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森 劉夏鴻 李娜
人口的變動受到很多因素的影響,四十年來,廣州作為改革開放的前沿陣地和試驗田,中國經濟增長熱點區,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的核心增長極,人口問題愈來愈成為廣州市發展過程中關注的焦點。本文采用馬爾薩斯模型預測法對廣州市2030年的戶籍人口進行了初步預測,得出戶籍人口預測結果;其次,在前者基礎上對廣州市近十年來可能對人口增長產生影響的各種因素進行了詳細分析,綜合考慮城市經濟發展、基礎設施建設、科學文化背景、政策支持、人口自然增長率和機械增長率、人口的增長態勢等因素,結合實際情況對廣州市2030年的人口進行合理預測。
一、定量分析
馬爾薩斯模型預測法:
1798年,英國人口學家馬爾薩斯基于百余年的人口統計資料,提出了馬爾薩斯模型。他假設人口增長率為一定的數量, 隨著時間的增加,人口按指數規律無限增長。Y=X0(1+r)^k,其中,X0為初始年人口數;r為增長率;k為規劃年限。
據“六普”資料統計,廣州市2010年戶籍人口為806.14萬人,廣州市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2000年11月700.69萬人,10年間共增加105.45萬人,年平均增長率為1.41%。我們取1994年—2018年的戶籍人口數據作為預測,用2016年—2018年的戶籍人口數據作為校準。
我們將 2019年—2030年廣州市戶籍人口年增長率作3個預測方案。方案1取1994年—2018年廣州市戶籍人口年增長率的平均值1.58%作為r的值; 方案2的r值為2002年—2018年年平均增長率1.59%;方案3的r值是2010年—2018年年平均增長率1.69 %。采用馬爾薩斯人口模型,通過MATLAB求解,將得出的擬合值與預測值進行比較,結果如下表1所示。
將這三種預測方案進行比較,發現方案1和2最大誤差為3.32%和3.24%,顯然不符合實際情況;方案3最大誤差為2.40%, ,是三種方案中最小的,并且2016年—2018年預測結果與實際數據較為接近。通過三種方案比較分析發現,r值越小,預測越準確。因此,方案3的預測結果較為符合廣州市未來人口發展的趨勢,到2030年廣州市的戶籍總人口規模預計會達到1127.13萬人。
但此方法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它將人口的自然增長率看做常數,忽略了外部因素對自然增長率可能產生的影響,并且未考慮到人口的性別結構和年齡結構,不能全面體現人口規模的未來發展趨勢,僅在一定程度上對戶籍人口進行了預測,但仍具有現實參考價值。
二、定性分析
基于上述方法存在的局限性,我們在定量分析的基礎上又進行了定性分析,分別從自然條件、經濟發展、基礎設施、宏觀政策等方面對廣州市人口2030年發展走向進行預測,綜合探究廣州市未來人口規模走向。
(一)自然條件
廣州地處中國南部、廣東省中南部、珠江三角洲中北緣,是西江、北江、東江三江匯合處,瀕臨中國南海,東連博羅、龍門兩縣,西鄰三水、南海和順德,北靠清遠市區和佛岡縣及新豐縣,南接東莞市和中山市,隔海與香港、澳門相望,是海上絲綢之路的起點之一,中國的“南大門”,是廣佛都市圈、粵港澳都市圈、珠三角都市圈的核心城市。廣州在自然地理上擁有得天獨厚的優勢,適宜的氣候、豐富的水資源、生物資源、礦產資源以及對外的通達性使得廣州市本身具有較強的環境承載力和人口吸引能力,自然也就使得廣州市人口不斷增加,根據《廣州市城市總體規劃(2017—2035年)》,2035年廣州常住人口規模將控制在2000萬人左右。從2018年末的1490萬常住人口,到未來的2000萬人,廣州還有容納500萬人口的空間。
(二)經濟發展
廣州市是廣東省省會、國家中心城市、超大城市、國際大都市、國際綜合交通樞紐、首批沿海開放城市。廣州鄰近香港、澳門,是中國通往世界的南大門,是粵港澳大灣區、泛珠江三角洲經濟區的核心城市以及一帶一路的樞紐城市。從2015年起截至2018年最新統計數據,廣州市常住人口連續4年保持每年逾40萬人的增量。勞動力源源不斷的涌入,為城市社會經濟發展注入了新鮮血液與充沛活力。大都市作為人口經濟活動相對集中的集聚地,也理所應當成為經濟發展、創新創業的重要區域。我們從以下三個方面對經濟發展做具體分析:
一是經濟總量和產業結構。
