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麗莉 于浩翰
共享經濟作為新經濟模式的代表,逐漸滲透進生活的各個角落。共享汽車作為其中的佼佼者之一,極大地改變了人們的生活。本文首先分析了共享汽車的發展現狀,然后找出發展中存在的問題,并提出解決對策,以促進共享汽車穩定、長遠、健康的發展。
一、前言
隨著共享單車的面世,共享經濟在國內飛速發展,很多汽車商也相繼推出了共享汽車服務項目。共享汽車對比傳統的汽車租憑省去了很多不必要的程序;分時租憑、隨用隨取,不需要繁瑣的租憑協議,手機app一鍵下單方便快捷。其次低廉的租憑費用對比私家車的養車成本更顯經濟性。此外,一些一線城市共享汽車還不用考慮燃油型車的限行政策。
共享汽車皆為新能源電動汽車,推出理念是減少碳排放、綠色出行。盡管現如今有車家庭已經很多很多,但是依然有不在少數的家庭或個人依然是無車一族。共享汽車的出現給短時間內經濟實力不足以購買汽車的無車一族帶來了很多方便,另外當今社會的三大污染源就有一項是汽車尾氣排放。共享汽車大力推廣確實是有效降低空氣污染的一大途徑。
二、共享汽車發展現狀
近年來,眾多國內外品牌紛紛投入共享汽車市場,試圖從中分一杯羹。根據前瞻產業研究院發布的《中國共享汽車商業模式創新與投資機會深度分析報告》顯示,從2017年開始,新注冊的共享汽車企業數量逐漸增多。截至2018年6月,國內已注冊的共享汽車企業超過400家,投入運營的共享汽車數量已超過10萬輛。在市場規模方面,2016年中國共享汽車行業市場規模僅僅達7.9億元,截止至2017年中國共享汽車行業市場規模增長至18.2億元,較2016年增長130.38%。初步測算2018年中國共享汽車行業市場規模將達到36.5億元左右。預測2019年中國共享汽車行業市場規模將達75億元,同比增長105.48億元。并預測在2020年中國共享汽車行業市場規模將突破百億元。
據羅蘭貝格戰略咨詢公司分析預測,2025年中國的分時租賃汽車將達到60萬輛;未來中國共享出行將達到每天3700萬人次,對應的市場容量高達每年3800億元,潛在需求帶來的關聯市場容量有望達到1.8萬億元。巨大的市場空間,吸引眾多大型國有車企重金“殺入”。2019年5月28日,“東風出行”首批1000輛共享汽車在武漢投入運營;2018年5月,一汽集團推出“開開出行”介入分時租賃業務;2017年5月,“長安出行”上線運營,目前用戶已超過100萬;2016年5月,上汽集團投資EVCARD,當前投運車輛已超4萬輛。同時,一些民營企業也爭先恐后——重慶力帆旗下的“盼達用車”,目前已在11個城市投運了超過2萬輛新能源共享汽車;長城汽車推出“歐拉出行”,開展長短租、分時租賃和網約車業務。另外,一些造車“新勢力”也強勢進入。如格羅夫氫能汽車公司日前宣布2019年將在重慶生產200輛面向分時租賃市場的氫能汽車,計劃明年量產的1萬臺車輛也將主要用于共享汽車業務;2019年3月,蘇寧、阿里、騰訊等企業攜手一汽、東風、長安,共同出資97.6億元打造T3出行公司。盡管各方對共享汽車的未來滿懷憧憬時,但共享汽車屬于“重資產、重運營、重體驗”的新興行業,隨著眾多平臺的興起和擴張,市場競爭日趨激烈,一些運營成本高、服務能力差的企業難免被淘汰。
三、共享汽車發展中存在的問題
(一)過于注重規模擴張,企業運維成本高
與共享單車低成本“圈錢”不同,共享汽車的運營成本高,收取用戶的押金也不菲,少則上千元,多則數千元。但是,光靠挪用押金來維持運營,如果沒有足夠多的用戶,恐怕也堅持不了多久。一部分運營者為了降低運營成本,在車輛保養和維護及用戶服務等方面,就會“缺斤少兩”,導致車輛破損或出現故障也到不到及時維修,或在計費上“做手腳”損害用戶利益,從而造成用戶不斷減少,形成一個惡性循環,敗走“麥城”便是必然趨勢。同時,在實際應用中,有用戶駕駛共享汽車飆車、漂移或惡意破壞,造成車輛損壞嚴重,加大了共享汽車維保成本。而一些用戶亂停亂放、拒絕處理違法交通行為,也讓共享汽車運營者非常頭疼。一些平臺過于注重規模擴張而忽視了運營和服務,有的平臺甚至挪用用戶押金用于經營。
(二)“公地悲劇”,可能造成使用體驗較差。
