在這個大數據時代,搶抓機遇成了時尚術語。物聯網有句名言,在機遇的風口浪尖上,豬都會飛起來。。。朝陽必須借助互聯網及數據技術的機遇,讓擁有得天獨厚文化資源的朝陽飛起來。而朝陽必須有自覺站到機遇風口的膽識及決斷。加大宣傳力度,全方位,多維度的進行。宣傳片、電視劇等一切喜聞樂見的文藝形式。
目前朝陽的文化資源還只停留在介紹、場館展示等傳統的宣傳階段。即便是文化扶貧的第一階段模式“以文化人”也沒有實現,因此還要在以文化人模式上做文章。朝陽屬于遼寧比較落后的地區,文化扶貧沒有得到充分重視,沒有意識到文化之于扶貧的重要作用,因此,借助于文化資源的深耕,對朝陽人進行文化的育化是當務之急。想要人全國的人乃至世界人關注,首先是朝陽人關注。避免“燈下黑”現象的出現。
第三,實施全方位、多維度地文化資源識別、重塑工作。通過申遺、申報游學基地等方式,將文化資源的品質檔次升級。這是最終實現“以文化物”的基礎。
2.以文化物模式在朝陽文化扶貧中的應用對策
以文化物實質是將文化資源進行要素轉化,因而必須從產業發展的角度來規劃,項目管理的角度來實施;工程建設的角度來驗收。
首先,將文化扶貧產業作為朝陽支柱培育產業,圍繞特有的文化資源構建文化創意產業園,制定總體發展戰略規劃。并將此規劃鑲嵌于與朝陽的整體發展之中。這方面需要大刀闊斧,突破創新,明確朝陽的城市定位,用現代高新技術,打造文化朝陽。
第二、依據崗位勝任特征模型,在全國乃至世界范圍內招聘人才,包括創業設計人才、現代光影技術人才、文化創作人才、電玩設計人才等。用獨特的城市發展定位和產業發展愿景來吸引人才,共同打造品牌朝陽。(作者單位:渤海大學經濟學院)
2015020 遼寧省教育廳基于主體功能區劃下遼西北全面小康建設研究階段性成果。
201670202-1 遼寧省學術帶頭人對接遼西北重點課題階段性成果。
LNFGW2015001區域創新與突破遼西北發展研究重點課題階段性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