從圖1可以看出,廣州市2009年——2017年國民生產總值呈不斷上升趨勢,由于經濟高速發展對于人口的吸引力越來越大,使得人口增長趨勢與國民生產總值呈現同步發展的趨勢。第三產業增加值上升幅度明顯,說明廣州市產業結構不斷調整,呈現產業結構不斷合理化、高級化的演化趨勢。第三產業多數情況下是一種勞動密集型產業,第三產業在吸收就業人員方面起著重要作用,并且使得廣州市人口結構隨產業結構的變化而變化。
二是外來人口的發展變化與廣州市的經濟社會的發展相互依存,相互影響。一方面,外來人口的大量流入,為廣州市發展注入了活力;另一方面,經濟的發展也對外來人口具有強大的吸引作用。作為中國最大的開放門戶之一并且擁有高收入水平的吸引力,廣州市的常住外來人口與流動人口規模十分大。廣州市近十年的常住外來人口與流動人口的趨勢表明,隨著廣州市對外開放程度的加深,和貿易全球化的發展,廣州市對于外來人口的吸引力逐年提升,機械增長率自2015年起增加迅速,如圖2所示。圖2
三是人才吸引力。吸引人,留住人,廣州更要引入一流人才。為了讓更多創新創業人才、高層次人才來到廣州、留在廣州,廣州不斷優化人才發展環境和服務,吸引高層次人才為廣州的經濟社會發展提供助力。
(三)基礎設施
廣州市的交通通訊、醫療衛生、教育水平都處于較高的水平。在社會安全治理方面,廣州創新社會治理模式,深化平安廣州建設;醫療方面,廣州是華南地區醫療資源最豐富的城市之一;在人居環境建設上率先達到國家標準;教育方面,廣州擁有超110萬名在校大學生,數量位居全國第一;基礎設施上,廣州地鐵、航空、高鐵建設均位居全國前列,是粵港澳大灣區核心交通樞紐。
(四)政策支持
近年來廣州常住人口連續4年以年均超40萬的規模增加,與廣州近年來不斷放寬的戶籍政策有著密切的聯系。 2019年1月11日,廣州市發改委聯合多部門發布了廣州市新一輪遷入戶政策體系,完善戶籍遷入管理,構建以引進人才入戶為主、積分制入戶和政策性入戶為補充的遷入戶政策體系,穩步推進來穗人員市民化,建立以居住證為載體、以積分制為辦法的基本公共服務提供機制。加強人口發展戰略研究,完善人口工作的保障和評估機制。
圖3為廣州市近18年來人口出生率、死亡率及自然增長率示意圖,出生率和自然增長率不斷上升,死亡率較為平穩,我們可以明顯看到在近三年以來出生率的波動幅度很大,這與二胎政策密不可分。出生總人數增加的原因主要是全面兩孩政策的實施,符合生育條件的家庭二胎出生數大幅增加。全面兩孩政策的實施對2016年度廣州市政策生育率的大幅提高起決定性的作用,而政策外多孩率保持在較低水平。
(五)社會問題
當前我國已經進入人口老齡化快速發展階段,養老服務需求迅速增長、養老服務消費市場亟待繁榮。廣州市消委會相關負責人介紹,根據市老齡委、市民政局、市統計局聯合印發的《2017年廣州老齡事業發展報告和老年人口數據手冊》,截至2017年底廣州市戶籍老年人口數(60歲及以上)達161.85萬人,占戶籍人口的18.03%;從圖5中,我們可以看出從2010年到2017年老齡化趨勢不斷增加,人口老齡化對廣州市人口未來的發展將會產生很大的影響。
三、預測結果
在對戶籍人口規模進行預測時,相比于綜合增長率法預測的1839.41萬人,馬爾薩斯模型預測的1127.13萬人更符合廣州市人口的實際情況和發展規劃。而外來常住人口作為城市人口的重要組成部分,由于其影響因素眾多,結構復雜,長久以來對其增長態勢一直比較難把握。綜合自然、經濟、社會、政策等方面的因素,我們對廣州市2030年的人口進行了大體預測,認為到2030年,廣州市戶籍人口將達到1200萬左右,常住人口將達到近1800萬人左右,流動人口規模將在當前的基礎上持續增加。
四、結語
廣州市近20年來,人口不斷增長,珠三角作為改革開放“先行一步”地區,廣州市的人口發展具有顯著的外資驅動的特點,憑借臨近香港的地緣優勢、優越的自然地理條件和經濟基礎,吸引了大量外來勞動力的集聚與異地轉化,人口規模上升速度超出城市人口增長的一般水平,上升幅度大,雖然在2010年后增長趨勢有略微放緩的傾向,但由于二胎政策等諸多因素的影響,2016年后增長明顯。優越的自然和經濟的基礎給廣州市的人口增長打下了堅實的基礎。人口結構隨產業結構的調整不斷變化。廣州市對外開放的步伐不會停止,加之政策支持,流動人口規模將持續擴大,雖然老齡化程度在不斷加深,但青壯年勞動力知識分子會不斷涌入廣州市,外來人口戶籍化趨勢也會越來越明顯,在加之放開二胎的政策,新生兒的到來也將會廣州市的人口增長不斷注入新活力。(作者單位:山西財經大學 資源環境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