所謂“公地悲劇”,是指某個資產,如果公眾都有使用權,容易造成該資產的濫用,甚至遭到破壞。這一點在共享汽車上體現得也很充分。共享汽車出現后,各種人性丑惡也隨之出現,比如惡意破壞的,給汽車加鎖的,開到自家車庫藏著的等等。至于用車時的各種不愛惜,就更普遍了。因此,共享汽車往往車況較差,從外觀看就是臟兮兮的,而且里面也不怎么樣,運氣不好會看到嘔吐物,或粘上一身來歷不明的毛。如果汽車內外被上一個乘客破壞,你又沒有發現,那搞不好這個破壞的損失,就會由你來承擔。據上海市消費者權益保護委員會數據顯示,2018年其受理的共享汽車相關投訴超過1200件,主要集中在計費混亂、押金難退、索賠繁瑣、商家推諉等方面。另外,共享汽車不同于普通汽車和共享單車,它必須停放到指定的地點,比如充電站或者指定規劃的共享汽車停放區域。不少用戶在用車之后由于時間緊缺找不到停放點,就隨意停放在路邊,這不僅影響交通安全,也進一步降低了用戶的體驗感。
(三)缺乏統一監管標準,使用風險大
共享汽車公司多,所以就會搶占市場,很多共享汽車都會放低自己的審核標準拉取客戶,所以導致駕駛者素質不一,技術不一,而且現在考取駕照一兩個月獨自開共享汽車上路出車禍的新聞也不少。而每一場車禍,都會造成幾個家庭的悲劇,也拷問共享汽車的管理服務和監管。另一個就是共享汽車本身的地方,現在的共享汽車大部分都是小型車,不說配置,質量方面就很難保證,也被不少人叫做“小型靈車”。共享汽車雖然比出租車便宜一些,但風險比出租車大多了。出租車如果出了事故,基本上是駕駛員承擔。而共享汽車,基本上就是乘客承擔了。而且,為了節約成本,企業為共享汽車買的保險特別低,有報道說是5萬元,如果碰了豪車,或傷了人,那就慘了。幾大共享單車公司的全軍覆沒就是國人素質有待提升的直接寫照;不講衛生、暴力駕駛、惡意損毀等等一系列低素質操作層出不窮,如果共享汽車在使用門檻以及管理制度、監管標準上不嚴于厲行,那么它必然走向共享單車的老路,落個血虧收場。
四、共享汽車發展對策
(一)利用互聯網優勢,降低運維成本
對于共享汽車重投入、輕運維的現象,應通過各種宣傳媒介加強文明用車宣傳。同時可充分利用“互聯網+”經濟模式的優勢,將共享汽車企業和用戶的信用評級與國家的個人信用大數據進行對接。這樣不僅有利于維護共享汽車企業的發展,也有利于社會道德文明的建設。另外,提升用戶體驗不僅需要企業發力,還需要社會各界的大力支持。如共享汽車大多布局在人流密集區域,這些區域普遍存在道路資源、土地資源、充電設施稀缺等問題,如何破解停車、充電等難題,考驗城市管理者的智慧。理想化的共享汽車運營方式是依托智能化工具、智能化管理,通過自動駕駛實現人、車、路協同。但這不僅需要相關部門加大對標準化道路、5G通信等基礎設施的投入,還需要汽車廠商加快提升自動駕駛汽車水平、百度等互聯網企業不斷完善高精地圖才能實現。
(二)加強行業監管,提升用戶體驗感
在“互聯網+”背景下應該加強行業監管,簡化租停車手續,加強在新能源、充電樁等方面的基礎設施建設,打造車、樁、網一體化的綠色智慧交通立體模式。同時,針對停車難問題,共享汽車行業可在商業街區、地鐵站周邊、交通樞紐等重點區域,為共享汽車爭取更多的專屬車位,以便用戶“隨用隨取隨停”,提升用戶用車體驗。在未來,共享汽車企業還可以通過無人駕駛技術的普及降低人工調度成本,提升用戶便攜性和綜合體驗感。另外,共享汽車企業也可以通過附加業務形成獨特的競爭優勢。比如,對于沒有駕駛證或者無法自行駕駛的用戶可以考慮推出代駕服務,照顧一部分用戶需求。據調查顯示有22%的用戶希望共享汽車能提供旅游咨詢服務,提供此類延伸服務可拉攏更多的用戶使用共享汽車。
(三)多方發力,共建共享汽車監管平臺
相關職能部門應鼓勵共享汽車企業與制造商、道路交通、保險等部門達成合作,共同建設一個新能源共享汽車服務平臺,制造商還可將共享汽車基本數據與新能源共享汽車服務平臺對接,可以為共享汽車提供車源、金融、維修保養等附加服務。而汽車共享企業則基于用戶出行大數據智能分析,匹配分時租賃共享用車服務需求,整合資金、車輛、停車場、充電、充電樁等產業鏈資源,優化運營成本和效率。交通等執法部門對駕駛共享汽車有闖紅燈等違法交通行為,由共享汽車企業或共享汽車監管平臺提供數據支持,統一納入管理和錄入交通違法處理系統,不讓違法駕駛人逃避處罰;對惡意破壞車輛的用戶,根據情節輕重予以相應法律制裁,甚至追究刑事責任。對使用共享汽車時不愛惜車輛、亂停亂放、拒絕處理違章甚至惡意破壞等用戶行為,統一錄入共享汽車監管平臺用戶使用黑名單,規范用車。多方發力,共建共建共享汽車監管平臺,這對規范共享汽車市場和保護運營者合法權益,均具有積極的現實意義。(作者單位:1.周口師范學院;2.周口聯營職業中專)